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中医研究,如《现代中医肿瘤学》;《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临床中医肿瘤学》等著作中,都把肝癌归入“肥气”、“伏梁”、“痞气”、“肝胀”、“肝壅”、“臌胀”、“癥瘕”、“胁痛”等疾病的范畴,这反映了现代医家对肝癌与古代中医疾病之间关系的一种界定。  相似文献   

2.
了解中医师临床实践中参考文献种类、价值,为提出中医学临床研究方法提供依据.中医医师面对临床问题主要靠回想"经方"和"经典理论";中医临床实践中参考的文献重要程度排位:经典古书>医案>名老中医经验集>文献综述>现代中医研究文献;文献系统评价工作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日"此言五脏既虚,故精气并之,则志不能禁也".<灵书·本神>中又有"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也是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情志异常.以上<内经>的论述,既强调五志分属于五脏,又强调脏腑的病理变化因气血虚实等不同,五志不拘泥于五脏,心在志为喜,气虚则悲;肝在志为怒,气虚则恐,精气并则忧.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及心身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心身医学对多发病、常见病的心理、情绪改变等也有初步研究,并取得一定结果[1].为探讨中医脏腑疾病与情志异常的关系,我们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脏腑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1]的问世,中医诊断学知识体系日臻成熟和稳定,病与证的概念有了明确界定.作为诊断的高级阶段[2],辨病与辨证之间的关系亦显得日趋明晰.鉴于学科的教学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3]在详尽介绍"辨证"的同时,不忘渗透"疾病诊断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诊断"病证结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为了认识人体这个整体,中医使用解剖、四诊、药物试验等分析方法,实现了人体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疾病成份、药物功效的综合认识,中医学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中医从辩证论治立场出发.把"司外揣内"叫做整体观念.这个观念混淆认识对象的整体性和中医认识的分析性,违背<内经>.外内相得"认识原则,忽视中医基础医学成就,所以是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6.
刘虹先生和孙慕义老师合著的<论准生命--寻找剖析生命疑难问题的"奥卡姆剃刀">[医学与哲学,2003(24)10:24]一文(以下称<论准生命>),在生命的健康、亚健康、疾病这三种状态之外,提出作为第四种状态的所谓"准生命"这一新概念,并试图以此来消解诸如脑死亡、"植物状态"和重残儿的处置、生育控制、干细胞研究、安乐死的实施和克隆人等长期困挠着伦理学界的问题.这种在伦理学基本理论上的大胆创新,是现代国内伦理学研究并不多见的,因而难能可贵,值得大力提倡.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论准生命>一文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商榷的问题,本文想就此方面提出管见,就教于二位先生及其他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清末之前,虽有被<外台>称为"西域法也"的唐代许仁则秦艽二物汤等几种使用海外犀角和香药的宋代黄疸方剂[1],但总体看来外来医学对中医黄疸证治影响极少.清末西学之风渐盛,周学海、叶霖等医家融西学人中医黄疸理论,开创新的研究思路.其后中西医学融合渐多,医家不再固守传统,选择吸收西学相关理论积极推进中医黄疸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医"科学化"和"现代化"是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医人的夙愿和奋斗目标,但在以感染和传染性疾病为主要矛盾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却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随着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医疗重点的转移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借助<庄子>"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重点就新的医学模式下的中医现代化发展进行了一些方法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经络是什么>中的经络定义与<内经>中经络概念的差异,提出了<经络是什么>的经络定义实质上是指经气通道的观点,认为经络研究不应是"翻译"古代文献的现代意义的研究,而应将古代科学思想提炼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问题,从现实的针灸临床出发,并以为针灸临床服务为目的,以阐明人体有机联系的过程和方式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一数年来,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讨论一波接一波,一浪跟一浪。不少学者认为:应当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科研体系,不能完全套用还原论的方法研究中医学[1];也有人认为中医现代化不存在有别于西医学发展道路的另一道路,发出中医现代化能够走多远的疑问[2];有的则认为中医现代化构成一个悖论:中医现代化要实行科学化,就是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又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3]。如何走出这个怪圈?笔者认为:古往今来,文化从来都是多元的,全人类的文明正是由每个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才成为丰富多采的。当今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反复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认为中医理论中有脏腑经络之气互藏理论.分别从五行互藏理论、寸口脉的临床应用、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各脏腑的功能发挥与脏腑经络之气的关系、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脏腑经络之气是互藏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四十多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理论、实验、临床三方面对中医学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内容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如物理学、光学、声学现代医学等[1],然而,时至今日,中医学的和核心内容仍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学生学习的东西仍然是<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中医药学的现代化,中医药学的突破性进展,中医药学走向世界,这三个问题似乎一个也没有解决,鉴于此,根据中医学现代研究的现状,本文拟发表几点拙见,以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辩病结合辩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与现代医学认识疾病的思想非常近似,通过比较现代医学认识疾病思想与张仲景疾病认识概念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相似性,为研究<金匮要略>古代疾病与西医现代病的对应性结合、提高病证结合论治在临床的效验,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王堆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第十四行中间的缺文当补为"予樂[亓辤也,予何]尤於此乎",第十五行的"校"字当依<论语·泰伯>孔子语读为"绞",第十五行中同的缺文当补为"吾告女(汝)<易>之道:良[筮而善占],此百生(姓)之道[也,非]<易>也",第十六行中间的缺文当补为"[非文王]之自(作<易>,予何[知]亓事纣乎".  相似文献   

