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编者按: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目前学界产生了新的争论。有人在批判继承与复古倒退的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此文对上述问题也有所涉及,特予发表,以飨读者。长期以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问题,在我国学界一直充满了争论,否定的声音往往占据上风。值得称道的是,近年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多了,刊物多了,会议与交流活动也多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强了。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在世界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中,没有哪一个民族不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在批判旧文化,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理论界盛行着一种看法,认为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或曰“一概否定”,“彻底否定”。这一看法无疑是不符合陈独秀思想的本来面貌的。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儒、佛、道思想的评析展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对他思想方法上的矛盾与不足进行探讨。对于儒学孔道,陈独秀的态度是否定多于肯定。他说:“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以陈独秀书…  相似文献   

3.
《原道》2015,(1)
中国文明的轴心突破不仅体现为对政治的道德批判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普遍主义,同时也体现为对道德的历史与文化有限性的批判,其代表就是庄子。以其"方外"的概念,庄子拓展了中国思想者"出离"的想象空间。他拒绝以宇宙秩序神圣化任何现世秩序,提出以"无为"暴露、干扰乃至化解权力的有为。庄子的政治思想既是轴心突破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轴心突破的自我否定。作为轴心文明自我反省的产物,庄子思想为知识分子确立了一种生活范式,形成了"公民不服从"的一个中国源头。  相似文献   

4.
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程佐林,徐绍清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文化战士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的激烈反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对此,本文作者通过考察“五四”先驱者们对思想文化具体内容的批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良完俱在,精华与糟粕共存。五四文化战士们批判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即使对此,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既有批判又有肯定和继承。陈独秀、李大创、鲁迅、易白沙、吴虞、胡适等,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批判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在批判中有取舍、有保留。陈独秀和李大别都承认儒家学说、纲常礼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不过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变成没有价值的偶象和精神拉圾。“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和传统道德中,不仅有需要批判的消极因素,也有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仁爱诸美德,虽不是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独有的内容,但它作为世界普遍实践的道德,至少也为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蕴含。因此应该承认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有价值因素。李大$1)在解释他批判孔教时指  相似文献   

5.
这本书是我近些年来研究胡适有关思想文化的文章的结集。“思想文化”在书名中被拆成两节:“胡适思想”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好理解,无须多说; 而“胡适思想”的解题则需要费些笔墨。 50年代我们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千军万马,口诛笔伐, 几千万文字进入历史档案。但对“胡适思想”的诠释,仍没有多少头绪与条理。然而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批倒胡适就必须批臭其“思想”,否定胡适就意味着把“胡适思想”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胡适”与他的“思想”正是接连一体、血肉不分  相似文献   

6.
礼乐文化与现代文明徐远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以礼乐思想为其根本特征。札乐思想融贯于传统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札乐文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传统文化批判论者认为,古老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传统与创造、批判与继承、理想与现实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哲学的不同取向.作者指出,中国哲学重传统,西方哲学重创造;西方学术传统蕴涵有"否定"、"批判"的精神,中国学术更重视发扬继承.中国哲学强调"接着做",欧洲强调"重新做",但两者都是"从头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几句著名格言的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主要以基督教为原型),既是一个否定、颠覆的革命过程;又是一个无法决绝断裂的文化承继发展过程.马克思思想与基督教是两种具有许多本质差异的世界观、人生观,但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两者相互诋毁、相互对抗的根本,也可以成为双方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的前提;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对上帝存在不存在问题的辩驳,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对于世界、历史、人的价值、生存意义、人格尊严的革命性宣告;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对近现代基督教思想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有一种看法,认为对传统文化必须彻底重建,根本改造,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文化的发展有其继承性。每一代人总是要在已经形成的文化环境下成长,每一个思想家也总是要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前人的思想资料来创造、来发展,提出自己的思想。正是由于文化的继承性,才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文化传统。如果只有创新,没有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不断地彻底重建,根本改造,那就不会有传统了。而没有了传统,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继承,新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的文化应该是前所未有的新文化,这  相似文献   

