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维藩 《天风》2011,(11):56-57
90年代初,周联华牧师首次访问“金陵”时,我曾送他一个小镜框,上书陶渊明的名句“乌倦飞而知还”。周牧师离宁前夕,在金陵饭店写了封信给我说:“我这只倦鸟又要飞回去了。人各有自己的本垒,南京是你的本垒,我的本垒则在台北。”“本垒”是棒球运动的一个术语,大意指一个人能够发挥潜力、取得业绩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清人袁枚在《题宋人诗话》中告诫文章家说: 丈夫贵独立各以精神强这两句话,气度非凡,寓理深刻。它明确指出,一个人要使自己的文章永载史册,卓然自立于天下,就必须各逞自己的精神,“于心有主张”,表达出自己对客观事物独到的认识,而不是“附会韩与杜”,“有如依权门”。这种精神,在文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古人云:“文以意为主。”在  相似文献   

3.
林进平 《现代哲学》2002,(3):118-123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消极角度分析了《尼各马科伦理学》的三条道德劝喻(“两恶之间取其小”、“曲木裁直”、“拒斥快乐”),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三条道德劝喻不仅彼此互相冲突,而且与亚氏伦理学的中心原则(只有心理上和行为上有德性的表现,才是德性的,才是一个有德性的人)是相互矛盾的。第二部分则着重从积极角度来看待这些冲突.认为恰好是这些冲突暴露了伦理学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是指的命运之义,也不是后世“性”与“命”对举的“命”。仙,也不是指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仙界”,是指人通过以包括服食金丹为主要手段的各  相似文献   

5.
中国天主教“两会”于1987年1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各神哲学院负责人座谈会。这是各修院创办后第一次全国性的修院工作会议。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上海佘山修院、中南神哲学院、四川神哲学院、沈阳神学院、北京教区神哲学院、河北省神学院、内蒙、陕西、山西、山东备修院的院长、副院长和全国教委会修院教育组、神学研究组以及全国“两会”有关负责人共24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讨论全国和各地神哲学院如何贯彻中国天主教“两会”代表会议关于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交流办院经验:商讨如何解决当前在修院  相似文献   

6.
弘星 《福建宗教》2001,(1):35-36
世纪之交前夕,我有幸飞越万里长空,应邀赴新加坡参加一个盛况空前的“跨世纪温馨晚宴”祈祷盛会。与会嘉宾达7000多人,其中作为贵宾应邀参加的有各国各宗教领袖及其代表各国驻新加坡的大使,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伉俪也作为特邀的首席贵宾参加盛会。  相似文献   

7.
我在政府执法部门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今年已是46岁的七尺男子汉。我从小热爱劳动,对“艰苦奋斗”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我自幼刻苦学习,努力实践“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我始终勤奋工作,用最好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我牢记“责任”二字,把全身心的爱奉献给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孩子……我从读书到教书,又从教书到商业战线工作,后来调到县执法部门工作,“好学生”、“好教师”、“好干部”、“好丈夫”等等,各方面的好声誉自始至终伴随着我。在青天白日,在世人面前,我的的确确是一个优秀的男人。可是,有谁知道,当我独处异地他乡的时候,当我夜深人静独处的时候,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灵魂肮脏的“性变态”综合征患者!读高一的时候,我才16岁。那时  相似文献   

8.
果然回家     
那天回到家,发现母亲等在门口,看到我,欣喜地说:“你果然回来了!” 还是一个星期前的一个电话.我说,等到我休假,如果有可能,我回去一趟。这样的话以前也常说,但是说完了以后,常常不能兑现,因为我每一次用的都是“可能”,所以事后我也不打电话解释。而今天母亲看到我,说的是“果然”!我的心一惊,也许每一次,我的“可能”在她的心目中就是“一定”。母亲一定是把我每次不经意的许诺当成了一种最真切的期盼。  相似文献   

9.
交换     
英国文豪肖伯纳说过一段“交换”的话: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这话讲得在理,但不全对。因为,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的结果表明:一是公平,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  相似文献   