15.
<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10期上,中医研究评估栏目中所刊登的,严健民同志"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和章晓东同志"经络实质的思辨"两篇文章,似乎有些踢开红旗闹革命的味道,他们的目的是要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乃至否定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反复研读,思绪万千,为了现代中医经络的前途和命运,有义务站出来与两位同志再谈经络.  相似文献   

16.
庸言     
[说明] <易>之<文言传>引孔子语,阐述<乾>卦九二之德时,曾以"庸言之信"称之."庸言"者,平凡之言也.先师遗稿<庸言>的命名之义,盖出乎此矣.  相似文献   

17.
也论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与优势--与韩成民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与哲学>2003年11期刊载了韩成民先生的<亦论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与优势>(以下简称韩文),全文立足于对经典的推崇和对中医学的民族情感,将中医整体观的特色和优势混为一谈,将中医学实践上的有效性解释为理论上的科学性,没有用"两点论"的方法分析中医学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8.
<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疾病防重于治,从养生入手,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这一思想对于高血压病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血压病的防治应遵循<内经>"治未病"思想和养生保健理论,从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并结合中医中药,达到稳压降压的目的.尤其对于高血压痛的二级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闵一得,<金盖心灯>、<古书隐楼藏书>、<道藏续编>的编撰者,道教全真龙门派金盖山支派的创派祖师.关于闵一得的研究,迄今已有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秦广沈的<闵一得传略>(<气功>,1987年第10期)、刘国梁的<闵小艮道教理论略说>(<宗教学研究>,1989年第12期)、盖建民的<道教"医世"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意大利学者蒙妮卡(Monica EsPosito)的<清代中国的龙门道:教义理想与地方实践>(Longmen Taoism in Qing China:Doctrinal Ideal and Local Reality),以及<闵小艮道学思想略述>、孔永劫的<闵小艮与西竺心宗刍议>、刘利的<闵小艮仙学思想泛言>(以上三篇,见http://vip.6to23.com/qgren)等成果行世.这些研究,显然更多地注意到了闵一得别具一格的"道教理论"、"‘医世'思想"、"教义理想"、"道学思想"或"仙学思想"等.对于闵一得其人,及其名下的金盖山支派,我们的认识仍是比较模糊的.鉴此,本文拟以<藏外道书>中的有关资料为根基,对闵一得的生平行迹等作一初步的考察.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力于闵一得的生平和师承渊源的考察: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其开家创派的事功,基本认定通常所谓的金盖山云巢支派与闵一得名下的金盖山支派,也就是陈撄宁所说的"调和派"、"非南非北派",属于指涉对象并不完全一致的两个概念.第三部分,主要论列其编纂<金盖心灯>、<道藏续编>和<古书隐楼藏书>等道门文献的不朽功业.  相似文献   

20.
不仅<周易>的形式架构和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到<文心雕龙>,而且<易传>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诸如"道"和"器","文"和"章","象"、"辞"和"意"等,对<文心雕龙>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易传>哲学乃是<文心雕龙>的思想之魂.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周易>,就没有<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