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演至本世纪初,变化动荡乃是亘古未有。而经宋、元、明数朝而来的中国佛教,已是衰微不振,远远落后于不断前进的社会与时代。在此背景之下,中国佛教如果在救世济人方面重显其大机大用,更求在当时世界文化学术上重建其优越地位,这就不得不随缘顺变,转换传统,重建秩序。因此,将近两千年来中国佛教的古老传统,在变动急剧的中国近现代社会中,基本完成了自身富有时代特征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佛学     
《法音》1989,(7)
概念的厘定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开启的关于人们如何通过一定途径,以脱离生死苦海,求得解脱的言行教法。佛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它包括教主、教义、教规和教团组织,以及有关行持实践方法和仪轨制度等各项内容。佛学,从广义上讲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总体的分析。一般所说的佛学,以经、律、论三藏为核心,及历代学人对三藏经典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佛学的内容涵盖着教、理、行、果四个层面,通俗地讲即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本文所说的佛学,特指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有关这些内容的文字遗产和相应的文字研究,且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1.近年来,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均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从而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佛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上承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近续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号召,横向上又受台湾印顺和星云等人的人间佛教实践的推动,目前已成为中国佛教在新世纪最突出的发展动向。2.作为一种新的佛教运动,人间佛教呈现出强烈的人间性特征。方立天先生认为,中国现代佛教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就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参见方立天)这一概括是非常准确的。具体来讲,笔者认…  相似文献   

4.
邓子美 《法音》2007,(12):12-18
赵朴初早在15年前就指出:"中国佛教向何处去?我以为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1]当今人间佛教的诠释更加丰富,反映了人间佛教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但不能因为其释义的疑惑,就对这一大方向有丝毫动摇。同时,对存在的各种疑义作一澄清也非常必要[2]。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打下深厚的基础,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归功于佛教对人世间的长期奉献,惨淡经营。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够在中国社会取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简略地说,佛教传布中国的成功之处,是在其以积极人世的态度成功地影响、改善了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能够取得这种成就,是因为在其传入中国不久,佛教已成功地改造了自己,“从注重僧尼个人修行解脱的印度佛教蜕变为积极服务人间的中国佛教。”唐朝慧能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相似文献   

6.
星云 《佛教文化》2007,(4):23-29
这篇现代律仪是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为佛光弟子制定的行为准则,并非传统意义的戒律。中国佛教协会多年前曾颁布过《共住规约》等文件,那是针对僧人的。这一部律仪规范的是四众弟子的行为,很有现实意义,对于大陆同样有价值。感谢满耕法师推荐给本刊。  相似文献   

7.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  相似文献   

8.
一、珍惜此身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永远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满人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达到究竟佛果。  相似文献   

9.
让佛学走出佛教之门刘仙和我提出让佛学走出佛教之门,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唐突,甚至会认为是荒诞之言,然而我忆念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五年之中,总是当机说法,于是我还是冒昧地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并将实践中的体验告知同道,以求大德证明。由于我前些年在本...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上海虽然是全国经济比较领先的城市,但是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引人关注。尽管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但是毕竟人口众多,国家的经济条件一时还无法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社会的资助来实现“扶贫济困”的目标。佛教历来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关注人间生活,践行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和振兴的必由之路,是佛教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12.
人间佛教作为专有名词首次出现,源于太虚《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人间佛教成为当今海峡两岸佛教界共同高扬的旗帜,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刘元春 《佛学研究》2004,(1):375-384
2004年6月11—13日,首届中国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太湖明珠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佛教研究所、江苏省佛教协会联合主办,无锡灵山实业责任有限公司与祥苻寺承办。会议议程主要有6月12日上午纪念赵朴初先生“无尽意斋”落成典礼、江苏佛教音乐团《灵山梵乐》首演、研讨会。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  相似文献   

14.
20多年前在法国南部一个叫做梅村的地方,一位名叫一行的东方禅师来到这里隐居修行。当时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东方和尚,仅仅凭着他的一己之力,竟然把古老的东方智慧—一佛教撒向了西方世界。迄今为止,由他所主持的提供专念禅修的静修营已经遍布北美和欧洲的30多个国家受他的佛教思想影响的人,恐怕要用十数万来计了。今年5月,这位在当代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佛教高僧,率领82位洋弟子,来到被他称为佛教故乡的中国参访。在京期间,我们有幸在一起座谈,结下了一段殊胜因缘。一、实践人间佛教的理想一行禅师(THCNHAT…  相似文献   

15.
16.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台湾]游祥洲八、恒顺众生的成佛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动人之处很多,但其中最令人赞叹的乃是最后一参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它将菩萨行的纲领与宗旨,推升到一个极高极高的境界。而十大愿之中,则又以第九愿“恒顺众生”最为关键。从十大愿的架...  相似文献   

17.
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这一思想,对当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试就人间佛教思想体系问题作些探索。一、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学佛从何处下手,怎样才能成佛,这是佛教理论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智慧、慈悲。佛为福慧两足尊,是智慧与慈悲的高度体现。唯有修福修慧,才能成佛。  相似文献   

18.
一般人认为,英国是一个传统保守的国家,基督教是其主要的宗教,其它宗教很难传入并生根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在英国并行存在,而且佛教有上升发展的趋势,学习、信奉和研究佛教的人越来越多。本文想就英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现...  相似文献   

19.
台湾佛光山数十年来“人间佛教”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实践,使得当代“人间佛教”的发展呈现出最具代表性的“星云模式”。论文基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在佛光山的深入实践,梳理和总结了当代人间佛教的“星云模式”,并认为以佛法建设为中心的弘法利生模式、以佛教社团为中介的资源动员模式和以人间佛教为纽带的社会信仰模式,是当代人间佛教“星云模式”的三大要件,是佛光山“人间佛教”思想得以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更体现了星云大师博大精深的佛教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海峡两岸佛教界,赵朴老与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最为接近。他们都不是太虚大师的亲传弟子,但都直接继承了太虚的人间佛教理论。他们都以真常唯心论作为人间佛教理念的思想基础,这点与印顺法师不同。他们都有思想、有实践,使人间佛教的光辉实实在在地照耀着海峡两岸。继承前人大业,解答实践中出现的疑难,推进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是后人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