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
刘研 《美与时代》2014,(5):73-74
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其中以绘画“四可”来提高人格的境界;阐释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在自然中真正地理解、感受和把握山水变化的美;在“三远”说中表达画家对于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心灵安顿的寻求。《林泉高致》不仅是对山水绘画的总结,更具有美学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林泉高致》作为一篇篇幅短小的理论文献,精要地论证了山水画的价值及其创作方法。郭熙在自己的山水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创作精髓,就是要以“林泉之心”,使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物我合一”,达到“无我”的境界。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价值观、观照山水须持“林泉之心”、“注精以一之”的创作态度三个方面来探讨郭熙的山水美学思想,发掘其宝贵的美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嘉澍 《美与时代》2003,(12):49-50
唐代画家张璪的作品虽已失传,但其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深受后世画家的推崇。五代荆浩之《论画六要》、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更加丰富了这一创作理论。至今,这一传统的绘画思想仍是画家们观察和表现自然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泉高致集》是一部山水画理论的集成。它集中体现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观,其中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如饱游饫看,身即山川而取之以及三远等。郭熙的山水画创作方法一是主张集众家之长,反对专摹一家;二是要神闲气定,反复修改;三是提倡写生,注重取舍,讲究气韵。其创作心理一是心境要宽快、悦适;二是心态要注精、严格、恪勤;三是要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6.
刘伟 《美与时代》2007,(7):93-95
《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系统完整的山水画论.郭熙把山水画的功能归结为"快人意,获我心",使其回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山水画之快意说"为前提,从人的审美需要阐述作者对山水画根源的看法,即"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以及由此而建构的山水画的审美心胸、审美创作等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思想结晶,阐述了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总结经验及思想创新。众多的古代画论将历代人的美学思想汇聚起来,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坚固的中国画理论体系。其中,郭熙的《林泉高致》便印证了作为绘画理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聚集了郭熙对于绘画创作经验的独特见解和艺术分析,是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由此可知,画论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也成为后人绘画创作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来源,也可以通过总结历代人的绘画理论经验来丰富绘画实践,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9.
郭熙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其《林泉高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审美思想。郭熙认为自然是人之本性,人人皆有林泉之心,这是自然审美得以进行的根源。林泉之心作为超功利的审美之心,是自然审美所必需的主观态度和必要前提。郭熙认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是真山水,其根本特性是自然性。自然美具有多样性和节律性,其本质是一种生命之美。郭熙认为身即山川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恰当方式。在远望和近看中,郭熙重视远望,提出了三远说。在三远之中,平远是最主要的观照方式,最能体现自然审美的特征,最易达到至高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郭熙画学思想对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拟人化"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美与时代》2007,(11):48-50
郭熙是一位典型的宫廷画家,他的艺术生涯在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左右下紧紧维系着皇家及贵族的爱好.但郭熙对于绘画主、客体关系的强烈关注与体认,又使他在此影响下将自然对象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在创作过程中的平衡统一,从而使儒家伦理纲常观念鲜明而独特地体现在郭熙画学思想的整体建构中,即通过其理论系统<林泉高致>及<早春图>等作品将这一观念进行全面的表述与传达.  相似文献   

12.
李享 《中国宗教》2022,(5):74-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清逸脱俗、简淡玄远的美学风格,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趣,讲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在各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是“道”的艺术体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指出,“道”是最高范畴,当然也就是道教美学的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道教美学的总纲:凡是与“道”相协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13.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尔太的美学论文集《论美》,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收有1957年的《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以及1978年以来的《美是自由的象征》、《现代美学与自然科学》、《美与艺术的分类》、《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中国山水画探源》,等等,共12篇。《美论》一书较为清晰地呈现了作者的前后一贯、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点。作  相似文献   

15.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郭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不仅创造和观察能力非常强,而且画法高超,受人敬仰。郭熙主张在观察山水时要通过"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在"远望趋势"方面,首次提出"三远法",即山水风景的山下到山顶的高远、近处移动到远处的平远、山前到山后的深远这三种观察方式。郭熙将儒道佛的生命哲学思想渗透在山水画创作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独有的一套山水画创作方法体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中扮演了先锋的角色,为山水画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启了山水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继李成、范宽之后北宋中期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意义的山水画大家,郭熙的雪景山水与寒林系列山水经常会引领我们进入一种清寂、幽凉的画境之中。特别是其雪景名作《幽谷图》,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画面所彰显出的不仅仅是纯熟的山水画技法、完备的山水画构图、创新的笔墨风格和笔简而气壮、景少而意深的艺术特征,还有那种令人震撼的,以心灵映射万象,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自然与畅快,以及由此而营造出的清远、高旷、荒寒的山水画意境。  相似文献   

18.
《画山水序》是南朝宗炳所著,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恰是中国山水画起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习画者又多为士族阶层,故能以笔墨阐发山水画的品鉴与理法。而把山水画与作者寄托的情感、精神进行论述,并触及到山水画美学灵魂的便是宗炳的《画山水序》。文中除提出"畅神"审美思想外,亦包含有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以形写神"的创作技巧以及体现"三位一体"艺术发生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9.
<正>《匡庐图》是荆浩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展现,他继承了唐代王维的水墨风格和李思训的用笔技法,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山水画技法和系统理论体系。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绘画体系,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匡庐图》的笔墨理论来源——《笔法记》《匡庐图》绢本,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是荆浩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艺术而言,"道"是其精神追求,也是其固有的哲学品格,中国艺术的最高精神追求就是道、自己与宇宙。道家思想作为山水画艺术的思想根基和源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文章从"天人本一"的审美观、虚实相生与大象无形等几个方面分析,阐述受道家思想美学影响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状态和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