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脑前扣带回皮层与执行功能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回顾了近期有关大脑前扣带回皮层(ACC)参与执行功能的研究资料。结果显示,ACC可以对正在进行的目标定向行为实施在线监控,在出现反应冲突或错误时提供信号,以便能及时调整与分配注意资源,因此可能是一个行为规划与执行的高级调控结构。这两年来的新发现提示,ACC的执行监控作用可能是基于动机与奖赏期待做出的对“意志行动”的整合性控制,并可能具有对行动结果的情绪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2.
前扣带回在多种任务中的普遍激活使它成为当前认知控制研究的一个热点。一般认为它是执行控制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针对它的功能尚缺乏一个综合的可以普遍接受的理论,前扣带回功能的冲突监测理论是一个影响十分广泛的理论。它认为前扣带回通过监测冲突提供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传达给具体负责控制的脑区。该文对冲突监测理论的观点及其实验支持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该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3.
轻度认知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近年来, 执行控制的损伤被认为是MCI的核心特征之一。当前, 在MCI执行控制的领域内, 对冲突监控与解决的特征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认知及情绪冲突实验范式, 结合脑成像技术, 探讨遗忘型MCI (amnestic MCI, aMCI)认知和情绪冲突的监控与解决的特征及相应的脑激活模式; 通过对比aMCI和正常老年人在认知和情绪冲突任务中激活的神经环路, 考察aMCI是否在执行加工的神经网络上存在激活异常。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研究者拟探讨aMCI在执行控制的冲突监控与解决上是否存在一般性的损伤机制, 同时试图寻找aMCI在执行控制的冲突监控与解决方面的认知及神经生物学标记。这对深入理解痴呆的发病进程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痴呆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 ERN)是由行为错误诱发的一种脑电波成分,最大峰值在错误反应之后的50ms左右,偶极子源定位于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附近。错误加工(error processing)的经典研究范式中出现的ERN成分可能反映了ACC具有错误检测、冲突监控、强化学习、情绪动机等功能。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的和不足的错误相关脑活动(hyperactive and hypoactive error processing)可能分别与精神病理学的内化性和外化性障碍(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disorders)相关联。内化性和外化性障碍的内表型(endophenotype)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湘茹  刘昌 《心理学报》2008,40(3):283-290
为了考察被试在不能意识到任务中包含冲突的情况下的认知控制过程,将产生SNARC效应的奇偶判断任务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冲突任务。大小与反应手一致的视为一致的试次,大小与反应手不一致的视为不一致的试次。根据不一致试次之前一个试次的类型将其划分为iI(不一致—不一致,incongruent-incongruent)试次和cI(一致—不一致,congruent-incongruent)试次两种类型。对冲突适应过程的分析表明iI试次的反应时显著快于cI试次,iI试次和cI试次相比,两者的脑电在大约260~300ms的时间段内在FCz位置上差异最大。偶极子分析表明差异波的产生源定位于背侧前扣带回(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这些结果与前扣带回的意识监测理论并不一致。最后结合冲突监测理论和其他解释前扣带回功能的理论对研究结果做了相应的解释,认为冲突适应可以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认知控制领域中, 色-词Stroop任务常被用于研究冲突加工的内在机制。本文首先简述色-词Stroop任务中的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及研究这两类冲突常用的实验范式。然后介绍这两类冲突的神经动力学特征: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显示, N450的波幅调整反映了大脑对冲突的监测, 持续电位(sustained potential, SP)的波幅调整反映了大脑对反应冲突的解决; 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 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分别在反应冲突的监测、认知控制的执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最后针对目前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和认知神经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选取高生态学效度的科学发明问题作为实验材料, 采用“学习−测试”的两阶段实验范式,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基于局部一致性(ReHo)和低频振幅(ALFF)的分析方法, 研究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神经机制。在控制被试性别、年龄和常规性问题解决能力后, 结果发现左侧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ReHo值和个体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正确率显著正相关, ALFF的结果同样印证了这一发现。结果强调了ACC在科学发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强迫症的脑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对强迫症(OCD)的现象学解释强调了病人在特定情境下错误识别和情绪与动机功能的异常加工。来自神经解剖、神经生理以及近期神经心理和功能成像等的相关研究证据显示:OCD病人眶额皮层(OFC)、前扣带回皮层(ACC)的过度激活可能会导致错误识别功能和对行为结果预期的情绪与动机评价增高;背外侧前额皮层(DLPC)的活动减弱损害了对信息加工的认知整合能力。以上这些皮层信号在控制行为活动程序的尾状核进行整合。OCD病人的强迫性观念和行为可能由这些结构相关的神经网络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功能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9.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成分。情感共情的神经网络包括前脑岛(AI)、前扣带回(ACC)以及镜像神经系统(MNS), 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共情的神经网络在个体发展中逐渐成熟并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另外, 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共情密切联系。未来应该深入研究躯体感觉皮质在疼痛共情中的作用, 共情和亲身情感体验的神经网络的区别, 开展催产素改善共情缺陷个体的干预研究, 采用脑成像基因技术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共情神经网络的关系以及提高共情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0.
