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兆会 《天风》2016,(6):52-53
他曾是晚清庠生,在国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学术生命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向教会大学的学生们教授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著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道家哲学》、《中国学术体系》等著作。他也是上世纪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他在中国宗教史尤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又奠定了其杰出的教会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其基督宗教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基督教史纲》、《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国历史的上帝观》、《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等,另独编和合编有《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等。他是当时中国基督教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多产的基督徒学者之一。他就是王治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基督教史上,中国教会一直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两者曾有碰撞和对话,如清代中国的"礼仪之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创办等。随着本色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努力探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寻求一位可被中国文化接受的基督。通过对话、交流、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陈小鲁 《天风》2005,(7):44-45
以中国基督徒作词、作曲或用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具有民族风格的赞美诗问世,是基督教赞美诗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后新教的各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各自编译的赞美诗,以供本教派在中国内地的教会使用。至清末民初,新教及其他教派编辑刊行的赞美诗集已不下百余种。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契合有其自身特点,以下结合中国教会的牧养实践与思考略谈浅见。一、道在这里成为肉身。中国基督教与欧美国家的教会相比还较年轻。历史告诉我们,基督教曾多次触及这块大陆,为致力于找到立足之地疲于奔命,难有机会去进行充分的神学思考。就当前中国教会来说,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5.
许丽珠 《天风》2012,(8):36-37
基督教发展至今能够经久不衰,原因之一就是基督教伦理对社会的贡献。从伦理的角度,我们可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从若即若离的纠结状态导向婚媾的阶段,盼望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切磋能够显示教会的"真我的风采",向人们展示基督教的信念符合中国大众文化,以及面向中国大众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单信 《天风》2017,(9):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基督教不断民族化、在地化的过程。唯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这种思考绝非象牙塔中而必然是处境中的思考。而构成这处境的重要维度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神学的生长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其母体。对此,三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基督教两会于2012年4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基督教堂举办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培训班,来自四川省31个市县基督教会的53位教牧同工参加了培训。培训旨在提升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教会服务社会的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基督教的优势,在社会公益事业与文化建设中做出实际贡献。培训邀请到了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学刘斌志教授主讲“基督教与社工基本理念”;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岳清华博士讲授“从基督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看教会社会服务”、“从宗教政策变迁看教会社会服务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自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首位基督教传教士来福州传教至今,基督教在福州宣教已有160年的历史。在这百多年风雨历程中,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揉和。本文描述了近代西方基督教传入福州后,基督教圣乐事工在福州教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教会音乐对福州社会、音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裴连山 《天风》2018,(7):12-13
今天教会的礼仪既要有神学上的考虑,也当有中国元素,更要体现时代精神。崇拜和聚会是基督徒教会生活的中心,而教会的崇拜离不开礼仪。除了圣礼,基督教还包括更广义的礼仪。礼仪传统是为了表达基督教的信息,其传统肯定受到犹太传统、希腊罗马传统的影响,后来又被欧洲中世纪文化所塑造。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命题,主要是针对西方来华传教势力兴办的基督教大学。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世俗化的因素,更多地来自社会变革运动的冲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现代教育法规,国立大学的竞争,特别是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推动了中国基督教大学的世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命题,主要是针对西方来华传教势力兴办的基督教大学。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世俗化的因素,更多地来自社会变革运动的冲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现代教育法规,国立大学的竞争,特别是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推动了中国基督教大学的世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张远来 《天风》2013,(5):22-23
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是基督教文化一个重要的范畴,在西方教会,社区服务是基督教会一项常规性事工,几乎每一间教会,无论大小,无一例外,均具备社会服务事工。但在中国,由于教会自身服务意识的淡薄及过去社会空间相对狭小,教会的社区服务还基本是一个新鲜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在要求基督教回归其原本的信仰和组织理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包括社区服务),本文尝试从基督教文化中的社区服务理念、社区服务的意义及参与社区服务的途径三个方面,浅谈基督教文化与社区服务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百加 《中国宗教》2022,(12):62-63
一、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自觉1.“中国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督宗教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化”的过程,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也秉承了教会传统经验。“在地化”要积极适应区域文化,才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良性、和谐的存在,并力求将至今还存在于基督教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身份之间的隔阂清零,这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都是中国宗教在探究中又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  相似文献   

15.
陈永涛 《天风》2018,(9):30-30
无论在历史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何纠结,二者的相遇为何无法完成,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优秀的一面,可以作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土壤,也有益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中国文化也有其不足甚至腐朽的因素,有其需要补足成全抑或更新的地方。中国文化可以成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沃土,而基督教也正可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尽管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是异质的,但却并不必然是冲突的。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真善美部分,与基督教的真善美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天风》2018,(9):34-35
如何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教会文艺的中国化是可行之路。杭州思澄堂近年来尝试将民乐、戏剧、民族服饰引入教会崇拜生活,深受信徒喜爱2018年6月《天风》"众议苑"栏目的议题是"谈谈基督教文艺的中国化",刊登了来自教会的牧者同工及专家学者的文章,大家纷纷就"基督教文艺中国化"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方向、思路等。笔者看了颇有感受。基督教中国化是当下中国基督教界的主旋律。从国家层面到基督教全国两会、各省市基督教两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研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陈永涛 《天风》2018,(10):33-33
如前所述,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使在中国的基督教于形式与内容上都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这是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教可以像中国的佛教那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能更新中国文化,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因此,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既不是单纯的求同,也不是单纯的求异。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20,(4)
正最好的家教就是让孩子保存其属于天国的性情,在世上过有上帝同在的生活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一直都是中国教会的重要使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思想这两者当中找相合、相通、相融之处,将人类思想结晶凝聚而成的宝贵财富为我们今天社会、教会使用,一定会有助于教会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进步。本人仅就家庭教育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思想异同及相融之处,浅显粗陋之处,还请指教。一、基督教圣经中的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的佐证——少年的榜样在圣经旧约的记录里,有以色列人最为自豪的一群少年,先知书中对他们极尽溢美之词:"就是  相似文献   

19.
曹圣洁 《天风》2005,(1):24-27
历史的回顾 近代史中,基督教于19世纪从西方传到中国。西方的基督教自从宗教改革以后,虽然总称为基督教(新教),却已经形成不同的宗派,对圣经的理解、对教会的神学解释都有差异,反映在教会的组织形式上亦有不同。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建立的教会,与他们所代表的不同宗派相联系,而且按照各自的宗派体系来建立。因此中国教会过去也是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攻击。教外的人很不理解,有时会问:"你们是否相信不同的上帝?"  相似文献   

20.
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暨基督教研究中心协办的“基督宗教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8月13日至15日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区的近5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论文。与会代表主要就基督宗教来华之本土化、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代教会教育和基督宗教来华对中国社会之影响及当代中国基督教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发言热烈,争论激烈,畅所欲言,会议始终充满着自由活泼的气氛。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是:(1)这是全国首次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学者的聚会,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