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兆会 《天风》2018,(1):38-39
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唐朝首都长安,时称景教。景教入唐传播之说得以确立乃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在陕西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唐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命人在长安城义宁坊修建寺院(教堂),用于安顿景教教士。起初该寺被称为'波斯寺',到了天宝四年(745年)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5,(5)
<正>景教之称本身就显出了波斯宗教信仰的色彩,而作为其本原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正是经历了其在波斯的嬗变才传入中华的,故景教在华初被误传为火袄教,"景"字本身亦与"火"字有着某种内在关联,由此其教初名"波斯教",其寺初称"波斯寺"。景教的传入与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各族的往来直接相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描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波斯主教阿罗本沿丝绸之路来中国传教的经历,陈垣认为其初传乃由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彼时中华与波斯大食交通频繁,伊大约由海路  相似文献   

3.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4.
唐贞观年间(635)有聂斯脱里派景教士阿罗本从"大秦"("大秦"是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系)来到中国长安传教,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礼遇,派宰相房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真正,特令传授"。景教寺院除翻译经典外,景教士们既传教,也有行医施药活动,如:"病者疗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上述史实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碑文之中。  相似文献   

5.
天主教据传溯自汉朝,时有圣多默宗徒初入中国传播天主教。但真正把天主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的是景教教士阿罗本。唐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派主教阿罗本,偕同道数人抵长安,太宗李世民命令宰相房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真正,特令传授”。并于贞观十二年秋七月下诏,允其建寺度僧传教。高宗时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从此景教流行中国二百余年。唐武宗会昌  相似文献   

6.
天主教之传入陕西,始于盛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有大秦国大德阿罗本[RABBAN]远将经像来献上京的记载,碑中文字在考证上最有价值,是我国传教史上极有关系之史料。自出土后,国内外天主教界人士咸目为至宝,当时在中国的耶稣会士纷纷前来西安查访,遂推动了陕西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主教》2010,(4):42-44
1.唐代的景教 天主教在中国有较长时期的历史,早在公元635年唐太宗(627—650在位)时,天主教的一个派别——聂斯脱利派在我国陕西一带流传,称景教。现在西安碑林还保留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有文字记载。大秦指东罗马,景教是天主教聂派的别称。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日本研究中国景教的权威佐伯好郎博士为首的一批学者,把西安府西去150里的盩厔县大秦寺,认定为唐代一所重要的景教寺院。本文质疑这一看法,认为该寺始建时便是一所佛寺,除了名称与唐代景寺雷同外,迄今没有任何考古发现或文献资料足以证明该寺曾属景教。  相似文献   

9.
一、"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的书法艺术解读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在西安周至县东南大秦寺故址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天主教历史上的重要文献,是证明早期基督宗教的一支,聂斯托利派(Nestorian)于唐贞观九年(635)传入中国最早最珍贵的物证。聂斯托利为五世纪初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因主张基督"二位二性"被判为异端,并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7,(12)
正关于《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名,大秦是指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景教在多数学者看来是基督教的一支,即聂斯托利派。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一个叫阿罗本的传教士"贞观九祀(635年),至于长安"。"三威"指圣父、圣子、圣灵,"蒙度"是得蒙救赎的意思,"赞"是一种可以歌唱的诗歌体裁,类似今天的赞美诗。所以,《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实际上是唐代基督徒的赞美诗。这应该是  相似文献   

11.
景教是我国唐朝时传入的基督教一支,曾受到唐太宗、高宗和玄宗等5位皇帝的优渥礼待,因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达到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旺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教在内地传播了200年后,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惨遭殃及直至元朝时,又卷土重来。17世纪《大秦景教碑》在西安出土,对景教的研究随即展开,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人参  相似文献   

12.
正景教绘画艺术的中国化演变,是景教注重"随方设教"传播方式的自然结果。即,结合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尊重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对于直观的绘画艺术而言,当然更是如此。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聂斯脱里派的称谓。唐贞观十二年(638),唐太宗诏称:"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是关于景教绘画的最早记录。随着景教在唐代的流行,其绘画当然也多有流  相似文献   

13.
正自唐贞观九年(635)起,阿罗本将叙利亚东方教会信仰传入中国,成为最早来华的基督宗派,采用了较为独特的名称"景教"。据《尊经》的按语,阿罗本来华时携带530部景教经典,景净共汉译了30部,但多数经典已佚失,现存的则成为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包兆会 《天风》2018,(2):40-41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2006年在洛阳出土,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重大考古发现,现藏于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徐晓鸿 《天风》2015,(2):68
<正>景教碑,全称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于西安,今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该碑是一通记事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景教的寺院中。碑文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以来,景教发展的历程和波折,介绍了景教的主要教义,碑文融会儒佛道,本土化痕迹明显。该碑的出土,成为基  相似文献   

16.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自明天启三年(1623)在陕西省西安府发掘出土以来,从明末到本世纪初叶,西方学者争相译介与研究。该碑文不但是现知最早的中国基督宗教文献,而且也是早期世界基督宗教史上的重要文物。本文主要介绍了1625-1920年间的40种西文译本,以及西方学者的研究作品。从中既可以看到基督宗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历史,又可以追寻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早期足迹  相似文献   

17.
徐晓鸿 《天风》2015,(3):68
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因盗墓在洛阳出土,经幢为八棱石柱,底部受损。该经幢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唐代景教石刻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经幢分为两部分,包括《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文和"经幢记",经文部分与敦煌残本可以互补。今存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一直想拜谒周至县的大秦寺遗址,然而又每每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直到有一天,伊拉克的主教不远万里朝觐了大秦寺,并称自己为景教传教士之后来到大秦寺的“东方教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督宗教的音乐传入中国,按已知史料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纪唐代景教盛行时期。在现存景教文献中有作于8世纪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和《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前者作为景教赞美诗歌词乃中国最早的基督宗教赞美诗,按其"无上诸天深敬叹,大地重念普安和"之歌词,  相似文献   

20.
<正>2006年,《洛阳景教经幢》因盗墓在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为一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整个经幢缺少了幢顶、幢体下半部和幢座。残存部分包括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以及完整的十字架、天使等图像,内容十分丰富。这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特别是残存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与敦煌残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可以互补,使人们对这一景教早期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