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公平范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平体现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公平有不同的外延 ,如分配公平、经济公平、社会公平等等。公平的种类可以从动态和静态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社会主义公平是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要努力实现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的结合 ,静态公平与动态公平的结合。在经济伦理领域 ,公平范畴具有两个层次 :一是作为规范的公平原则 ;二是与效率联系在一起作为经济伦理的重要价值目标的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2.
视觉搜索有记忆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搜索任务,系统改变刺激项位置变换的速度,探讨视觉搜索是否有"记忆"参与.结果发现:(1)刺激项位置的变换速度较快时(120 ms/次、220 ms/次),动态搜索的搜索效率显著低于静态搜索;(2)刺激项位置的变换速度较慢时(420 ms/次),动态搜索的搜索效率与静态搜索无差异.该结果表明视觉搜索有"记忆"参与,返回抑制可能是视觉搜索中"记忆"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图像记忆对动态搜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图像记忆对动态搜索的影响。实验1对静态和限制动态条件下的搜索效率进行比较, 以进一步检验视觉搜索的无记忆模型; 实验2通过比较限制动态和动态条件下的搜索效率, 考察了图像记忆在动态搜索中对注意的引导作用; 实验3考察了视觉搜索中新客体优势对搜索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 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 视觉搜索中均有记忆参与, 但两种条件下的搜索模式不同; (2) 在动态搜索中, 每当画面变化时被试可依据图像记忆将注意指向可能出现目标的新位置, 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3) 视觉搜索中新客体优势不显著, 这提示搜索过程中的注意指向主要受图像记忆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真实环境中的视觉搜索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目前的视觉搜索研究多使用静态的观察者和静止的二维搜索对象, 侧重于探究注意在搜索中的作用; 现有的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主要概括了影响搜索的自上而下的注意因素, 而将自下而上影响因素简单归结为影像显著性, 然而在真实环境中, 观察者或搜索对象是可以运动的, 搜索时可利用的视觉信息包括动态光流和静态影像结构信息。已有的视觉识别研究发现这两种信息相结合可以使观察者准确持久地识别场景、事件和三维结构。在现有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中引入两种视觉信息可以较好还原真实环境中的搜索任务。我们提出研究构想和实验方案,探究利用动、静态视觉信息的视觉搜索过程, 从而完善现有的视觉搜索模型。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环境信息可以提高搜索效率, 且在视觉搜索训练和智能搜索设计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仅从表面上看表现为强调价值的中国哲学与强调事实的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②从学理上表现为有关西方哲学如何从“事实”出发推论出“价值”的问题,而且就作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缩影(参见陈奎德,第255页及以下部分)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而言,也表现为如何使过程哲学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对“过程”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对“生成”的立体性动态描述,从竭力把“价值”客观化发展到充分重视“价值”的主观性社会文化维度。③形象地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在没有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  相似文献   

6.
探求公平与效率的具体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当今中国已不再只是一个供哲学家沉思的纯粹的理论对象,而是已成为了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社会对这一关系持何种看法,直接关涉到应当如何实际地处理这一关系,即有无必要对其中的一方加以约束或补偿,若有,又以何为准则,进行到何种程度等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无疑,求得对这一关系的合理认识,意义重大。笔者在此略陈己见,望大家给以赐教。在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现今学界大体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倾向于强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对立性或相斥性,因而结论是为达到某种一致性,公平应服从于效率…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夙愿和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强调发展的人民性、正义性、公平性、共享性,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积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其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面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和原则,在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社会政策体系等方面作出更加合理的安排,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对待和保护,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9.
中西诗歌中美女意象有三点不同,第一是旁观者和当局者,中国诗歌静穆,所以做了旁观者;西方诗歌直抒胸臆,因此深陷当局。第二是再现与表现,中国诗歌采取仰观俯察,远近游目的方式,空间意识强,所以偏重于再现;西方诗歌善于用影响来表现意象,因此注重表现。第三是动态美与静态美,中国哲学注重气韵生动,因此诗歌偏爱动态美,西方哲学注重永恒实体,因此诗歌注重静态美。  相似文献   

