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东土华夏,在传天主福音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化带回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融。耶稣会士利玛窦是在中国传天主福音的奠基者,也是最早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人的.他交给中国的士大夫,“为一切人成为一切人”,“入乡随俗”与当时当地社会相适应的传教方式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引人注目,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于清前期西方来华传教士与程朱理学的关系尚有探讨余地。当时,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传,均是通过西方来华传教士进行的。也就是说,对多数中国人与西方人而言,他们所认识的对方文化,实质是间接的即经过传教士诠释后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传教士决定了东西双方的相互看法。这样,作为文化中介,传教士对双方文化的诠释便变得尤为关键。以清前期来华传教士对程朱理学的诠释为例。传教士对于中国人,程朱理学对于西方人,均构成跨文化的对象,而传教士肩负的传播天主福音的使命更增强了跨文化…  相似文献   

3.
明朝末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东方。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耶稣会传教士踏上中国内陆的第一站就是肇庆,肇庆也就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起源地。他们以“外来者”的视角介绍肇庆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阐述中国人喜欢送礼和收礼的习惯、天圆地方的天下观以及中国人对待外国人的敌视态度,以及作为中国的特使出访罗马天主教廷向西方介绍南明永历朝廷情况等等。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对明末肇庆的记录既是海外文献记录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1 中国礼仪之争  传教士初来中国,因语言生疏,对“ceus”一词的中文译名,未能确定,采用译音“陡斯”。利玛窦来华后,才开始用天主二字。他研究中国古书,看到中国早已用天与上帝指天地主宰。而改用天和上帝,不用天主二字;但后来又读到朱熹对天的解释,谓天是苍苍之天,而上帝亦非指天地主宰,利玛窦又采取天主,天,上帝三个名词并用。因此引起传教士对此译名的争论。 崇祯元年(1628)正月为了统一此译名,耶稣会士在嘉定召开会议。到会的有阳玛诺、龙华民、金尼阁、高一志、毕方济、郭居静、李玛诺、鲁德昭、费奇规、艾儒略、黎…  相似文献   

5.
利安当是最早反对中国祭祖拜孔礼仪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他也反对用“太极”和“理”来表述天主教的“天主”,但是,在他晚期所著《天儒印》一书里,他以天主教义理为基础对《四书》进行了大量索隐式的解读。本文从“天主”的表述、“天主”的属性、基督徒的德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这种牵合式“印证”解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利玛窦等传教士为了传教而采取的尊重中国文化的做法,引起了方济各会、多明我会传教士的反对,由此爆发了著名的“礼仪之争”。这场争论进行了半个世纪,最后导致了中国清政府的“百年禁教”。其起因主要是: (一)利玛窦传教思想引起的争论“礼仪之争”的导因是从对“尊孔祭祖”和对中国文化中的“天主”与“上帝”等问题的争论开始的。但是,在当时的传教士中,并不是都如利玛窦那样对中国文化习俗给予应有的尊重,且一些人不愿下功夫学习中国文化,又带着欧洲文化至上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习俗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对利玛窦…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采取了"入境而问俗"的"适应主义传教路线",其所带来的西洋画风被宫廷所青睐,并逐渐对中国传统木版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趣产生了影响。西画东渐后,中国传统木版画通过吸收、变通,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样态,为天主教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回溯明清美术史,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洋画风"可谓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尽管传统文人阶层鄙夷这一画风,评价其为"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但不可否认,其对民间艺术手法和审美意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严锡禹 《天风》2017,(8):25-25
1616年,南京礼部侍郎沈漼连上三道奏疏,攻击天主教,罗织了传教士三项罪责:第一,变乱历法,这项指控,其实就是针对传教士进入钦天监修历一事说的,他指出,传教士依照的是远夷的历法,变乱了中国自尧舜以来就坚持的正朔;第二,传教士及中国教徒,不敬祖宗,只敬天主,破坏中国伦常,是不忠不孝的表现;第三,传教士用小恩小惠,广收"贪愚之徒"。  相似文献   

9.
历代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透过对中国古藉和对人们的生活姿态的研究认为,天主的启示:(1)既在西方,也属东方;(2)不但有其特殊性,而且还具有普遍性。换言之,从基督徒的神学经验来看,一方面,透过降生成人的圣言,我们发现了中华文明中的神圣元素;另一方面,这样一种发现过程的神学经验及其内涵可以互为因果地补益以西  相似文献   

10.
《京报》是由中国古代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发展而来,曾被称为“邸报”、“邸钞”、“朝报”等,到清初始固定报名。《京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高级形式。本文以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对清朝《京报》的翻译为个案,来思考来华传教士在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文化情报时所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报刊是个舶来品,从报刊内容、形态到社会功能,都是传教士最先引入中国的。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成功地创办了大量的报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报刊模式。尤其是一些开风气之先从而为后世提供许多范式和样本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诸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以及传教士倾注心血经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报刊,诸如  相似文献   

