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研究者发现,人们对决策任务的加工随表述的语言形式(母语/外语)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即出现外语效应,并基于双加工模型提出了直觉(即情绪)加工被弱化和审慎(即认知)加工被增强两种理论解释,且均获得部分研究结果的支持。本文概述了外语效应及其心理机制的主要研究文献,并指出由于既往研究范式无法分离情绪与认知加工两个子过程的效力,未来研究应利用加工分离程序以及负性情绪与认知加工阻断技术,深入考察外语对直觉加工和审慎加工的影响,以阐明外语效应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双加工理论框架下的平行竞争模型和默认干涉模型对推理过程中启发式和分析式加工的启动次序和相互作用的性质提出了不同假设。本研究通过考察被试在信念判断和逻辑判断两种指导语下解决不同难度和不同类型推理问题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对两个模型的预测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解决简单问题时,问题类型对信念判断有显著影响,对逻辑判断无显著影响;解决复杂问题时,问题类型对逻辑判断的影响显著大于对信念判断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平行竞争模型的假设,即两类加工在推理过程中同时启动,共同竞争最终的推理反应。  相似文献   

3.
唐江伟  路红  刘毅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830-1842
道德直觉决策研究是从直觉思维角度探讨决策者在道德境遇下的决策。道德直觉决策是道德情境下的直觉反应, 其理论基础包括躯体标记假说、社会直觉模型、双加工理论、事件特征情感复合体系以及双系统理论; 道德直觉决策机制至少包括:无意识加工、情绪加工和直觉加工三个基本的心理加工过程, 与之对应的神经系统则至少存在三个可能的脑神经回路:无意识加工的道德脑区、情绪加工的道德脑区和直觉加工的道德脑区。研究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道德直觉决策的一般性影响因素--文化、道德境遇、经验、情绪和道德直觉; 揭示了道德直觉决策的加工机制。未来研究应在加强理论建构的基础上, 通过更缜密细致的实验设计去探究决策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并明确道德脑区之间的联结。  相似文献   

4.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性。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在类比推理的检索阶段和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影响。实验一以8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喜好判断范式探讨检索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实验二以8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评价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检索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的影响不显著,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双加工指的是直觉加工和分析加工。随着对双加工转换和协作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情绪逐渐成为影响双加工的重要变量。但情绪如何影响两类加工仍存在争议,且研究视角的不同也使情绪在双加工中的作用不够明晰。为此,从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视角来阐明情绪对双加工的影响机制很有必要。现有证据表明,积极情绪和高唤醒情绪往往都会促进直觉加工,而在消极情绪和低唤醒情绪下个体则倾向于采用分析加工。未来研究可以从情绪对特定双加工模型影响的验证、情绪唤醒与双加工的关系、情绪领域的新进理论成果和情绪负荷下优化双加工的策略方面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逻辑包含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三重内涵。"社会永恒发展论"是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合理性的思想前提根据,"认知创新发展论"是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合理性的思维方式根据,"逻辑演变发展论"是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合理性的内在关联根据。理论价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三重逻辑方法论意义,可以被概括为"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思想方法论",目标是能够准确表征唯物史观理论逻辑。实践价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三重逻辑方法论意义,可以被概括为"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实践方法论",目标是能够准确表征唯物史观实践逻辑。历史价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三重逻辑方法论意义,可以被概括为"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真理方法论",目标是能够准确表征唯物史观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8.
<正>百年中国逻辑史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两类:梁启超范式和张东荪范式。梁启超范式是以西方演绎与归纳逻辑类型研究中国传统逻辑,这类研究基于逻辑的普遍性观念;张东荪范式以文化类型研究中国传统逻辑,这类研究取消逻辑的普遍性。此两种研究范式孰是孰非的争论在中国逻辑史界并没有消停,  相似文献   

