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医用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性别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PGD)性别的非医学用途,尚有很多争议。从伦理学角度考虑,非医用PGD性别选择存在文化差异,在亚洲一些国家可能会引起人口性别比失衡以及性别歧视等,在西方一些国家可能不存在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2.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性别选择的伦理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是在胚胎植入子宫前进行遗传学检查的新技术。它可对植入胚胎进行性别选择,从而引发了会增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担忧。通过对PGD性别选择伦理风险的分析,指出其用于医学需要时不会对性别比造成危害。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医生、患者及社会全体人员共同参与,避免该技术用于非医学目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在研究者往往关注胚胎的生理质量而忽视伦理选择的现象,用伦理的视角审视实施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行为,赋予生命科学行为必要的伦理思想.综合各种理论流派的观点,结合临床工作,得出人们在伦理道德上比较容易接受PGD中进行胚胎的优选的结论,用以指导PGD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在研究者往往关注胚胎的生理质量而忽视伦理选择的现象,用伦理的视角审视实施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行为,赋予生命科学行为必要的伦理思想。综合各种理论流派的观点,结合临床工作,得出人们在伦理道德上比较容易接受PGD中进行胚胎的优选的结论,用以指导PGD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性别平等是实现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特征.和谐家庭应是保障男女人格尊严、人生价值、权利地位、家庭责任及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平等基础上的新型有序状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我国家庭领域基本得到贯彻,但是当今家庭仍然存在一些性别不平等现象.实现基于性别平等的家庭和谐的社会途径是提高女性家庭经济地位、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和进一步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6.
张天娇 《美与时代》2007,(11):31-33
当把"性别"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时,"性别"的差异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女性艺术已成为一种不能回避的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潮流.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女性艺术家过分强调或者掩饰女性身份的两种倾向,使其艺术创作陷入了性别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浅谈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的刑事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虽然国家和各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对胎儿实施性别鉴定.但依靠的是民事和行政法律手段,因而收效甚微,未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的恶性循环,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形势愈加严峻.因此,有必要对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行为进行刑事立法.以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调的现状为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点提出一些个人的刑事立法观点.  相似文献   

8.
性别选择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人们选择后代性别的一种技术.性别选择的应用在控制伴性遗传病、保证生育质量以及降低出生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伦理争议.通过对性别选择存在伦理问题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利于性别选择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9.
旨在检验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是否对我国高中女生产生威胁效应,并探讨场认知风格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女生在激活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情境下的工作记忆容量显著低于在非激活情境下的工作记忆容量;认知风格和测验情境之间交互效应显著,场依存个体激活情境下的工作记忆容量显著低于非激活情境下的,场独立个体两种情境下相差不显著。说明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给女生带来了威胁;认知风格调节着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强弱,场依存个体受到的威胁很大,场独立个体几乎不受威胁。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以296名广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人际信任量表》(IT)为研究工具,考察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偏低,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专业上的差异;普遍信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普遍信任度的高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一>大三;来自农村大学生的特殊信任度高于城市大学生;独生子女特殊信任度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普遍信任度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