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伦理智慧"是对政治领域人伦关系及其道理悟性认识的成果,它既是一种出众的政治伦理思想,还是维持政治领域良好人伦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之艺术。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在政治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其根基都来源于天命与天人合一思想。但老子形而上为"道",孔子形而下为"仁";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上,老子开启了"无为而治"模式,孔子发展了"以德治国"模式;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指向上,两者都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老子把"小国寡民"视为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则将"大同世界"看成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根本上,他俩都主张民本主义,然老子倡导"愚民"政策,孔子则倡导"教化"政策;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治术上,老子推崇"水德",实行"若水之道",孔子则推崇"中道",实行"中庸之道"。二者的政治伦理智慧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娟 《美与时代》2013,(6):49-51
红、黑两色是我国古代漆器中最为常见的色调,这点从出土的历代漆器中可以得到证实。受中国漆器的影响,日、韩漆器用色也以红、黑居多。这与红、黑色漆工艺容易实现是分不开的。同时,黑色代表地位,红色象征尊贵的传统思想也为黑、红两色在早期漆器中的广泛运用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重构象数"是<太玄>赞<易>的主要方法,扬雄由此开创了"以三为本"的玄数系统、"象应于数"的取象法则,其学说渊源主要为"老子生成说"、"天文历法说"、"自然音律说"、"阴阳五行说".这一"综合性创新"的象数构建,注重<太玄>象数研究的宋明思想家以"是否合<易>"为标准,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赞同者认为<玄><易>"道同法异",互为补充;批判者则立足<玄><易>义例差异,责<玄>缺陷.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红、橙、黄、绿、蓝、紫、棕、黑、灰、白10种单色,研究美术专业人员(117名)和非美术专业人员(447名)的颜色爱好特点的异同.采用物体图和抽象图形两类图形共7种,其中又按颜色特性分为记忆色和任意色两类.结果表明:两类人员都具有偏好记忆色的共同倾向,但偏好程度有显着差异;对任意色的爱好,美术专业人员与非美术专业人员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前者明显地偏重爱好无彩色灰黑白颜色.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是最善于思辨和最富于理性的一个.这一点,我们可以拿他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作一个简单比较.孔子为了实现自己"克己复礼,天下归仁"(1)的政治主张,从"现世的基本单位‘家'中的经验出发"(2),由家(齐家)到国(治国)再到天下(平天下),其中贯穿着一条极富政治色彩和道德功利的思想纽带--"仁".正是这种积极的"入世观",决定了孔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基本是形下的.而老子恰恰相反,他所尊崇的是超现实、超功利的"道",他不仅把"‘道'作为宇宙根本和宇宙规律的总称",而且"从宇宙的最高点‘道'的规律看待和思考一切",从而"标志了先秦理性化的完成"(3).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并将他的思想发展到一种极致.  相似文献   

6.
张敬梅 《宗教学研究》2004,1(1):133-137
从"玄之又玄"到"重玄"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玄之又玄"本意是"幽远而又幽远",指道的不可知性与终极性."重玄"的最初含义是"重天",佛道两教学者用它来指宗教的终极境界.隋唐时期"重玄"与"双遣"连用,指"遣有、遣无、遣其遣"的三重否定思想方法."重玄"与"双遣"的结合标志着从"玄之又玄"向"重玄"的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老子史料学     
一、老子及其成书的年代中国古代哲学有与《易经》相参证的就是老子。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在讲完《易经》之后,接着也就讲道家的创始人老子(124-132页)。扬雄《太玄赋》“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省忧患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域”。桓谭在《新论》加以说明,日:“故密议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易言阴阳,言损益:老子言刚柔。言倚伏,和后来孔子的元,扬雄的玄,  相似文献   

8.
从《考工记》的色彩观看"五色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先 《美与时代》2006,(12):55-57
我国三千年前的《考工记》中说:“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它提出了五行色彩学原色同方位观念的联系;同时指出了“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的配色和审美基本规范。最终落实在,无论是服饰上、绘画上,还是社会各领域的用色规范上,都要以“五采备谓之绣”。本文就试图探讨《考工记》的色彩观是如何将五行色彩学界定为华夏民族“五色审美观”的最高标准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多次提到无声的音乐,如老子的"大音希声",陶潜的无弦琴,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及礼记中的"无声之乐"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命题均是对有声之乐的排斥,而对无声之乐备加推崇.然而它们深层次的内涵与美学意义则大相径庭.若不仔细分析,极易将其混为一谈.本文集中对这些命题做了分析,以期对它们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耿宁认为,儒学中政治与道德实践的具体、实在效用,与人性、心性的本体问题如何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打通"用"之"实"与"体"之"玄"的宋明儒学之努力,也与魏晋玄学、与王弼的探讨有关。首先,王弼的哲学言说方式,是为其儒家的政治、伦理关怀服务的。王弼思想之玄远,是为解决政治和伦理效用过多纠缠于具象而不能体现大效用的问题而设。王弼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通过《老子》赋予儒家政治与伦理思想新意义,而且在于他同时通过《庄子》赋予儒家生活形式与修身功夫新意味。正是通过《庄子》,原本被片面玄化(抽象化)理解的《老子》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作用,起到了连通道家与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理论的桥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抱守的态度     
正听说孔子是求教过老子的,以至于中国学术两派在后来争执其中有无时而闹得不欢而散。道家、儒家各成经典其实还有很多的微小细节。孔子热气腾腾地来到老子门前求教,老子很内向的一个长者,而孔子当时年纪还不算大,应该算是"子生也晚"。老子对孔子的话不多,但却耐人寻味:"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在老子的心里,抱守最大的东西就是"道"和"自然",告  相似文献   

