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谭静芝 《天风》2012,(5):56-58
"大能者神耶和华,已经发言招呼天下……说:‘招聚我的圣民到我这里来,就是那些用祭物与我立约的人。'"(诗50:1、5)"宣召"在崇拜礼仪中非常重要,在直接或间接宣告上主对人类千古的呼唤。亦代表圣父上主呼唤人,并等待人对上帝的呼唤醒觉、回应。对执行宣召环节的主席、诗班或读经员来说。  相似文献   

2.
谭静芝 《天风》2012,(11):52-54
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摩西不能进会幕,因为云彩停在其上,并且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日间,耶和华的云彩是在帐幕以上;夜间,云中有火,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在他们所行的路上都是这样。——出40:34-35、38崇拜本来就是神以自己的荣耀启示人,他主动选召与聚集人来亲近他。当耶和华在云中召摩西时,耶和华的荣耀在山顶上,显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火(参出24:16-17),是具体可见的。  相似文献   

3.
谭静芝 《天风》2012,(10):54-56
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主耶和华开通我的耳朵,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后。  相似文献   

4.
谭静芝 《天风》2012,(6):56-57
"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欢乐,要发起大声,欢呼歌颂。要用琴歌颂耶和华,用琴和诗歌的声音歌颂他。"(诗98:4-6)约在20年前,华人参与"音乐崇拜"时,会理所当然地以为会众就是旁观者,因为当时的理解,"音乐崇拜"几乎与"音乐会"无异,加上"崇拜"二字只界定了宗教的内容。这亦反映出一般对崇拜的认知仍是"聚会","少数"在台上的领导替"多数"的会众办完便好!  相似文献   

5.
谭静芝 《天风》2012,(9):52-54
他招呼上天下地。为要审判他的民,说:“招聚我的圣民到我这里来,就是那些用祭物与我立约的人。”“我的民哪,你们当听我的话:以色列啊,我要劝戒你。我是神,是你的神。”——诗50:4—5。  相似文献   

6.
谭静芝 《天风》2013,2(2):42-43
《诗篇》在教会崇拜中的重要性 《诗篇》在耶稣口中非常重要,不但经常被引用,而且耶稣也唱颂。他期望门徒们因着他的复活,明白他被父派来的侍奉,能紧紧抓住耶稣属天的身份,发现耶稣的教训、基督的事件都有旧约——就是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与《诗篇》的依据。因此人能借信靠耶稣,明白先前一切指向他的预言,并在耶稣里找到应许的成就,更热切地盼望神指向将来一切应许的应验。单是《诗篇》,在新约就被引用超过一百次,可见它是如何深入新约众作者的心,也能帮助福音的听众明白宏阔的神观并因认识耶稣基督,发现在《诗篇》中一切用作指向与预表耶稣的谜语。  相似文献   

7.
谭静芝 《天风》2012,(7):54-56
参与悟性歌唱的操练神着令会众在崇拜与生活中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上主,全人的崇拜与歌唱就并不单指自己感受好或是感觉兴奋,我们常要检示的恐怕是灵与悟性是否同时参与,致使灵与悟性任何一方都不亏缺、不被搁置或低贬。我们各人都较容易为周围的环境、气氛、见与听所影响,被引动凭肉身感觉用以酌定而不自知。加上在基督教内,音乐的感染能力一直都被低估,  相似文献   

8.
谭静芝 《天风》2012,(8):56-57
神啊,你是我的神,我的王:人已经看见你行走,进入圣所。歌唱的行在前,作乐的随在后,都在击鼓的童女中间。从以色列源头而来的,当在各会中称颂主神。——(诗68:24-26)教会的诗班常引来许多会众的钦羡目光,因为除了牧师、传道以外,诗班就是崇拜中最受人瞩目的一群——穿着圣洁的诗班袍,在众人前站起来献诗,必定占用圣殿最前排的位置等。这特殊的一群侍奉者在崇拜中的角色却不时引来误会:有以为他们因有音乐恩赐,  相似文献   

9.
谭静芝 《天风》2013,(4):40-41
神啊,求你将判断的权柄赐给王,将公义赐给王的儿子。 他要按公义审判你的民,按公平审判你的困苦人。 大山小山都要因公义使民得享平安。 他必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穷乏之辈,压碎那欺压人的。  相似文献   

