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1987年8月2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哲学”课题组在成都召开了首次“经济哲学”理论讨论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要深化经济理论和解决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必要建立“经济哲学”这样一门新的中介学科,而“经济哲学”的建立,又必将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的内容。同时,经济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及其他理论工作者携手联合,共同开拓“经济哲学”研究,也是地方社科院发挥“整体优势”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与会同志还就“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和方法论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引言研究“哲学——非洲”的每一种尝试都面临一个问题,即找出所论课题的正确题目,因为有时所用的“非洲的哲学”一词大多被人狭义地理解为黑非洲哲学。这样便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在黑非洲以北——从埃及到摩洛哥——还有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往往被理解为是地中海哲学的组成部分,其传统渊源可追溯到古典文化。由于上述原因,本文简单采用“非洲现状中的哲学”这个标题。为了便于对这层意思的理解,首先作几点历史性的开场说明似乎是有意义的而且也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但这一几乎贯穿了哲学所有学科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叉学科的重要概念迄今为止却没有得到哲学应有的关注。2005年9月26日至30日开幕的以“创造性”为主题的第20届德国哲学大会,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集中探讨和聚焦这一主题”的尝试,本文作者就这次会议的主题、背景、它与传统哲学的关系,以及德国哲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采访了阿贝尔教授和胡比希教授。  相似文献   

4.
话语理论是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们在现代哲学,特别是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试图重构其哲学基石的理论尝试和结果。具体而言,话语理论是在当代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基础上,结合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综合而成的一种哲学理论。它试图将“话语”(d iscourse)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并服务其以“霸权”(hegemony)为核心的“政治本体论”。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有问题都可归结为“话语”。“话语”成了阐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参考。不仅…  相似文献   

5.
海外及台湾部分学者论新儒家及文化重建(续)龙佳解(湖南大学)二、中国文化重建的哲学省察傅伟勋自叙其尝试中国文化重建课题的哲学省察的直接成果是:一是获致了“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论”的结论,作为中国文化重建的立场;二是构想出“生命的十大层面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心理”作哲学思考的尝试由来已久。在中国哲学史上,曾有着许多关于社会心理作用的精辟见解。如儒家哲学中的“仁政”思想中,就已经有人认识到“水(民)可载舟(官),也可覆舟”。在黑格尔哲学和泰恩的艺术哲学中,社会心理也已受到了重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未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7.
合法性证明与后现代政治哲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法性证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前提 ,也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历时性现象 ,合法性证明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基础和形式 ,而它的转换也总是伴随着政治生活范式的巨变。后现代主义对迄今为止的合法性证明作出了势不可挡的“解构” ,从而使政治哲学不能不进行它有史以来最大的反省和转向。目前 ,后现代政治哲学正在通过反复曲折的摸索 ,以“交往互动”和“效用”为核心 ,尝试重构自己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欧洲大陆为何对极富理性的语言津津乐道?对语言的论述与英美的语言哲学又有何区别?人们至今都未得到比较满意的回答,然而这却是认识当代欧洲大陆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9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研讨会即为解答上述问题的一次尝试。与会者普遍认为,语言问题是当代欧洲大陆哲学家们面临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何谓“欧洲大陆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各种认识方式中,科学与哲学之间鲜明而巨大的差异相当引人注目。科学讲究明确、清晰、严密甚至数学化,它的任何理论都要经由实验观察加以实证;哲学则可凭借纯概念的辨析,往往比交玄奥、晦涩、不易捉摸;故而二者又被分别称作“实证科学”与“思辨哲学”。科学与哲学之间这些差异的实质是什么,根源又何在呢?如此相异的科学与哲学在发展的走向上,是否也有共通之处?本文尝试着从人类认识中确实性与完备性之不相容这一特  相似文献   

10.
人类意识重演律和古希腊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捷 《哲学动态》2001,1(9):15-19
严格地说 ,我对于古希腊哲学应算是一个门外汉。但由于在研究西方近代哲学以及主讲“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生课程时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古希腊哲学 ,特别是自己多年前就有一种将皮亚杰在个体思维发生研究中的成果类比到人类思想史考察中的自觉 ,所以对于如何借助皮亚杰的成果来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演变有了一些尝试。现从方法论的角度将这些尝试作一简要的陈述 ,就教于方家识者。一这里所要陈述的从方法论上讲当属于一种“发生法”。在思想史的研究中 ,发生法强调的是思想演进的历时性。仅就这一点来说 ,它其实是一个平淡无奇的真理———有…  相似文献   

