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樊和平教授主笔,江苏省20多位学者共同完成的《中国伦理道德报告》和《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于2012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两份报告是以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大招标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道德与和谐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当前我国思想、道  相似文献   

2.
高扬集体主义伦理精神──读《伦理道德与社会文明》熊坤新许启贤教授的《伦理道德与社会文明》,不久前已由中国劳动出版社付梓发行。这是继他六年前《伦理的思考》之后的又一部学术文集。此书的最大特点是:一、坚守无产阶级的理论阵地,捍卫马列主义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  相似文献   

3.
从道德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换——梁启超《新民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新民说》是对以《大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新民”思想的改造和发展。他以民权、独立、自由的资产阶级“公德”代替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封建主义的“私德” ,用中西文化中的优秀道德传统构建新国民 ,实现了从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旧道德向以权利为本位的新道德的转换 ,“旧国民”向“新国民”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9,(5)
本文基于2013年、2017年的两轮江苏道德状况调查和全国道德状况调查,分析社会大众对当前中国伦理道德问题认知和评价差异。在区域比较上,2013年和2017年的特点比较类似,社会大众对诸伦理道德问题及其严重性程度的认知和评价所呈现的显著差异都表现为江苏的状况比全国严重,江苏民众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知和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前中国伦理道德问题的晴雨表,那些被认为严重性程度较高的伦理道德问题,江苏会表现的更加尖锐。在时序比较上,诸伦理道德问题在2013-2017年的比较中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改善,但江苏和全国的改善重点和程度均有不同。前者主要侧重于个人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及组织伦理道德问题,后者的侧重点是与权力与公平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及个人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从程度而言,诸伦理道德问题在全国范围的改善程度不及江苏。  相似文献   

5.
冯定同志是我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在他革命的一生中,十分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十分关注青年人生观和道德修养问题的研究和教育。写下了《青年应当怎样修养》、《新人群的道德观》、《共产主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新大众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收获,出版以来,在理论界和社会层面产生了许多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继艾思奇《大众哲学》、韩树英《通俗哲学》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大众哲学》以全新的方式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时代问题,为马克  相似文献   

7.
<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尝试70多年前,艾思奇撰写的《大众哲学》开创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形式。30多年前,韩树英主编的《通俗哲学》继承了《大众哲学》时代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风格,回答了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困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向前发展。迈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社会格局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型不可避免地带给人们各种困惑和焦虑。解开这些困惑,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9月26日,"《新大众哲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协办。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新大众哲学》主编王伟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9.
百期感言     
《道德与文明》自1982年创刊以来,已出刊百期,特此恭贺!17年来,《道德与文明》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方向,既面向理论工作者,又面向社会大众,对深化伦理学研究,加强大众伦理道德教育起到了良好的积极的作用。《道德与文明》作为伦理学园地,团结了广大伦理学人...  相似文献   

10.
<正>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智者"的抽象,但更离不开大众实践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哲学学派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不仅在于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也在于它对人民大众的尊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他们新世界观时明确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5页)忘记大众,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在新中国的五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的传播和发展,有它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在新中国的50年,就是前50年道路的继续。本世纪上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接受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李达、毛泽东等开始接受和传播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这是必然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中国社会变革新道路的客观需要的反映。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  相似文献   

12.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论述构成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高度统一是《共产党宣言》的重要特征。《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170周年,它所展现的勇于革新、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在当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回应时代课题,以丰厚的哲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对《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及重要特征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党的十九大精神堪称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有效推进其大众化。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在《大众哲学》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大众哲学,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凸显"新大众哲学"的"新"的特征。这里所讲的"新",并不仅仅是指新哲  相似文献   

14.
往事的确可鉴。何况《中国宗教报告》作者的立意不仅在于报告中国各大宗教前一年的情况,更在于分析中国宗教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展望中国宗教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70多年前,艾思奇撰写的《大众哲学》开创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形式。30多年前,韩树英主编的《通俗哲学》继承了《大众哲学》时代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风格,回答了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困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向前发展。迈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中国在  相似文献   

16.
发扬传统美德致力适应社会□努尔曼·马贤●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是以《古兰经》、圣训有关内容为基础,吸收各信教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在我国流传过程中曾吸收了儒家的某些思想,进一步贴近中国文化思想,具有很广泛的适...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10月26—27日,由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论坛组织了"伦理型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新中国70年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文化规律"第二届长江学者智库论坛、"新中国70年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及其前沿理论"首届杰出青年学者智库论坛三大主题活动。来自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韩国和中国的两百多名学者与会,围绕"伦理道德"与"文化战略"两大关键词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8.
张怀承 《伦理学研究》2003,(6):28-34,67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到明中叶出现了反映当时市民社会道德要求的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从传统伦理道德中引发出所谓叛逆的学说,从而导致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危机。这一发展倾向,是从中兴理学的王守仁开始,至其后学泰州学派而发展到极端。它导致了传统道德的失范、伦理思想对生活的贴近和对工商市民道德要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家庭美德五字谣》是继《新三字经》、《社会公德四字歌》之后,又一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佳作,读后感到最明显的特色,是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 这里所讲的真,是指科学地映写了家庭美德的源与流,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真切感人。 当代中国家庭美德的形成,从源上看,必须对中外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批判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以何种理念对待伦理道德?"建设",还是"发展"?"建设"是被动态,是对"建设者"能动性的凸显;"发展"是主动态,是对伦理道德自身规律的尊重,必须以"发展"看待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发展能否测评?如何测评?基于伦理道德发展的哲学规律、中国传统、中国问题、时代精神要求四个维度,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测评可以展开为七大结构或七个"力":公民的道德自主力、家庭的伦理承载力、集团的伦理建构力、社会的伦理凝聚力、政府的伦理公信力、生态的伦理亲和力、文化的伦理兼容力。它们分别对应七大指标:公民的道德自觉自持指数,表征个体的道德自主度;家庭的伦理承载力指数,表征家庭的伦理强度;集团的伦理可靠性指数,表征集团的伦理浓度;社会的伦理凝聚力指数,表征社会的伦理温度;政府的伦理公信力指数,表征政府的伦理信度;生态的伦理亲和力指数,表征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安全度;文化的伦理魅力指数,表征文化的伦理兼容度。七个"力"、七大指数和七个"度"构成"个体—家庭—集团—社会—国家—生态—世界"一体贯通的伦理道德的发展体系和测评体系,标志着伦理道德发展水平的总体性话语就是:"道德美好度"和"伦理魅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