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约拿单 《天风》2011,(6):26-27
一位年轻貌美的姊妹一心想嫁个好弟兄,但等了好久,他的"白马王子"迟迟没有出现。人问她:"你究竟要嫁怎样的人,才合你心意?"谁知姊妹干脆说:"最好能像耶稣那样的弟兄……"明知这是她的调皮与幽默,可是我并没笑出声来。我在想,假如我真的直接把耶稣介绍给她,她能穿上婚纱说"我愿意"吗?于是,我想象着自己真做一次"媒人",  相似文献   

2.
<正>《约翰福音》5章1节至15节,讲的是一场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而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在神迹中痊愈。这个病人躺在靠近羊门的池子旁,他希望被放在池子里,因为这样可以得着痊愈。耶稣问他:"你要痊愈吗?"他的回答是消极的,他把未得痊愈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相似文献   

3.
刘美纯 《天风》2018,(10):32-32
对于基督徒来说,十字架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但却不仅仅是一个标志。主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参可8:34,和合本2010)跟从耶稣的人,必须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跟从耶稣所走的是一条十字架的路。旧约记载,十字架是羞辱和诅咒的象征。"人若犯了死罪被处死,你把他挂在木头上……被挂的人是神所诅咒的。"  相似文献   

4.
潘国芬 《天风》2007,(15):40-41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或许你正面临着学历压力、职场竞争、情感纠纷……而无法把握自己、迷失自己,那么,请把你的心扉畅开,是的,你已够累,让心找一个地方休憩,让一位神——耶稣来作你生命的主宰,他将给你带来平安、喜乐和满足……  相似文献   

5.
耶稣说:“为什么你只看到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对自己眼中的大梁竟不理会呢?”(玛7:3)耶稣这话说的意思是:有那么一种自以为是真理化身的人,对别人身上的一点毛病指手划脚,不依不饶,而对自己身上比别人大的缺点却毫无察觉。耶稣当初指的正是犹太民族中的“佼佼者”——法利赛人。 今天,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缺点错误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仍步法利赛人后尘者,总认为自己是真理的代言人,别人都不符合圣善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董元静 《天风》2018,(8):44-45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十年了,这场地震的幸存者——廖智的见证感动了很多人。她曾是一名舞蹈老师,十年前的地震,让她失去了双腿,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婚姻。此后的十年间,她在微博中分享生命的见证,没有悲伤与绝望,只有喜乐与盼望,对的,是喜乐!这引发我对"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参腓4:4)  相似文献   

7.
雪峰 《天风》2012,(8):54-55
《路加福音》12章记载:耶稣正在讲道时,"众人中有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迫不及待地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参路12:13)在巴勒斯坦,人们遇到经济纠纷时,习惯请求德高望重的拉比出面调解。因此,这个人找到了身为拉比的耶稣。不过,耶稣却不愿意卷入这个事件,因为这并不是他的使命,所以他义正词严地声明:"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  相似文献   

8.
雪峰 《天风》2012,(5):44-45
耶稣出生后的第40天,父母将他带到耶路撒冷,"要把他献与主"。才到圣殿,就遇到一位"又公义又虔诚"的老者——西面。由于"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来到",加之又"受了圣灵的感动",西面一见耶稣,就认出这正是上帝所应许的弥赛亚——尽管此时的耶稣不过是一个满月不久的婴儿,不由得吟起诗来,后世称之为"西面颂":"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  相似文献   

9.
智慧语丝     
正当你很容易相信别人时,你就会经常被别人骗;当你经常被别人骗了之后,你就会不再容易相信别人;当你不容易相信别人时,你就会开始只相信自己;当你很容易相信自己时,你就很容易被自己骗。——朱德庸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柴静《看见》一个人越有思想,发现有个性的人就越多。普通的人是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帕斯卡尔《思想录》  相似文献   

10.
陈志华 《天风》2013,(10):53-53
一位少年财主,潜心寻道,实在难得可贵,"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参可10:21)。但面对耶稣叫他"变卖家产分给穷人,积财宝在天上"的要求时,他却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走了。面对此情此景,耶稣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参可10:24-25.)读罢此言,我们也会像门徒一样发出相同的疑问:"这样,谁能得救呢?"到底如何理解骆驼穿过针眼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宽恕之道     
“那时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如果有弟兄得罪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呢?直到七次吗?’耶稣回答说:‘我不对你说七次,而说七十个七次’。”(玛18:21-22)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主耶稣所说的七十个七次,当然不能理解为四百九十次就可以了,而是要我们不断地宽恕别人。为什么要宽恕别人呢?因为主耶稣说:“如果你们不从内心宽恕你们的弟兄,我的在天之父也必将同样对待你们。”(玛18:35)为什么要不断宽恕别人呢?因为我们常常犯罪,也不断常常祈求天主宽恕我们。如果我们不遵照耶稣的教导,不断地宽恕别人的话,那么天…  相似文献   