10.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11.
在教会的传教史上,有一位卓越的传教士,他一生的夙愿就是把基督福音传播到中国,他就是中国信友熟知的传教主保圣方济各·沙勿略,他的英雄壮举让所有热衷于福传事业的人永难忘怀。或许出于我的民族在中国也是少数民族的这个缘故,在我出生的第七日,就被给我付洗的神父以这位圣人的芳名输入我的血液,作为我信仰旅程的伴侣──圣名。值此12月3日主保瞻礼的到来,请允许我与诸位同道分享这位圣者的经历。方济各·沙勿略于1506年出生于西班牙国萨威古堡的一个少数民族家庭,巴斯克族。19岁时赴巴黎读书,1536年6月24日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晋锋…  相似文献   

12.
自本期起 ,我刊正式设立“谈学论译”栏目 ,以倡导学术翻译的批评。学术翻译在我国十分重要。纵览百年中国哲学 ,大量有活力的思想凭借翻译传入 ,大量学术话语在译名的推敲中诞生。近 2 0年来情形更是如此。可以说 ,如今的哲学研究 ,如果是来历清楚的 ,则一定是靠翻译支撑的。正因为翻译的多 ,其中必定良莠不齐 ,所以我们需要翻译批评。不过 ,除了要评判译文的优劣是非 ,我刊设立这个栏目还有更深的考虑 :历来的翻译都以求“信”为第一要务。为了这个“信”字 ,认真的译者在翻译某概念时往往踌躇再三 ,不同的译者也往往给同一个外来概念以不…  相似文献   

13.
朱建军 《天风》2013,(9):16-16
希西家王在犹大诸王中属于屈指可数的好王,圣经中对他的评价很高(参王下18:3—7)。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希西家也难逃性情的制约。《列王纪下》20章记载了希西家人生中的一次非常经历——“病得要死”(参王下20:1),然而,希西家恳求耶和华,上帝便改变了对他人生的计划,对他说:“我听见了你的祷告,看见了你的眼泪,我必医治你。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上文化交流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文化交流是一种主体际的交流。主体际性表述“我”与“你”、“我”与“他”或“她”以及“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文化造就了一定形态的“我们”的群体,而文化交流发生于作为不同群体的“我们”与“我们”之间。于是乎,探讨自我和主体际性的问题就与文化交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自我”便成了这一系列问题中首先要说明的概念。对于什么是“自我”,初看起来是最自明的,其实最深奥。谁不知道他自己的“我”呢?谁须臾能脱离他自己的“我”呢?谁说话和行动时没有这样的一个“我”在主持…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我国哲学界解释很不一致,大体可归纳为三种意见:其一是矛盾双方因一定条件共属于一个统一体,又因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其二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等。其三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这三种解释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把同一性与统一性混同起来,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辩证法的“同一”与“统一”,或“同一性”与“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  相似文献   

16.
松下电器是个誉满全球的经济超级航空母舰,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虽然有些生活经验,可是从某种角度来看,我觉得(自己)是公司里最差的人。我最年长、记忆力、体力等各方面都无法和年轻人相比,没有一个方面能超过各位。最差的我既然当了领导,为了实现经营理念,我必须接受各位来指导工作,舍此别无他法。”字里行间足见他有一颗极其谦虚的心,有把自己当作最差的诚恳和虚心。无独有偶,在美国也有一家这样的公司,这便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的“奥美广告公司”。创业初期的“奥美广告公司”也是个小公…  相似文献   

17.
心系一处     
在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书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最美的奇迹     
三个外科医生在一起争夸自己的医术。第一个说:“我给一个人接上胳膊,他现在是全国闻名的棒球手。”第二个说:“我给一个人接好了腿,他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长跑运动员。”第三个说:“我为一个厌世者接上了笑神经,他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第一个医生和第二个医生的确是医术高明,他们的手术能让缺胳膊  相似文献   

19.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在某县一个公社机关协助工作时,有一次上级下达一个文件,明文规定传达的对象为“党员干部”。传达文件的会场作三百人左右的安排,结果来了六百多人听传达。主持会议的领导同志在开会前两次宣布:今天听传达文件的对象是“党员干部”,不是“党员干部”的请退出。但最后还有近两百人该退出却未退出。原因在哪里呢?原来会议通知这样写着:“定于明日上午八时在公社大会堂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传达文件。希各单位党员和干部准时出席。”这个通知,前面说的是“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