10.
王成  裴植 《管子学刊》2007,(3):14-18
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忠"思想发展史上,《管子》的贡献就在于对前人"忠"思想做了批判总结,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对"忠"做了新的界定,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思想在这里开始出现围绕"君"之事进行定向思考的倾向,从而为未来"忠=忠君"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苟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一笔宝贵财富,不论从其深刻的思想意蕴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看,都应当给它以特殊的评价和特殊的地位。就苟子本人一生的活动来看,他不愧为一位独树一帜、具有强烈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伟大的思想家。他既擅于批判地综合百家,又不拘泥于固有的传统,既论天道,又言人伦,既探天文,又究人道。如果说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能够比较集中地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意趋、两种不同走向的话。则苟子思想综合了二者,在诸多方面更加趋向现代,更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从哲学文化角度看,一般都认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在宏观地审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医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人们深刻地领司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医学理论的真正温床。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我们开拓新视角,扩展中医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宽幅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丰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开发出一门交叉性学科奠定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孝文化批判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孝化构建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不公正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五四运动中受到较为彻底的批判。梁漱溟、陈寅恪、冯友兰对孝化批判保持了较为冷静的态度;当代新儒家和海外学杜维明对孝化给予更为积极的肯定,他们的肯定意见启发人们对孝化批判进行新的思考。孝化是一个以孝为教的化丛,发挥着社会道德教育的功能。对孝化的绝对化否定带来道德教育的家庭缺位,也带来公忠伦理的畸重和人伦、情感伦理的畸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对实践的崇拜、对经验世俗的崇尚、对超验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伴随着汉语思想传统中道德意识的弱化和本来就有的对实用理性的崇尚,促使当代中国思想对世俗性存在的崇尚不断加强,而中国社会的世俗化程度也在急剧扩展。作为这种扩展的结果,“反对超感性价值,否定它们的存在,取消它们的一切有效性”的虚无主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如德勒兹所说,这种反对和否定“不再是借更高价值的名义来贬低生命,而是对更高价值本身的贬低。这种贬抑不再指生命具有虚无的价值,而是指价值的虚无,指更高价值本身的虚无”。(德勒兹,第217页)这种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人道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康有为用人道主义思想否定了封建道德纲常对人的束缚 ,但并不否定儒学 ,而是认为用人道主义阐释的儒学是真正孔子儒学。过去一般认为康有为这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实不完全如此 ,康有为实际上是用人道主义改造传统儒学 ,试图使儒学在近代蜕变为人道主义化的新形态儒学。同时 ,康有为也用传统儒学改造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否定了西方人道主义中的个人主义观念。康有为的这些思想代表着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特点 ,显示了人道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在近代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孝文化与代际公正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孝文化的批判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 ,未能深入孝文化的载体——亲子关系内部 ,因此 ,对孝文化的批判只能处于半解构状态 ;自然亲情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本质特征 ;中国人发现的孝 ,是所有人文精神中最具本质性的最重要的人文资源 ;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革命在批判孝文化时集中力量批判家长制 ,形成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 ;现实中存在父代义务自我强化倾向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父代自我牺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于现代化的东西 ,但现代化不能牺牲代际公正 ,应该追求公正合理的现代亲子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个人主义与自我驱动--美国人的自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其荣 《学海》2005,1(3):50-57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体,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有其历史传统.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内容是自主动机,自主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对待美国个人主义既不能简单地批判和否定,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追从,而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并坚持集体主义不动摇.  相似文献   

18.
<正> 思想或者哲学历来就是在人类的各文化圈内部成长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都要利用已经积累起来的思想资料。没有思想、观念上的批判继承,也就不会有什么哲学、文化思想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这应该是一般的道理。但是,在讨论关于传统哲学、传统文化与当代哲学和文化的关系时,所以产生一些问题,往往也是发生在这里。我们知道,所谓的传统哲学、传统文化总是在时间上相对先于现代的哲学和文化。但是,它们由于处于统一的历史发展长河之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灿烂的思想成果,它们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东方民族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先秦就不能了解中华民族乃至东方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就如同不了解古希腊就无法了解西方的传统文化一样。在先秦众多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名辩逻辑特别是关于矛盾律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先秦的矛盾律思想问题,着重说明先秦矛盾律思想萌芽、产生和发展的概况及其主要内容. 这里所说的“矛盾律思想”,不仅指先秦思想家对矛盾律的陈述或论述,而且还指他们在进行辩论,论证和反驳时对矛盾律的运用,及在运用中所涉及到的矛盾律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的现代性问题讨论中,阿多诺往往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甚至其否定的辩证法也被阐释为一种后现代思想。这显然是以否定的辩证法和后现代思想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为依据的,但从根本上看,却不能不说是对阿多诺的一种误读。的确,阿多诺对理性以及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可以视为一种现代性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不必然地导向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事实上,阿多诺的现代性批判乃是一种辩证的批判或内在的批判,因此其中已经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某种保存和肯定。这种批判的目标乃是借助现代性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而非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将现代性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