12.
"追攀笔墨幸同时,苏季如今不愿师。自托柳州曾指授,年来稍稍许言诗。"王灼不仅是宋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还是音乐家,既"幸同时"也"追攀笔墨"。笔墨是中国绘画从古至今绕不开的传统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和核心。中国画的意境营造和气韵的生动性要依赖笔墨来呈现。笔墨是工具和材料,也是中国绘画亘古不变的审美对象,是技法,也是墨白意象之心迹,是情注笔端的承载者也。大涤子说"笔墨当随时代",是说笔墨也是呈现气息、面貌、个性风格和时代特征的手段,当因人、因境、因时有所不同而有区别。天下万物皆由笔墨成心象。老子讲"计白当黑",是哲学概念,更是中国绘画之大法,黑白的阴阳变转是由笔墨的正侧顺逆、干湿淡浓体现和表达的。笔墨道正,黑处生花,白成妙境。  相似文献   

13.
正"怨"是人际关系中极为特别的一种情绪。聪明的中国人创造了个词"埋怨",借以表达"怨"的重要特征是埋藏在心里深处的;还有个成语叫"怨天尤人",点出了怨恨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天。老子分别在《道德经》(王弼本)第63章和第79章中提到"怨",并对如何处理"怨"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老子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相似文献   

14.
崔立军 《管子学刊》2016,(3):112-114
北大简《老子·下经》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相似文献   

15.
<正>"方而不割"命题源自于《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老子云:"圣人方(方角)而不割(损害),廉(棱角)而不刿(音"贵",刺伤),直而不肆(放肆)。"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6.
北大简《老子》下经第一章的"玄之又玄之"和上经第十一章的"损之又损之"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思想史现象,两者有着必然的关联。"玄之又玄之"是一种不断减损、否定的工夫论,是朝着"道"的方向不断接近的过程。"玄"是动词。"玄之又玄之"和"损之又损之"更容易解释后世"双遣"说、"重玄"说产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张强 《学海》2001,(1):103-109
道有着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老子生活时代,道从德中分离出来,成为探讨宇宙本体的哲学范畴.为解析道的内涵和外延,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在这一命题中,老子除了讲解道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讲述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万物的本根,老子在表述"道之为物"时特意提出了"象",并试图从物象入手来解释世界的模式及变化."大象无形"阐释着宇宙的发生与"象"之间的关系,它体现着老子以"象"追究宇宙发生论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老子思想研究中,有论者以"大道废有仁义"和"绝仁弃义"为依据认为老子在伦理思想上是道德虚无主义,其实,老子强调尊道贵德,但他思想中的"道"与"德"不是传统伦理思想中普遍意义的"道德"的简单拆分抑或西方哲学话语中的"道德"。老子所推崇的是以"道"为价值引领,以"德"合"道","道、德合一"利于万物,"道—德—万物"一体的价值观。他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建构了"形上之道"的道德本体世界,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根源创立了以"自然无为"为伦理选择路径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5)
<正>在《路加福音》17章6节与19章4节中,都提到了"桑树"一词。而经文中所记载的这两种"桑树",在植物学中虽同属桑科,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树木。一类"桑树"(希腊文为sukaminos)是"黑桑",如《路加福音》17章6节之"桑树"(sukaminos),原产于巴勒斯坦及西亚地区,其果实成熟为紫黑色,即"桑椹",其根长得极深,难以拔出。主耶稣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sukaminos)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参路17:6)而在《马太福音》中,耶稣说:"是  相似文献   

20.
"道"乃老子思想之核心,亦为老子幸千学之最高范畴,然老子"道"之指称却义充满模糊性、多义性,此亦是"道可道,非常道"之要因.无疑,道之"多义性指称"为后人创造性"解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窃以为,老子之"道"亦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自然,此"念"固然与笔者"和合"的主观解读意向有关,但终其要旨仍归于老子之"道"本身确实蕴涵、孕育着和谐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