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 “社会身份复杂性”这个概念逐渐引起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社会身份复杂性是指个体对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主观表征的方式, 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感知到的重叠程度。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高时, 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低; 反之, 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低时, 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型, 然后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理论内容、测量方法、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 指出未来的研究应侧重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和研究设计的进一步完善、问卷量表的效度验证, 并加强研究结果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身份重要性和社会认同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选取四个参照条件(国家、民族、性别、职业),探讨个体内部的社会身份重要性、以及个体对其不同社会身份的社会认同度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个体内部,社会身份重要性越重要,相应的群体参照效应也越大,而社会认同的高低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大小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个体的自我内部,不同的社会身份是按照重要性来排列,越重要身份越靠近个体自我概念的核心,而且这种重要性也影响着集体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同作为个体在群际和内群体层面的社会联结,总体上对抑郁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为认同程度、认同重要性、认同群体数量以及认同变化的影响等4个方面。现有研究从需求、认知和行为层面探讨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中介因素,并检验了身份认同动机和消极群体评价两个调节因素。社会认同视角下的4种理论分别从社会医治、心理资源、认同变化以及认同层次等不同角度解释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心理机制。未来应厘清社会认同对抑郁的深层影响机制,重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调节因素,及建构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能动-共生模型。  相似文献   

4.
方琪  栾琨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143-1157
多团队成员身份(multiple team membership)是指员工在一段时间内以正式身份参与多个团队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模式。以往围绕“团队数量”和“团队成员身份多样性”展开的研究未能对多团队成员身份的效应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研究结论。因此, 在系统回顾发展历程、厘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提炼出多团队成员身份“多重团队情境”和“多重团队认同”两个关键特征, 并从注意力资源视角、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梳理并发展多团队成员身份的作用机制。最后, 针对以往研究对多团队成员身份关键特征的关注缺失、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下有意义却尚未被探索的问题, 综合技术和时间等因素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交流使得个体自我构念表现出动态性特征。现有研究从聚合文化的视角出发,表明自我构念动态性表现在认知、动机和情绪三个层面。文化的动态建构和文化的情境认知理论为自我构念动态性提供了理论解释。自我构念的动态性受到个体多元文化经历、文化认同、非本质主义观念和文化智力的影响。现有研究暗示出自我构念动态性具有神经和潜在的生物基础。未来研究应对自我构念的动态性特征进行心理、神经和生物层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季浩  严进  国维潇 《心理学报》2022,54(2):182-191
职业污名对从业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研究从个体职业身份的视角解释职业污名的作用, 忽略了从业者个体身份认同的多重属性。本研究基于身份边界理论, 提出职业污名会通过牵连家人污名这一机制影响从业者的离职倾向。另外, 这一机制的强弱取决于个体的家庭卷入程度。本研究通过对分属不同职业的384名从业者的3轮问卷调研发现, 家庭卷入调节了牵连家人污名在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当个体的家庭卷入水平高时, 这一中介作用更强; 家庭卷入水平低时, 该中介作用更弱。本研究在理论上提出并检验了职业污名影响的新机制, 同时对实际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往研究发现宗教信仰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据此研究者提出“信仰-亲社会假设”试图证实两者的因果关系。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三个方面对信仰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在研究早期, 研究者主要考察宗教信仰的归属身份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而近年来, 研究者则越来越关注信仰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受到信仰程度、文化背景、信仰认知和信仰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有效控制宗教信仰身份对亲社会测量的影响, 明确宗教信仰的操作性定义并改进相关的测量指标, 关注精神性的作用机制、“信仰-亲社会假设”的跨文化效应以及信仰概念对非宗教信仰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虚拟化身(virtual avatar)是玩家在视频游戏中的虚拟自我呈现方式, 通过操控虚拟化身, 玩家可扮演不同的角色, 并拥有新的身份。作为现实自我的投射和展示, 虚拟化身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 并带来自我的变化。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虚拟化身对个体自我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在视频游戏中操纵虚拟化身进行行为和身份模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相关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了虚拟化身影响自我概念的原因。另外, 已有研究表明虚拟化身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受到化身线索、视频游戏特征及个体因素的影响; 自我临场感和化身认同是虚拟化身影响自我概念的内在心理机制。未来研究应关注虚拟化身对自我概念的深层次影响和长期影响, 化身形象和行为两种线索的交互影响, 以及虚拟化身带来的自我概念改变对现实行为的影响, 并加强该领域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化多元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多元之间的关系却是“热点”问题所在。虽然,我们有“美美与共”“多元一体”“多元通和”的文化整合传统,但现代社会对文化群体的归类正在影响着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关系。宗教身份的社会归类处于社会诸结构的多个层面之中,宗教认同的自我归类则受到多元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的影响。在现代与传统相交织、多种利益存在张力的中国,当我们去研究多元文化关系的时候,围绕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的身份边界的建构,更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A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从名字可以联想个体的社会身份和生理心理特征。现有研究多从名字寓意角度考察名字的影响。但从加工流畅性角度,名字本身有一个最直观分类:容易识认和难以识认。名字易识认性就可能会对被信任者的可信性产生影响。本研究共有四个被试内实验。前两个实验以编制的名字为实验材料,分别通过让被试判断被信任者的安全性和信任博弈两个范式证明名字易识认性强的个体的可信度更高。后两个实验则选取真实名字为启动材料再次证明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刘耀中  张俊龙 《心理科学》2017,40(6):1412-1420
本文基于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作为切入点,探究在合作的过程中权力感所产生的影响及社会距离所产生的中介作用、群体身份所产生的缓解作用。利用角色扮演法、情景回忆法来操控个体权力感,采用虚拟与真实的公共物品范式、囚徒困境范式来测量人际合作,通过IOS问卷测量社会距离,并用最简身份范式来控制群体身份,从而让实验得以更好探究权力感对合作有如何的影响机制。本文通过三个实验,得出的实证证据表明:(1)在虚拟的投资游戏中,高权力感的个体捐赠金额是显著少于低权力感的个体;(2)在互动情境中,个体所感知到的与其互动对象的社会距离,在权力、合作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效应;(3)对于同组内的成员,高权力感的个体相比较于低权力感的个体,有着更多的合作行为。因此,权力感增加了个体的社会距离感知、从而减少了合作行为,但互动对象中的群体身份也在有效调节着这一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考察了不公平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然而, 这些研究着重于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不公平的现象, 而尚未有研究考察, 当个体与他人以群体身份共同经历不公平时, 不公平经历对个体的影响。3项实验采用改编的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个体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通过“共同命运” (实验1)、轮流为群体做决策(实验2), 还是招募成对朋友(实验3)来操纵或凸显群体身份, 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 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 均显著降低(而非提升)了被试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对于社会及组织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个体内部和动态视角探讨了新员工增加社会资源行为对内部人身份感知的影响。采用经验取样法的研究设计,对69个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8个工作周的测量。结果表明:(1)每周增加社会资源行为促进每周人-工作匹配,进而提升每周内部人身份感知;(2)每周增加社会资源行为促进每周人-群体匹配,进而提升每周内部人身份感知;(3)每周增加社会资源行为促进每周价值观匹配,进而提升每周内部人身份感知。(4)三种匹配的中介作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常人视角的社会变迁研究关注普通大众对社会过去、现在、未来的感知和认识,三者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个体现实行动策略的影响。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历史表征理论和社会变迁知觉理论。历史表征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感知所形成的看法和观念,具有共享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它受到冲突、认同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机制包括锚定、对象化等,能够影响个体的现实行动与态度。社会变迁知觉指常人对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朴素认知,它受信念、特定社会事件、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并能够影响个体的现实行动与态度。未来研究可从常人视角出发,探究集体记忆对历史表征的影响、文化传统对社会变迁知觉的影响,联系社会现实研究历史表征与未来表征,从多角度测量常人的社会变迁知觉,结合其它领域研究建构常人视角的一般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徐慧  王滔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050-1061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源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是其核心特征, 与社会动机缺陷密切相关。社会动机是引导个体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 主要表现为社会定向、社会奖赏和社会维持。现有研究表明, ASD个体的社会动机发展存在缺陷, 他们对社会刺激的注意偏向减少, 不能主动寻求和体会社会互动带来的快乐, 且缺乏维持社会关系的行为策略等。然而, 相关研究结果受到个体特征、环境和实验设计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未来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加强对ASD个体社会动机理论的整合研究, 以便全面系统地了解ASD个体的社会动机缺陷。  相似文献   