10.
谢扶雅在晚年时期藉《周易》来探索具本土化的上帝观,他用"易"来比拟上帝。在上帝存在的论证中,传统儒学的"下学而上达"的模式存在局限性,在宇宙本体的探讨上显得较为薄弱。谢扶雅从本土文化视角提出"一体二态"的上帝观,即动态和静态的上帝。他的上帝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元论,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正如儒学所言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这样的一位上帝与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基督的身上达到知行合一,这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特质。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影像技术发达的情况下,电影和各种动态影像已经成为人们视觉文化中的主餐,摄影和绘画等这些静态的艺术形式,好像已成为影像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性的产物,在大众文化中已失去其以往所具有的价值.其实,人们需要相对静止的物象状态,去感知现象,理解其质.静态图像因失去了空间与时间上的前后联系,而可以被赋予多重意义,更能体现文艺作品的召唤性结构.静态图像图像也最好地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减法"原则.因此静态图像仍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对静态目标的深度视觉阈值测定的基础上,本文测定了中国正常男青年对一定运动速度的目标的深度视觉阈值。参加过实验(Ⅰ)的435名被试者对动态目标的深度视觉阈限是4.46弧秒(标准差为1.89弧秒)根据实验结果,这些被试者对静态目标的深度视觉阈值与对动态目标的深度视觉阈限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并计算出?=0.29X+3.72的回归方程,二者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韩愈的社会历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愈肯定先王、圣人对历史的决定作用。他论述了一个古圣先王的道统,讲的虽然是人,是人的作为,但这是神化了的人,是天生的圣人,于是先王观、圣人观又同天命观混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他强调人的自信,有时又把人事作为的成败完全归于天命。韩愈的先王观必然引出他的君统观,引出其君主专制的理论,强调忠君,强调君主专制。然道统与君统并非一事,有矛盾又有统一。他高扬道统,表达了韩愈弘扬先王之教的努力;强调忠君、专制,仍主张选贤、爱民,不曾背离儒家礼治传统和仁义精神;主张天命论,也并没有否定人为的努力和贤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罗姆巴赫的结构现象学思想与东方哲学有着绝妙的契合。在其核心著作《结构存在论》一开篇,罗姆巴赫就明确地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阐释来说明他的“结构”概念。无论在艺术,伦理学和宗教信仰还是在科学活动中,结构的构造状态都被视为普全的基本形式;而这种向分支领域扩展的基础在于对现象学视域内存在论的结构分析。同时,他也强调结构只能在活的历史关联中被描述,不存在最终有效的静态结构范畴。  相似文献   

15.
马嘉阳 《美与时代》2013,(8):111-113
静态电影又称"图片蒙太奇",近年来,它以新型艺术表现形式之姿态逐渐出现于公众视野中。但与国外较为成熟的静态电影作品相比,目前我国的静态电影产业发展缓慢。虚拟化的视觉时代已经到来,静态电影亦是新技术时代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巨大的创作可能。作  相似文献   

16.
荀子"人性"包含本然性即自然属性和实然性即社会属性两个层面。二者并非静态并列的关系,而表现为从本然性到实然性的落实与发用的动态过程,依次展现为从人的内在生命机理显现为自然本能、从自然本能外化为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倾向的过程,此过程与人从出生开始的社会化过程相表里。荀子论"性",始于"性伪之分",此性为本然性;论善恶,终于"性伪之合",此性为实然性。善恶皆属于"性伪合",是性与不同之伪结合的结果。荀子言"恶",意在强调人要对社会化过程极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弊有高度的警醒和自觉意识,并通过礼义教化及时进行防范与补救。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德哲学是由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整体结构,它为我们研究黄宗羲的道德哲学思想提供了诠释框架。黄宗羲的道德哲学集儒家道德哲学之大成,在价值目标上强调仁义与事功的统一;在道德哲学的形上基础上,强调主宰与流行的统一;在实现道德价值目标的路径上,强调本体与功夫的统一。黄宗羲道德哲学思想的这些特点,对于晚明的空疏学风有补偏救弊之功,同时对当时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兴起也有推波助浪之效。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应该重视社会治理问题。社会治理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教化层面上的人格改良与礼乐教养,二是管制层面上的法治效率与法治正义,合言之即古人所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先秦儒、墨、法、道诸学派立说皆有"思以易天下"的命意,道家对社会伦理注意到异化的一面,尚无为,远世道。墨、法首重功利实效,又注意到人性自利,故一独标"兼爱",一独标"法治",各有所贵,亦各有其失。荀子在"本始材朴"的人性命题下坚持礼乐教化与法治管制并举的治世路线,强调教化及教化的有效路径,强调法治及法治的正义方向,防止尚德如宋儒失于空洞空疏,尚法如一般法家失于君主"权术"主义而陷入不正义。  相似文献   

19.
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发展原则的理论基础显然是建立在公平与效率二者对立的观点之上的,它只是在特殊背景和对“公平”一词的特殊理解下提出的发展策略,但在目前看来,这一判断有诸多不妥之处。本文从概念出发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公平与效率二者不是对立关系,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基础,社会和经济环境越趋向公平,越有利于实现效率的提高。但是,反之则不然,效率的提高并不能保证必然会实现公平。  相似文献   

20.
宇宙是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整体 ,这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中国古代的孔子哲学的共同理念。毕达哥拉斯的“和”的思想是建立在数学概念的宇宙观基础之上 ,而孔子的“和”则建立在圣人对天道秩序的观察之上。尽管他们“和”的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历史背景不尽相同 ,他们都强调要尊重和保持宇宙本身的和谐与秩序 ,都认为在音乐中体现了宇宙的这种和谐与秩序 ,因此也都强调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品格、维持人自身小宇宙和谐的重要性。通过对毕达哥拉斯和孔子有关“和”的思想的比较 ,有助于我们树立一种强调万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共同体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