12.
一般而言,明代是中国早期油画的肇始期,起始动机是传教士出于传教需要而作的圣像故事绘画.能够真正影响到中国早期油画发展的,还是在油画自身发展纯熟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之所以是中国早期油画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无疑与他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给明神宗的贡品有关.清姜绍书《无声史诗》中记:"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踊踊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1]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利玛窦"条也有对于这幅圣像画的详细记述[2].他将油画带到了中国统治者面前,由于文化精英和统治者的话语权的主流意义,使得这幅油画具有了标志性.  相似文献   

13.
晚明天主教在华传播有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一部木刻版画作品。内容取材于四福书的耶稣生平事迹,形式为晚明流行的版画连环画。在这部作品中,艾儒略不仅继承了利玛窦“学术传教”的传统,而且开始寻求与福建本地士人文化的契合,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图像、语言和传播媒介,向来自各个阶层的教徒和教外人士直接传教。这种“当时当地”求同,体现了耶稣会对“本地化”原则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同时也体现了天主教传播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上海像镶嵌于东海边缘的一颗明珠,又像吾主耶稣显“五饼二鱼”圣迹后遗留下来的鱼首,天主的宠光也格外普照这块被西方人士称之为“东方的乐园”的土地。 人类随着时代的演进,正不停地发掘真理的泉源,发展迅猛的上海也是同样。1993年12月12日是上海人大喜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曲艺 《世界宗教研究》2015,(2):140-147,193
意大利语convenevolezza意指绘画中用当代服饰和场景再现历史题材故事。从14世纪开始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就出现在意大利艺术中。耶稣会传教士也深谙这一概念,17世纪他们在中国传教后不久,就用图像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思想,convenevolezza的艺术手法亦即出现在晚明圣经故事插图中。以1593年在罗马出版的《福音故事图像》为蓝本,1637年,耶稣会会士艾儒略在福建晋江出版了《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它是中国第一本关于耶稣生平的插图书籍。书中描绘耶稣生平故事的插图上就出现了许多当时的服饰、家具、装饰等素材,并体现了儒家思想和生活方式。基于《天主降生出像经解》中的木刻版画,并将之与《福音故事图像》中的铜版画相比较,本文旨在探讨convenevolezza在中国版画中的应用,并从艺术实践方面论证明末耶稣会采用适应儒家思想的传教策略。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晚期,部分来华传教士发表了数份针对儒学的传教宣言,由此引起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传教士儒学观的讨论,针对其中传教士有"耶儒融合"倾向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1885年上海亚洲文会在华的孝道调查活动的报告,不予认同;传教士的儒学观呈现出宗教中的"东方主义"现象,也反映着近代西方中国观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贾琼 《中国天主教》2008,(5):25-26,27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是非常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但其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断绝,这都要归功于西方传教士。传教士来到中国最初是为了传播上帝的福音,然而这种初衷却对当时的中欧文化交流.尤其是科技交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教士向当时的中国人展示了西方现代科学成果而同时又把中国古老的科学文明带进了西方世界。尽管中国在古代曾有过相当辉煌的科学成就,但到了近代其传统科学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停滞不前了,而传教士的出现及他们向中国传播的西方现代文明则给这个古老国家的科学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  相似文献   

18.
韩思艺 《天风》2023,(9):35-37
<正>2021年10月30日,新华社发布的《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习近平总书记称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2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利玛窦不仅将西方的宗教、文化、科学带到了中国,也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到了西方。在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利玛窦留给我们最大的基石,同时也是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他在《天主实义》中提出的“吾国天主,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义和团运动和残暴的八国联军入侵。至今一百年了,还值得我们从各方面追寻史实,以求明辨是非。那一年事儿多了,本文只追述一些基督教传教士的所作所为,以示一斑。不过,事情还得有个头,那就是西方传教士如何进入中国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清政府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订立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从而,外国差会乘机派遣一批又一批传教士进入中国。特别是1858年订立《天津条约》时,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WWilliam)把“传教宽容条款”塞进了条约,传教士们更以征服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2000,(5):7-7
新华社北京 10月 1日电 中国外交部今天发表声明 ,对梵蒂冈于 10月 1日举行“封圣”仪式 ,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 ,表达了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声明全文如下 :梵蒂冈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 ,于 10月 1日举行“封圣”仪式 ,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中国政府和人民及中国天主教会对此表示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众所周知 ,在近代史上 ,天主教的一些外国传教士曾经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直接参与者和帮凶。这次被梵蒂冈册封的一些人更是在中国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