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是两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使用激活似然估计(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ALE)元分析对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一致脑区激活改变进行评估,并考察不同条件下这一改变的差异。研究共纳入25篇文献,结果发现:(1)抑郁和焦虑障碍接受治疗后,枕下回(inferior occipital gyrus,IOG)等脑区激活增加;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等激活减少。(2)a.心理治疗产生的脑激活改变为豆状核活动的减少;药物治疗则在于扣带回(cingulate gyrus)等活动增加,而楔前叶(precuneus)等活动减少。b.任务下成像治疗后激活增加的脑区为扣带回等,减少的脑区为楔前叶等;静息下成像,治疗后枕下回等激活增加,额内侧回(medial frontal gyrus,MFG)等激活减少。c.抑郁障碍治疗后的脑激活变化为扣带回等活动增加,楔前叶等活动减少;焦虑障碍在于前扣带回/额内侧回(anterior cingulate/MFG)活动减少。研究表明治疗会给抑郁和焦虑障碍带来一致的脑区激活改变;治疗方法、成像状态和障碍类型不同,治疗后脑区激活改变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反刍思维是一种重复性的消极思维, 会让个体将注意集中在消极痛苦的事情上。研究表明, 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虽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注意脱离损坏会预测个体的反刍思维以及反刍思维有关的注意脱损坏可能是受到意识控制的。同时, 反刍思维的类型和自我相关性在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关系中的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 注意脱离有关的训练明显地改善了个体的反刍思维。并且, 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对自我相关消极信息的调节异常, 右背外侧前额叶(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活动异常以及与注意有关的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相互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是认知控制研究的新视角。前者通过在反应前维持目标相关信息的表征来预防冲突, 后者在反应时重激活目标相关信息以解决冲突。个体能够在这两种认知控制间进行权衡从而形成最优反应。通过AX-CPT等实验范式, 辅以ERP、fMRI技术可分离两种认知控制, 并观察到认知控制相关的脑区在激活时间和强度上的差异。个体生理发展、认知因素(期望、流体智力、训练)、非认知因素(情绪、动机等)均能影响认知控制的权衡。未来的研究应多关注这一权衡的内在神经机制和认知机制, 并与传统认知控制研究相结合, 在理论和应用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结合多源干扰任务(MSIT)范式来探讨特质自我控制个体的认知神经机制。考察了高、低自我控制者各26名在MSIT任务上的差异。结果:高自我控制者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自我控制者。在MSIT冲突条件下,高自我控制者的N2和P3(LPC)波幅比无冲突条件更大。结论:高自我控制者较低自我控制者处理冲突干扰更慢,需要的注意资源较多,激活前额叶中部脑区。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元认知逐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心理咨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元认知(Met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弗拉威尔在该书中指出,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1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2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  相似文献   

15.