9.
英国心理学家Evans在对他所提出的有关人类思维的"双重加工理论"进行3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其理论的名称和内涵等方面都有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该理论的名称而言,通常称为双重加工理论,同时他还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主要与"双重加工理论"这一名称相联系的几组概念包括:类型1—类型2,启发式—分析式,不可明言加工—外显思维加工,系统1—系统2;主要与"双因素理论"这一名称相关联的两组概念是:理性1—理性2,逻辑加工—非逻辑加工。最近,他又以"两种心灵假设"为名概括他的理论内容。该文对双重加工理论在名称及相应的内涵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了较为详尽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直觉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直觉是不经过逻辑的、有意识的推理而识别或了解事物的能力。直觉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成分。对直觉常采用个案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和神经生理学方法进行研究。该文对直觉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直觉思维与无意识认知加工有许多共同特征。最后,提出了三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刻板印象激活过程中意识干预与否的问题,催生了内隐与外显两种激活理论长久以来的争端。其根源在于现有研究的刻板激活操作不严谨、两类范式不可比等多个方面。社会认识双加工理论提供了独特的分阶段比较视角。在该理论视角下,文章从梳理内隐及外显理论争端入手,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并以双加工理论为指导,设计了一项内隐及外显任务分离启动研究,以期为探明刻板印象的认知激活机制,提供方法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以培根和穆勒为代表的古典归纳主义者宣称,归纳逻辑既是科学发现的方法,也是科学验证的方法;并且归纳推理的结论可望达到必然性。不过,他们的归纳逻辑仅仅是一些定性的和不成系统的推理模式。与之比较,现代归纳逻辑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把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和验证过程严格区别开来。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被看作想象和猜测,是一种有关直觉和灵感的心理过程,因而它不属于逻辑学研究的范围。只有科学理论的验证过程才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归纳逻辑所要研究的仅仅是科学验证的逻辑,而不是科学发现的“逻  相似文献   

13.
逻辑学东渐,启发了梁启超的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用西方传统逻辑研究墨家逻辑形成了梁启超研究范式,并影响着中国逻辑史的百年研究。在对其研究范式的肯定与否定的争论中,形成了三种主要立场:中国形式逻辑史、中国名学与辩学史、中国符号学史。我们认为,逻辑观的问题是解决中国逻辑史界论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道德伪善是指个体对同一道德违规行为进行评判时,对自己宽松而对他人严苛的现象。双加工理论认为道德伪善是个体对自身道德违规行为有意识辩护以维护道德自我形象的结果。为此,本研究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性思维可易化道德伪善,直觉性思维无此作用。实验果支持道德伪善的双加工机制模型,道德自利性行为并非自动化的反应,需要认知努力和分析推理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分配平等性反映了孤独症儿童的公平意识和行为,是道德判断的重要内容。双加工理论认为,孤独症儿童对分配信息加工时,直觉推理和审慎推理相互竞争。作为回应者以直觉推理为主,作为提议者以审慎推理为主。个体信息处理能力和分配情境影响加工系统的使用。未来需提供更多实证依据,探讨不同社会关系、主客场环境对孤独症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以及教育干预对儿童平等概念的促进。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4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对不同相似性言语类比推理题进行喜好度判断和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用图形类比推理题代替语义类比推理题,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时间压力下,对跨领域言语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2)时间压力下,低难度图形类比推理题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图形类比推理的逻辑加工效应优势明显;(3)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和逻辑加工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本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表征的意识性是文本阅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多年以前研究者就提出的再认双加工模型,该问题研究的主要范式有记得-知道范式、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很多研究中经常结合使用。当前,研究者使用最新的研究范式对文本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已经初步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当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智慧,不只表现在可以自主控制的显意识之中,还大量表现在不能自主控制或目前尚不明确如何控制的潜意识领域。灵感、直觉、梦境等潜意识活动过程中不时显现的一些非逻辑之思想火花,经过显意识的逻辑加工,就成了人类思维成果或思想理念的珍贵组成部分。人类的潜意...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逻辑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主要是一种“直觉思维”,因而中国传统哲学似乎基本上是一种“非逻辑”的哲学。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确有直觉和非逻辑的因素,但并不构成它的基本特征;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逻辑的而不是直觉的。以下略述拙见,不揣浅陋,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孙英 《学海》2001,(2):181-183
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深入探讨了逻辑真理的理解问题.然而当今学界流行的看法是,维特根斯坦有着最狭隘的逻辑真理观逻辑真理即重言式.本文试图澄明维氏使用重言式概念的原初含义,并从其以逻辑为基础的世界观、真值函项理论及优范式理论等角度分别加以阐述,说明维氏所理解的逻辑真理乃穷尽可能的必然,而对逻辑真理的这种理解同样可推广到谓词逻辑,并指出用穷尽可能来定义逻辑必然并不会导致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