16.
性少数人群包括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性少数压力模型认为,性少数个体因性少数身份而受到压力,性少数压力对性少数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性少数压力包括外部压力(偏见、歧视、污名)和内部压力(身份认同、身份隐藏与出柜)。性少数压力与健康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群体间研究取向着重将性少数个体与异性恋者进行比较,发现性少数人群存在更多的消极心理问题。群体内研究取向以性少数压力模型为基础,证实了性少数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将微观发生法设计和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考察了不同特质社会创造性大学生跨情境、跨时间的状态社会创造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在四种具体社会问题情境中,个体策略新颖性的变化表现出了跨情境的多样性特点,而策略实用性的变化则主要表现出了跨情境的一致性特点;(2)个体特质社会创造性对其状态社会创造性的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策略的实用性上。  相似文献   

18.
公民美德: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身份的政治和公共特性决定了公民美德不仅是一种政治美德,它还是公民个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共性美德.政治性与公共性是公民美德的基本特性.作为一种身份美德,公民美德能够使个体以公民之立场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创造并服务于公共利益,支持个体完成公民分内之事,从而自觉地维系公民身份,并确保公民所属政治共同体之发展与凝聚.  相似文献   

19.
社会分类(分类)是群体认知和印象评价的依据, 交叉分类作为一种认知过程, 是指在知觉或评价他人时, 同时在两个或多个类别维度上进行社会分类, 形成在多个类别维度上内外群体身份的交叉。研究发现交叉分类既可以降低刻板印象, 也可以增强刻板印象。对此, 类别化视角的解释强调群体身份的作用, 而个体化视角的解释强调多重类别背景下去类别化的作用。现有的研究在如何理解并考察这一影响的不同方向上仍存在分歧, 同时, 也未能认识到刻板印象对于个体认知与认同的意义, 存在明显不足。今后的研究应重点探讨类别化视角的动机与认知过程, 个体化视角的优势类别与加工方式, 以及以自我归类为基础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个性倾向性,是个体核心稳定的人格特征,他规定着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价值观领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价值观研究的一些成果、方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动向,以期为后继研究探寻方向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