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格尔在精神哲学视域下深刻剖析了婚姻伦理关系,婚姻伦理本质在于夫妻双方个别性的人与婚姻伦理实体之间“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婚姻持存的精神基础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婚礼和一夫一妻制确证婚姻伦理的崇高与神圣.黑格尔对于婚姻伦理的精神哲学分析对解决当前我国婚姻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缔造“有精神”的婚姻,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理测试,拆散了婚姻? 方小姐和王先生相恋多年,感情不错,走到结婚这一步是水到渠成。然而当一位朋友建议他们去做心理测试、测试婚姻是否可靠时,测试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测试表明,两人的婚姻是百分之百的合不来。一场心理测试,几个莫名其妙的心理问题,却给两个人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里人也思前想后,觉得他们的婚姻不够可靠。最终方小姐和王先生分道扬镳。 这样的事听来不可思议。但“心理测婚”的确已经开始活跃在各个城市中。温州医学院的心理咨询门诊甚至推出了“性格体验”,心理测试,专门针对那些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们。医生在恋人间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等测试,让他们找出各自的特点,分析差异从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明知不能或者根本就不愿与对方结为夫妻,可是还要费尽心机地与对方建立恋爱关系,认为“爱情何必非要导致婚姻”,“有感情的性行为可以不受婚姻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婚姻好像数字中的加法算式,需要婚姻中人用心去运算。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并非简单地加相,其间有说不尽的奥秘。 一、婚姻是1十1=1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这里的合一至少包括信仰、家庭、生活三个方面。不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而是互相委身于对方、休戚相关的合一体,共同组建一个新家庭,共同承担其责任与义务。 二、婚姻是1 1=2 当两个人结婚之时,他(她)们的身份就发生改变。他不再单是父母的儿子,而是妻子的丈夫,甚至  相似文献   

5.
在婚姻中找到幸福的人说婚姻是天堂,没找到幸福且尝尽苦水的人说婚姻是地狱。其实,幸福美满的婚姻是从一枝一叶中积累出来的,虽然平淡,但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是日积月累而出的。 爱“爬格子”的我自然便成了“夜猫子”,由于一有闲暇便敲键盘、发“伊妹几”,因此,和妻子总有分歧,常因“鸡毛蒜皮”闹得不可开交。一切改变都在那个暴雨之夜。那天晚上,天下起了暴雨,我仍在电脑前编着故事。抬头,见前楼阳台上的中年女人在向楼下张望着。女人的丈夫是出租车司机,女人每天都等丈夫回来才会一起吃晚饭,无论多晚,有时见她热了几次菜。 由于正对着我的视线,写东西思索时往往目光  相似文献   

6.
陈丰盛 《天风》2014,(4):9-11
有人将婚姻比作“围城”.有人将婚姻比作“坟墓”,也有人将婚姻比作“鞋子”……而美国基督徒作家汤盖瑞则将婚姻比作“强力探照灯”,它是”无形的揭发者”.能够“直穿人性幽暗死角”。神说“婚姻,人人都当尊重”。  相似文献   

7.
陈丰盛 《天风》2014,(4):9-11
有人将婚姻比作“围城”.有人将婚姻比作“坟墓”,也有人将婚姻比作“鞋子”……而美国基督徒作家汤盖瑞则将婚姻比作“强力探照灯”,它是”无形的揭发者”.能够“直穿人性幽暗死角”。神说“婚姻,人人都当尊重”。  相似文献   

8.
牵手之前(2)     
从友 《天风》2012,(2):13-13
(续上期) 五、要先“性”还是要后“幸” 有人研究说男人是为了性而爱,女人是为了爱而性,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在恋爱中都已经把婚前性行为潮流化了。过去,婚前有了性关系,在朋友面前得藏着、掖着,今天谈朋友的人若没有发生过性关系,反而觉得自己“落伍”了。在这样的风气下,婚姻的神圣性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9.
论点摘编     
苏联十年级学生对幸 福婚姻的看法 1985年在明斯克市对600名十年级学生进行了“对家庭生活态度”的调查。被调查者约有13%的人认为,爱情对于建立家庭没有任何意义;47%的人认为,双方的爱情只是缔结婚约的希望;只有40%的人真正相信“有爱情的婚姻是最幸福的。”从这些十年级学生的心态,整体上可以反映出选择结婚伴侣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投资理论,本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考察我国新婚夫妻的婚姻类型,并采用BCH法检验不同婚姻类型与夫妻双方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夫妻的婚姻可分为:“幸福”型、“平淡”型和“妻子痛苦”型;不同婚姻类型对夫妻双方自尊的影响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幸福的婚姻的确有利于个体自尊;不同婚姻类型对自尊的影响在夫妻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赵天成 《现代哲学》2003,1(2):31-38
本文针对当今“复归”、“走近”马克思的观点,运用当代解释学进行了新破解。本文依据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原则,运用当代解释学的积极合理成果,立足于现代思维范式的新视域,对建国以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三个不同阶段、不同结果进行了新破解,肯定了三个不同阶段及结果的合理性及存在的价值,明确指出破解对马克思哲学理解的理解,必须摒弃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以及追求那种所谓“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绝对思维方式。运用独特的新视角,指出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及结果,只要实现了实践、理解主体、理解对象三者的具体、历史统一,就都具有真理性,就都是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显现;与此同时,还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索揭示出了该过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学界多以基本欲求与非基本欲求来界定天理、人欲。这种界定 ,与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的基本精神不符合 ,也与儒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以及儒家对生活的态度不符合。本文认为 ,理学家们所讲的天理 ,系指符合封建道德准则和自己等级地位的欲求 ,而与天理对立的人欲 ,则是指违背封建道德准则、超过自己等级地位的非分欲求。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我们这里,农历的7月15日,是人们传统的“鬼节”。这天,活着的人要向死去的亲人烧“纸”。这种“纸”不是一般的纸,那是向死去的亲人送去的“钞票”。因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定成为鬼,而鬼也象活着的人一样,离不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需要钱花,所以这天要送去“钞票”,大概就像我们这活着的人月中发工资,年终发奖金一样。  相似文献   

16.
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相似文献   

17.
The problems of so-called "therapy resistant or chronic" depress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on own patients of the year 1986, but simply one chronic example could be noticed. Configurations-frequence-analytic research didn't essentially result in significant statements. It is referred to tha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so-called "therapy resistant" depressions described by some authors, could be in connection with limited diagnosis inventories and insufficient to the personality orientated therapy regime.  相似文献   

18.
"罗斯悖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道义逻辑作为广义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含有"应该"、"允许"、"禁止"等道义模态词的语句的逻辑特性及它们之间的推理关系.研究道义逻辑,无法回避"道义悖论"问题.作为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新兴学科,道义逻辑正是在与各种各样的"悖论"的交锋中发展的."道义‘悖论'是驳斥某些成问题的道义演算的有力武器,也是驳斥普通的道义语句所做的某种天真解释和分析的有力武器."[1]反过来,对"道义悖论"的分析也有助于认识、了解和促进道义逻辑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
Art-of-living is a classical notion in philosophy that is currently receiving renewed interest. Art-of-living refers to a kind of self-direction with a view to the good life. This paper surveys mod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this subjec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