11.
贺来 《哲学动态》2006,(10):12-15
一“哲学创作”与“哲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关系是哲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完整的哲学活动应该包括既相对独立、又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一是“哲学研究”,二是“哲学创作”。哲学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哲学研究”和“哲学创作”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建立。在两者关系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准备,而后者则是前者的源泉和目的。两者既相对独立,同时又良性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双方相互支撑和促进的“理论生态”,这是哲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基本次序而言,“哲学创作”应该先于“哲学研究”。哲学所“研究”者为何?最主要的无疑是哲学史上由哲学家所创造出…  相似文献   

12.
传统哲学借助哲学家的“思想实验”对道德进行研究,新近兴起的实验伦理学采用“科学实验”范式来探索伦理问题,特别是致力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责任和道德价值的心理模式与认知机制研究.作为一种用实证方式探索伦理问题的有益尝试,“科学实验”的应用能够拉近“应该”与“是”的距离,使科学与人文走向合流.  相似文献   

13.
我们欣喜地向广大读者推荐这篇采访记。它以生动活泼的笔调记载了乌杰市长为什么要潜心研究哲学,通过研究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什么新见解,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又是怎样实践自己的思想的。这是哲学从学术圈走向领导决策圈的一种尝试,我们欢迎实际工作者如哲学工作者共同帮我们把“哲学与现实”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14.
这里我们发表一篇张岱年同志于1948年撰写的论文《天人简论——人与自然》。张岱年同志是我国著名学者,早在三十年代即从事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岱年同志在后记中称《天人简论》一文是他“四十岁以前思想的总纲”,“力图把现代唯物论与逻辑分析方法以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天人简论》可以说是这样一种尝试的产物。这篇论文虽写作于近四十年前,但对于当前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依然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一、“哲学”与“哲学教育”: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哲学教育 ,当然应当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 ,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哲学方式 ;然而 ,哲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 ,却恰恰在于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 ,以至受教育者往往没有思考和体验过哲学方式的独特性质和特殊价值。因此 ,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不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而必须是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反思”与“定位”。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它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16.
今天,关于社会科学(取其广义,即包括人文科学和狭义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界重视。本文尝试探究社会科学的哲学本质。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范式向人文社会研究领域转移的产物,也可以说,自然科学范式的引入使人文社会领域也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研究”的对象。所谓“研究”,其表征为对对象采取“知识”或者说“认知”的态度去处置。作为最早实现的知识形态,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本质。分析起来,它包括诸多成分:自然哲学、形而上学(柏拉图主义存在论)、知识论、语言分析哲学、数学-逻辑和实验…  相似文献   

17.
远与近:侈移中国精神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7,(1):13-32
中国人内心的举止习惯,属于精神风俗,也是中国人的做事方式,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传统,表现在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巫”、“血亲”、“懒散”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人内心活动中“近”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类型,进而对学界长期以来固执地以西方知识论类型的哲学概念解释中国思想史,做一种纠偏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程乐松 《现代哲学》2022,(3):116-119
<正>自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诞生开始,中国哲学就一直在划界:哲学在中国,抑或中国的哲学?“照着讲”的译介工作与历史叙述,抑或“接着讲”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建构?划界的尝试凸显了中国哲学的三重理论困境:其一,哲学反思被预设了的“普遍性”与中国的哲学的“中国性”之间的张力;其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世界与精神生活中抽绎出哲学性并加以申发的哲学史,与面向当下的、基于中国经验的哲学探索之间的牵扯;其三,西方哲学的汉语化与中国思想的哲学化之间的双重他者性。  相似文献   

19.
赵汀阳的《哲学的元性质》(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以下简称“《哲》文”)一文,在一些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了作者的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较为突出的思想创造力。中国哲学要发展,就得拿出自己的理论。所谓“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其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应是对哲学问题做出当代知识背景下的解答。因此,《哲》文在这方面的尝试是十分有益的。我愿意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以期使《哲》文中做出的有价值的探索得到进一步的讨论。《哲》文的目的,简单说来就是寻求建立一种判定哲学观念的有效性的证明论。这…  相似文献   

20.
“思想”是《逻辑哲学论》中一个很重要但又很不清晰的概念;维特根斯坦本人,以及常见的哲学文献,都没有为此概念提供清晰可把握的解说。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概念,仍然是诠释《逻辑哲学论》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论文从《逻辑哲学论》提供的直接文本依据出发,立足于“思想的本质是逻辑”这个较通行的解读,对青年维特根斯坦关于“思想”的主要论题作学理上的梳理;其次,以维特根斯坦致罗素的信件为线索,论文尝试收集一些间接证据,讨论将“思想”解读为心理对象的可能性,并阐明这一解读会产生的一些困难;再次,基于一些认识论上的理由,论文建议:对“思想”概念作逻辑主义解读更契合《逻辑哲学论》的文本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