10.
前言 《诗篇》是整本圣经中最多被新约圣经所引用的,第一说明了新约圣经的作者都非常熟识《《诗篇》,而当时的听众亦需要发现上帝作为的深度;第二说明了《诗篇》中弥赛亚的预言不仅重要,而且已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第三说明了《诗篇》如其他旧约书卷一样,充满了指向神在约中救恩的旨意,并带领信仰的群体对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预备做出合理的回应!《诗篇》在崇拜中既可成为以色列群体实存的证据,更是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的具体应验:"万国要因你得福!"我们唱颂《诗篇》,连结古今的信仰群体,向我们救恩的元帅欢呼感谢!教会的崇拜乃向世界宣告这信实的盟约就在目前,焦点就在耶稣基督为人开通崭新的开始,要引进上帝为人预备的将来!  相似文献   

11.
“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红  郭斯萍 《心理学报》2012,44(7):986-994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 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 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 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 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 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 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 (3)追求理性之乐。  相似文献   

12.
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乐崩",关系到自周初至战国中晚期整个礼乐传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从外在看,它代表着有完整乐制设计、支撑的周初"大乐教",向着春秋以降注重"乐"的艺术性、娱乐性的"小乐事"状态的转变;从内在看,它代表着从依赖于制度支撑的"学统",向着基于历史叙事以凝聚道德德性的形态转变。同时,"乐崩"促发了礼乐关系的重构:如果说"大乐教"的礼乐文明是以"乐"为托底的文化形态、文化场域,则"小乐事"中的"乐"便成为"礼"的辅助形式。礼乐关系的这种转变值得注意,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诸子(如孔子)之于礼乐问题的理解与判定。  相似文献   

13.
吴柳财 《学海》2022,(6):31-40
差序格局并非描述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个体本位的社会形态,而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形成的一体本位的社会形态。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描述,背后暗含着中国社会特定的道德体系。充分阐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内涵,需要追溯传统丧服制度等礼学根源。丧服制度中的厌、厌降等特殊服制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体本位”的原则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机制。“一体之义”,特别是父子一体,是人们在扩展社会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人们“向外推”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内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徐晓鸿 《天风》2010,(11):40-42
<正>《闽中诸公赠诗》又名《熙朝崇正集》,原稿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为钞本部中文七○六六,共29页。书名页右题"闽中诸公赠泰西诸先生诗初集",参与赠诗者计71人,共收录诗歌84首。从书名来看,应该刊刻于清康熙年间。该书的价值在于它恰好反映了明末清初鲜为人知的文人墨客对基督教的认识,加之该手抄本为孤本,因此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据方豪先生考证,该诗集是福建文人赠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沿语义学进路考察了柏拉图中期对话《斐多篇》的存有论的内在结构,为西方学界争论已久的"第三人论证"所包含的"自谓述"假设提供了理论支持,揭示了柏拉图理念论中蕴含的描述与命名、意义与指称和专名与通名的混淆,澄清了Being概念中"同一性"、"有"和"谓述系词"的内在意义关联与主从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级特大地震,随后引发的海啸造成了更大危害,除了数额巨大的财产损失之外,更加让人震惊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一、三、二、四号机组先后发生爆炸,使日本和邻国一时间笼罩在令人恐怖的核阴云之下。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让人想起历史上许多损失惨重的大地震,而且也让人想起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泄露事件以及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相似文献   

17.
徐晓鸿 《天风》2009,(7):40-42
佛郎国献天马 通常说来,基督教第二次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在元代,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唐代以后的基督教在中国境内并未完全绝迹,只是在中原或汉族聚居区内没有了踪影,而在北方少数民族当中,景教的传播并未完全中断,甚至还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在畏吾儿(今维吾尔族)、外蒙古中的克烈、乃蛮、蔑里乞和内蒙古中的汪古部等均尊奉景教。  相似文献   

18.
黄作 《世界哲学》2017,(4):67-74
马里翁先生在其近作《论笛卡尔的受动性思想》中认为笛卡尔的"吾身"概念是《第六沉思》的一条暗线,有助于最终赢回一开始受到怀疑的外部世界,不过,当他把"吾身"等同于"肉"这一当代现象学的新宠时,又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议。我们发现,《第六沉思》中的一个文本恰恰可以把"吾身"视为"肉"的前提,从而进一步支持马里翁先生的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9.
释照诚 《法音》2003,(11):19-25
圆瑛大师《国民应尽天职》一文,是他1929年在福州时作的讲演,后发表于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23期上。在这篇文章中,他宣讲了佛教大慈悲、大无畏、大无我三种精神,说明佛菩萨大乘愿行完全是积极的、救世的,并号召全体国民学习佛教这三种精神。在纪念圆瑛大师示寂50周年的今天,我们重温大师这篇文章,觉得大师所说的“三大”精神,正是他自己一生修学行持的真实写照。今天,不但我们僧众本身必须学习这“三大”精神,而且还要象大师一样,号召全社会、全世界,人人都来学习佛教这“三大”精神。果能如此,人类的一切灾难,如战争、瘟疫、灾荒以及种种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