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荀子哲学的特质及其对儒家道统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哲学作为一个经验论的形态,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哲学范式。就儒学而言,荀学经验论所带来的并不是对“道”的离弃和背叛,而是学问进路与方法的创新。从“道统”的角度说,荀学与孟学的关系是:“道”同而“术”不同。  相似文献   

2.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膝文公上》,下引《孟》、《荀》只注篇名)荀子则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孟、荀的人性学说既对立又互补,对儒学的发展都产生积极影响。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孟、荀的人性学说以及二者的关系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荀况与庄周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况与庄周分属儒家、道家两个学派。他们之间的思想差异是很大的。本文仅就二人之间的学术观点、天道观、人生态度加以辨析。他们虽分属儒、道两家,但从庄子无为思想的形成及其作用看,与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相一致,所以儒道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在传统文化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堃 《管子学刊》2013,(1):124-126
自20世纪以来,荀学研究渐成浩如烟海之势。而究其论域,亦无非心性、礼义、天人之类,主旨大体未离牟宗三“尊孟抑荀”的道学派言说,亦难得有洞见深入、蔚为大观者。而自80年代柯雄文的“道德认识论”等接近实用主义的论域传入,非本质的经验主义在荀子研究中大得其道。  相似文献   

5.
士大夫兼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儒家士大夫的丰富思想光谱,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取向、思想视角。"士"的独立性、理想性与"大夫"的依附性、现实性,使得儒家学者形成不同的思想形态,导致旨趣各异的学派形成。孟子、荀子的思想差异,就是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孟学、荀学在良知自觉与礼法制度、王道与霸道、为师与为臣等方面均形成思想差异,均与他们对"士大夫"社会身份的理解与认同相关。  相似文献   

6.
论荀学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荀学继承孔学而有新的发展,使“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孔孟儒学变得切实可行,对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儒学的被付诸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就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来说,荀学与孔学、孟学、董学无疑具有同等地位。然而荀学却长期遭受冷遇,其著作自从西汉末年刘向校订之后,几百年间湮灭无闻,一直到唐代才有杨倞为之作注,但宋代再次受到冷落,与《论语》、《孟子》的注家蜂起,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经典的盛况形成强烈反差。荀子本人在唐代被与扬雄相提并论,在宋代更是境遇不佳,一直到元丰二年才勉强被排列到孔庙中的从祀位置,与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的尊贵地位相差悬殊。对于荀学的这种历史命运,时贤提出过一些见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荀况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  相似文献   

7.
荀子人性论之形上学义蕴--荀、孟人性论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荀子所谓“人之性恶”是一个经验论的命题,在形上学的层面上,荀子并不是一个性恶论者。在荀学的观念体系中,与孟子所言之“性”相对应的观念并不是“性”,而是所谓的“伪”。也即是说,在荀子这里,具有“人之所以为人”之内涵与规定的概念是“伪”而不是“性”。所以虽然荀子有“人之性恶”的说法,但若从“伪”的角度说,荀子其实是个“性善论”者。  相似文献   

8.
因"人"观不同,在工夫论上,同为儒家的荀子与孟子分道扬镳,各成统系。孟学一派行的是一条唯理主义的路线,以"求放心"为指归,发明本心,反身而诚;而荀学一派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之路,以"合外内"为首务,知通统类,积善全尽。就过程而言,荀学之"工夫"实乃是一个通过人心对道或理的认知和把握从而实现对情欲的统辖、引导以使其合于善而归于治的过程;而就方法来说,"虚壹而静"是其解蔽养心之术,"学而成积"则是成圣不二法门。而这之中,"心"是全部圣贤工夫的枢纽和核心,因为在荀子看来,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或成圣人或做凡夫,并不是由他人或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个体在"心"的统领下自主选择和行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仁"与"未仁"的两难选择--孔、孟、荀评管仲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孔子称管仲“如其仁”,之后的孟、荀却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后代儒者就面临诠释管仲之仁与未仁的两难选择。本文即联系诠释中所显现的问题,考察孔、孟、荀何以会给出各自不同的评价,试图还原先秦儒家面对现实管仲时所体现出的评价原则,梳理孔、孟、荀由此而展开的思维理路,并为理解先秦儒家的核心理念及运用原则提供补益。  相似文献   

10.
<正> 孟子和荀子都自诩为仲尼之徒,儒家学派的捍卫者,但是他们的思想取向却有明显的不同:在世界观问题上,一个主张“天人合一”,一个主张“天人相分”;在人性论问题上,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在政治问题上,一个主张“法先王”,一个主张“法后王”。  相似文献   

11.
张恒 《孔子研究》2020,(2):152-160
作为理学的主要开拓者,程颢、程颐兄弟通过引入新概念、新范式创发的新性论,是中国性论史上极具典范意义的重要形态。由于二程对孟子性论的推崇以及朱熹对二程直承孟子系谱的强化,学界向来多以孟子哲学为二程性论的不二源头。事实上,深入考察二程性论及其对先秦人性思潮的扬弃即可发现,这种"一线单传"的系谱构建方式有待省思。二程论性不仅承继孟子学派,亦兼容涵摄子思、告子、荀子等多家学派,堪称多源;在多源背景下,二程性论展现出了实质之辩(情性德性)、价值之辩(性善性恶)、人物之辩(性同性异)等多重面相,堪称多维。多源、多维审视有助于对二程性论及整个理学性论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2.
袁晓晶 《现代哲学》2021,(1):138-143
早期儒家思想中,孟、荀以"血气"为身体的自然基础,通过讨论"气"的观念,形成"身教"的思想。孟子通过"知言养气"的修身办法,以志统摄气,强调气之浩然与清明;荀子通过"以礼治气"的礼教方法,以教治气,强调气之自然与可塑。孟子的养气说,注重以内在的意志力完成对血气的超越;荀子的治气论,强调以外在的礼义完成对血气的规范。二者合一,形成早期儒家的身教思想,而这一思想对于后世儒学工夫论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今日反思儒家的教化哲学亦有启发之处。  相似文献   