12.
李世峥 《天风》2014,(12):42-43
《诗篇》30章中,有两段十分优美且十分感人的诗句:"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要歌颂他,称赞他可记念的圣名。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4-5)"你已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将我的麻衣脱去,给我披上喜乐,好叫我的灵歌颂你,并不住声。耶和华我的神啊,我要称谢你,直到永远。"(诗30:11-12)  相似文献   

13.
只见耶稣     
刘美纯 《天风》2018,(2):32-32
新约前三福音书都记载了主耶稣的登山显荣(参太17:1-8;可9:2-8;路9:28-3 6)。这一事件有重要的两点:门徒(彼得、雅各、约翰)在云彩里听见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参太17:5)以及门徒再次"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相似文献   

14.
信徒与门徒     
陈志华 《天风》2014,(9):52-53
在教会中,弟兄姊妹都比较习惯用“信徒”或“基督徒”来自称,以说明自己是相信耶稣的人;相对而言,较少自称为“门徒”来表明自己是跟随耶稣的人。但如果我们翻开新约圣经,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统计数字。1.“基督徒”在圣经中共出现3次,“基督徒”的原文Christianos是由“Christos基督”加上拉丁语尾“anus属于……的人”所构成,即“属于基督的人”之意(参徒11:26,26:28;彼前4:16)。  相似文献   

15.
李世峥 《天风》2013,(5):28-29
施洗约翰是先知传统中断400年之后的首位先知,所以他一出现,就引来众多犹太人的关注。当他"在犹太的旷野传道"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参太3:5—6)。此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这位先知的辉煌时期并不很长,就在事工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与他同龄的另一位先知——耶稣——出现了。约翰曾向他的听众推荐过耶稣,而现在的耶稣却正在全面超越约翰,并且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面对此种境况,约翰的门徒看不惯,也想不通,于是愤愤不平地报告老师:"拉比,从前同你在约旦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约翰门徒的话中,流露出对耶稣的妒忌和不满,似乎有制止他的冲动。面对"后来者居上"的现实,约翰门徒的心态符合一般规律,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约翰如此劝勉门徒:"若不是从天上赐的,  相似文献   

16.
彼得与鸡叫     
陈志华 《天风》2014,(6):53-53
在耶稣十二门徒中,彼得无疑是认知度很高的一位,这不只因为彼得总列在门徒名单中的"头一个"(参太10:2:可3:16),也不只因为他"犹太人使徒"的身份,更不是因为其心直口快的性格。究其原因,乃在于他三次不认主的惨痛失败,以及在失败中的迅速转回。从在耶稣前的信誓旦旦,到小侍女前的逃之夭夭,最后在酷刑前的铮铮硬骨,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浮现其中,耶稣奇恩大爱更跃然纸上。而"鸡叫"也使彼得的名字平添了几许传奇色彩,圣经记载,当彼得第三次以发咒起誓否认主时,鸡就叫了(参太26:74)。但在释经中对于"鸡叫"却出现了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7.
智慧的耶稣     
苏志明 《天风》2011,(5):9-10
《路加福音》描述了孩童耶稣跟随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故事,虽然简单扼要,意义却不平凡。路加给我们留下了耶稣童年时的一些精彩片段,如天使预言耶稣的降生、牧羊人的朝拜、在圣殿里献小耶稣等故事。路加用一句精炼的话来形容耶稣的童年,"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2:40)耶稣由青少年到30岁出来传道的这18年(参路3:23),路加用"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来精炼概括。耶稣在圣城耶路撒冷的守节、与教师们的应对,无不充满着智慧。  相似文献   

18.
羊与狗     
陈志华 《天风》2014,(2):29-29
耶稣无论走到哪里,有着不同需要的人们总是围绕着他。面对渴望医治的眼睛,如羊走迷的灵魂,耶稣总是"动了慈心",出手相救。一次,耶稣来到推罗、西顿境内,一位迦南妇人因为女儿被鬼附得甚苦,求助无门,便寻求耶稣的拯救。与往常不同的是,耶稣非但没有热情回应,满足其所求,倒是"一言不答",毫不理睬。在妇人持续的求救之下,耶稣更是讲出一句匪夷所思的话:"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参太15:24-26)以色列人自喻是神家的羊,为耶和华所牧养,这不难理解。但耶稣在此明显将外邦的迦南妇人比喻成狗,一般而言,这轻则是欺侮羞辱,重则是种族歧视。我们到底应如何理解耶稣口中的狗?  相似文献   

19.
谢炳国 《天风》2018,(10):55-55
据"观察者网"8月21日报道:从济南西站开往北京的高铁G334次列车上,一位男乘客霸占别人靠窗的座位。被霸占座位的女士劝他时,该男乘客回应称:"谁规定一定要按号入座?要么你自己站着,要么去我那个座位,要么自己去餐车坐。"  相似文献   

20.
金建勇 《天风》2006,(22):32-33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约21:18-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