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标,它诞生于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留白"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空白处虽无笔墨,但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交融,从而完成虚实相生的绘画意蕴,构筑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之美。以中国画"留白"这一特有表现语言在画面意境营造中所起重要作用为契机,展开对意境的生成、"留白"之作用的追溯探源,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留白样式的深入分析,试图为读者解析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借助"留白"之形式完成意境营造的同时,进而达成其"可游可居"的"志道"之愿。  相似文献   

2.
云是自然界中没有固定形式的物质,在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与画面中的景物虚实相对,为画面营造空灵缥缈的意境,云的流动性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的视觉感。中国山水画追求景中有意,以意境取胜,绘画中讲究灵动之气,云在山水造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宋时期的"云山鼎立"的山水,南宋时期的"角边山水",元代时期的"一河两岸"的山水,云成为画面中重要的精神内涵。文章从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意象分析,研究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技法特点,阐述云的气韵生动、空灵简约、游心于"淡"等精神造化,由此总结现代山水画创作中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前提,也是山水画创作的核心。山水画的审美意境是由构图与笔墨这两种基本要素组成的,艺术家在意境表达的同时还要关注创作与鉴赏之间的关系,即要考虑到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需要以及审美的积极性,又要在画面中充分展现山水画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讲究创造美的意境,从画中表现情与景,创造一个能够使人发挥想象的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统一体。"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更是将虚实之美表现到极致。无论是中国画中虚实的哲学渊源,还是中国画的意境、构图、气韵,"虚实相生"都是一个研究中国画很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继李成、范宽之后北宋中期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意义的山水画大家,郭熙的雪景山水与寒林系列山水经常会引领我们进入一种清寂、幽凉的画境之中。特别是其雪景名作《幽谷图》,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画面所彰显出的不仅仅是纯熟的山水画技法、完备的山水画构图、创新的笔墨风格和笔简而气壮、景少而意深的艺术特征,还有那种令人震撼的,以心灵映射万象,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自然与畅快,以及由此而营造出的清远、高旷、荒寒的山水画意境。  相似文献   

8.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和以禅通画的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作为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在董其昌的山水画中也体现和验证了禅宗思想对他艺术追求的影响.本文试从董其昌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运用、画面意境的追求及创作方法等方面来分析禅宗思想对董其昌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山水画论中论及"四时"常与"气"相关联,而先秦哲学中多谈"气",而后又与"象"结合,即为"气象"。本文以"四时"中"秋"之气象为例,着重阐述了山水画论中"秋"之自然形态、画面营造、意境建构等诸多方面,进而总结了山水画秋境萧疏、明净的气象特征。  相似文献   

10.
山水画写生是中国山水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全方位地使自我得到提升。通过写生一方面可以对应古人、对应自然、对应自我,从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笔墨,并用独特的笔墨语言描绘时间和空间交汇下的心境,对自然进行重新建构和纾解,营造和谐的画面境界;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后的山水画创作提供素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精华,是中国绘画中具有显著民族特色本质的因素之以。同时还有一个与笔墨相配重的表现形式——留白。"留白"在许多种类的艺术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而中国画中的留白既更好地发挥了笔墨的优势,又体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妙境。"留白"是组成中国画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中国画审美观念的产物,文章将从留白、空白、气韵、虚实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画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山水画在宋代时期已经达到了巅峰,在宋代时期,山水画的创作思想和构图技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山水画所营造的水墨意境富有文人情趣,将文人寄托于山水之间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后世流传许多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当中,画作当中所存在的意境之美和写意之美,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宋代时期山水画所传递的精神是作者的一种绘画艺术,其中包括了宋代山水画的创作元素,为后世的山水画奠定了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1]。李可染主张山水画写生、创作得意境才可得其魂魄。这一美学主张正和一千多年前荆浩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美学命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荆浩的《笔法记》中所倡导的"六要"更是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意境营造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耿嘉悦 《美与时代》2023,(3):120-122
现阶段,虽然中国传统经典山水画的数字化转换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游观视角较少、画面景别单一、游观方式不够合理等,难以全面展现画面中物体的形态。因此,为全面展现中国传统经典山水画的核心内容和意境,将全方位视角与游观顺序相结合,并利用Blender软件建立三维空间,以改善中国传统经典山水画数字化转换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红色革命"为主题对山水画在意境与章法、笔墨、设色、材质等方面进行题材研究,梳理"红色革命"与山水画的关系,丰富和完善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题材。建立以广西为代表的"红色革命"题材山水画在表现语汇在笔墨、用色、材料等方面探索新的研究模式,"红色革命"精神与山水画结合所产生的文化自信和崇高信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是对中国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最初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于隋唐时期,成熟于五代、北宋,为中国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艺术风格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影响,传递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于自然界中山水这一事物特有的东方哲学理解和表述。留白作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表达技巧之一,既是中国山水画创作时的一种绘画创作技巧,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东方哲学理念——阴阳、变化、虚实与意境等。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造境才是南方花鸟画的最佳状态呢?笔者以为,画面既不是逸笔草草的墨戏,也不是客观描写的精细之作,而是如宋元花鸟诗意、心境的营造,如崔白之《双喜图》、任仁发之《秋水凫鷖图》般给人以深沉的感染力,这种意境应是南方花鸟画造境的最佳状态。这种状物的从容的笔墨生成本身便契合了花鸟画创作过程与观赏过程的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8.
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的成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地域环境以及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局部特写、边角构图、大幅空白是"边角之景"的最主要特点。在主要代表画家中,李唐完成了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的转变,刘松年将山水发展成为小景山水,马远、夏圭将"边角之景"推至南宋时期的主流风格,使山水画完全成熟,达到了南宋山水史上的又一高峰。四位画家在构图样式、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皆有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边角之景"的发展过程。"边角之景"所呈现的形式美和诗意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播东瀛。  相似文献   

19.
刘知白是当代泼墨画大家。他的泼墨山水画从传统中走来又自出机杼,他的作品画面清气淋漓、水润墨饱、笔踪消融、虚空幻化,融道家核心思想于笔墨之中,开创了泼墨山水画主观写意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是在空间境象上表达了情绪。其意境营造离不开情感,一方面山水画的创作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境的构成需要靠情感的驱使;另一方面情景的高度统一才能创造出山水画的意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画家心灵的世界,这便是浸透宇宙自然精神的中国画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