13.
孔、孟、荀义利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的思想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并且相互争论,形成所谓“义利之辩”。人们对义利观的讨论始于先秦时期,两千多年来,儒家的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孟子和苟子是其后的两位大儒,是孔子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继承人。孔子、孟子和苟子的义利观基本代表了儒家的义利观,因而,研究他们的义利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我们在研究孔、孟、苟三子的义利观时,首先要厘清孔孟苟思想的内在联系,并把它…  相似文献   

14.
张明 《孔子研究》2020,(3):126-135
中晚唐时期,韩愈因感于儒学受佛、道二教的挤压,摩袭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且以其"排佛老"比诸孟子之"距杨、墨",推重孟子之学"醇乎醇"。相较而言,荀学则被指为"大醇而小疵",不列门墙,一场扬孟抑荀的变革遂与"道统"相伴而生。韩愈之后,伴随"道统"的发展,荀孟之间孰优孰劣的话题纷争不断,莫衷一是。至程朱学派兴起,以"道学"填补"道统",以道学家接续孔孟,"道统"定格;取性善说为心性论基础,孟子升格;因性恶说及其与法家之纠缠而贬抑荀子,荀学见黜。此中之得失,需作深入辨析与研探,荀学之复兴,或可期待。  相似文献   

15.
荀子与经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纷争,各国诸侯招引知识分子以为智囊,谋求富强之道。其中以齐国的稷下学宫经历时间最长,人才最盛。稷下是个百家汇聚的学术沙庀,它里而包括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各家。荀况以儒家巨子游于稷下,曾经三为祭酒。儒家的经学赖荀子得以传布,清代汪中曾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述学·荀子通论》)《荀子》正式提出“经”的名称:“其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劝学》)这里所谓  相似文献   

16.
阮航 《哲学动态》2012,(5):75-81
对于经济伦理问题的理论分析,究极说来还得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儒家伦理中人性论的发展较为充分,从其源头看,又以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最具代表性。本文拟结合孟、荀的人性论,比较他们对经济伦理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说明人性论与对经济伦理问题的理论分析之间的关联。孟子与荀子均处战国乱世,都颇为关注其时的"经济伦理问题"。孟子每见一位国君几乎都要谈到其时经济中的伦理问题,并归之为"无恒心"的表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相似文献   

17.
云龙 《哲学动态》2023,(8):60-70
先秦儒家、道家哲学依“存在实现论”的个性特质,孕育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知识论意义上的原初“物”论论域。此论域可用《周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一语来标示。它揭示出万物的成就与实现方式乃是在天人相通、互为中介的关联中达成的。此一原初“物”论论域规定了,“物”在本原上并不是外于人的现成对象,而是经由人之修为工夫所转出的整体性的境域显象。儒家、道家哲学中的为学工夫论与境界论由此被收摄其中。在修为工夫方面,儒家、道家两家工夫的具体进路虽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落实为“复”“反”“归”“止”的“曲成”工夫。循此修为工夫,“曲成万物”最终指向一个“人”“物”各成其所是而又“独”立超越的“道”境:一方面它是“人”之“道”,是经由“人”“物”相接的修为工夫所转出的人格气象境界;另一方面它又是“物”之“道”,是“物”自身的本真成就与开显。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合外内”“一天人”的精神特质在此独立超越的道境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简的出土,为研究子思及其学派的思想提供了新资料。子思的修身思想上承孔子、曾子,下启孟子,是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简文对统治者修身与治国安民关系的论述透露出修身的重要性;心性论是其修身哲学的理论基础;“思”是修身理论的途径。修身理论为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证明子思学派是孔子以后儒家最重要的学派,思孟学术传承更加明朗。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学术地位在中唐出现转折。其间 ,孟子逐渐从诸子中凸显出来 ,直承孔圣 ,荀孟并称的说法渐被孔孟并称所取代。而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即是中晚唐儒学复兴运动中的核心人物———韩愈。韩愈的“道统说”以孟子为孔子之道的惟一嫡传 ,尊孟抑荀 ,确立了孟子在儒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他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深受孟子思想的濡染。韩愈是孟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对其孟学思想进行探讨 ,对于把握唐宋间孟学史乃至整个儒学史的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人性论实为性朴欲趋恶论,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解与把握。“性朴”,则人性可善可恶,说明人性可伪可化;“欲趋恶”,彰显人性有流于恶的可能,说明涂之人化性难为。以此为逻辑起点,荀子通过“天人相分”的理论形式对天人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自觉清理与界定,充分发掘出了人的主体性,进而以此为进路探求圣王如何获得异于涂之人的“大清明”之心,从而为圣王创制礼义法度提供难以辩驳的正当性。如此,荀子的政治哲学就有了不同于孔孟政治哲学的理论面目:在没有否定圣王之德的前提下,更为重视圣王创制礼义法度之功。与孔孟的政治哲学思想相比,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无疑更加适应战国时期由封邦建国政治权力体系(周制)向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制)过渡的天下大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