杨玲  周艳艳    鑫等 《心理科学》2014,37(3):581-586
与个体做出错误反应相伴的错误相关ERP成分叫错误相关负波 (error-related negativity, ERN),当前冲突监控理论、表征失匹配理论和强化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ERN的神经机制进行解释,各理论间并非完全相互排斥。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ERN定位于扣带回,部分研究则出现其它脑区的激活,然而,扣带回与其它脑区存在复杂的神经功能联系,ERN 电位很可能是多个脑区电活动在头颅的综合表现,而非某一脑区的单独表现。ERN的神经机制受到实验任务、被试年龄及其意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未来要推动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发现与诊断脑电波异常的病人和毒品易复吸人群。  相似文献   

16.
胡凤培  王倩  徐莲  葛列众 《心理科学》2012,35(2):276-281
认知控制是维持和调整多任务目标导向的加工策略,而基于多任务冲突的认知控制是一般领域上还是特定领域上,即一种冲突是否会影响另一种冲突的解决,已有研究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考察了同一任务中不同类型冲突(Stroop、Simon和Flanker冲突)驱动认知控制调节的脑机制。数据显示:各冲突都出现了一致性效应和冲突适应性效应;实验中每种冲突的上一个trial只与该类冲突的当前trial的交互效应显著,而与其他类型冲突的当前trial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几乎所有冲突都发现了P300、N450、SP成分一致性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冲突驱动条件下,人脑能够同时监控并解决不同类型的冲突;冲突驱动的认知控制系统以局部的控制方式工作;人脑是基于多冲突驱动的认知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和某类型冲突所特有的控制机制来解决冲突,且冲突解决机制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常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自发脑网络特征及认知神经活动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采集36名在校大学生的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数据, 经过源定位和图论分析发现节点效率与两种情绪调节显著相关的脑区, 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研究结果表明, 在使用认知重评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顶叶、海马旁回和枕叶等多个脑区, 在使用表达抑制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顶叶、海马旁回、枕叶、颞叶和脑岛等多个脑区。因此, 这些脑区的节点效率或功能连接强度可能成为评估个体使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调节情绪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魏勇刚  庞丽娟  夏婧 《心理科学》2008,31(3):652-654
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儿童执行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加工机制方面,如工作记忆、抑制控制等,还涉及到深层的认知神经机制,如前额叶皮质等.此外,儿童数学认知和执行功能在研究范式上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模式,例如冲突抑制任务和规则转换任务等.  相似文献   

19.
刘玲  李荆广  宋宜颖  刘嘉 《心理学报》2012,44(4):446-458
为探索注意控制能力个体差异的遗传来源, 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对参与注意控制加工的前额叶脑区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回答COMT基因是否也对全脑范围的注意脑区具有调控作用, 本文对17篇遗传影像学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 COMT基因Val/Val (vv)基因型的被试在注意控制任务下, 不仅前额叶脑区的激活水平高于Met/Met(mm)基因型的被试, 在前扣带回和后扣带回等前额叶之外的脑区激活水平也高于mm基因型的被试, 而且在这些脑区的效应值(vv>mm)都较大(Cohen’s d > 0.8)。由此, 元分析结果表明:COMT基因不仅调控前额叶脑区, 而且对形成注意控制网络的多个脑区都有调控效应。此结果提示注意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可能部分的来自于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网络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問題 关于大小与距离知觉的相互关系問題,近年来有不少研究。继郝尔威和波林(A.H.Holway and E.G.Boring)关于大小知觉恆常性的著名研究之后,勃朗斯威克(E.Brunswik)、吉伯逊(J.J.Gibson)、吉林斯基(A.S.Gilinsky)等人,对此問題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在很大范围应用并发展了a=A/D(网膜視象大小=知觉大小/知觉距离)这一公式,尝試以数学函数說明知觉大小与知觉距离之間的关系。海諾曼和納赫麦斯(E.G.Heinemannand J.Nachmias)根据控制眼球运动調节的研究,提出大小知觉恆常性并不依賴于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