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礼仪更新后天主教礼仪的几个突出特点按照1963年12月4日发布的一部重要文献──《礼仪宪章》的精神,天主教会对礼仪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新礼仪同过去的拉丁礼仪相比,有五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改用地方语言举行礼仪是新礼仪最大的特点。梵二大公会议以后,教会...  相似文献   

2.
正要想对中国教会礼仪更新和发展以及礼仪牧灵有清楚的了解,我们应该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国教会在礼仪更新前的大概历史,也就是礼仪更新的背景,然后再看礼仪更新及礼仪牧灵的具体情况。一、礼仪更新的背景同普世教会相比,中国教会在礼仪更新方面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首先,从利玛窦把福音传到中国,使信仰在中国扎根以后,中国教会就和普世教会一样,一直实行的是脱利腾大公会议确定的礼仪传统模式,也就是用拉丁语举行的礼仪模式。尽管在历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个情况,就是当时教宗考  相似文献   

3.
礼仪更新后天主教礼仪的几个突出特点按照1963年12月4日发布的一部重要文献──《礼仪宪章》的精神,天主教会对礼仪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新礼仪同过去的拉丁礼仪相比,有五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改用地方语言举行礼仪是新礼仪最大的特点。梵二大公会议以后,教会...  相似文献   

4.
《论语·乡党》行为礼仪表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可分为制度礼仪与行为礼仪,后者专指人们日常生活层面的礼仪,可以看作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华夏民族有注重行为礼仪的传统,对于行为礼仪的特质,时尚性、传承性都有颇为成熟的认识,《论语·乡党》即为明证。《乡党篇》是有关中国行为礼仪的最早文献记录。从较新的视角,对《论语·乡党》有关言谈、举止行为礼仪作具体阐析,可以加深对于行为礼仪的再认识,亦可加深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反思。行为礼仪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这一点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周易》虽然被认为是卜筮之书,但是书中却记录有大量的古代礼仪场景与活动,而这些礼仪场景与活动,彰显了先人的祭祀礼仪与天子之孝、朝聘礼仪与敬让之孝、丧葬礼仪与事亲之孝等各个层面的孝道观念,从而丰富了《周易》所具有的礼仪属性与孝道思维。  相似文献   

6.
〔泰〕  释心平  释白朴 《法音》2014,(6):29-30,33,39
正一、前言何为礼仪?1978年牛津大学的Brown和Levinson教授提出了礼仪的原则,他们认为礼仪是人类共存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了解人们如何表达礼仪是了解人类生存的根本[1]。顾曰国1990年提出了中国人的礼仪原则,包括自谦准则、称谓准则、慷慨准则和得体准则[2]。泰国文化局对礼仪定义是:有一定限制的道德规范,或是有纪律、有次序、适合社会正常生活的道德行为。[3]其实,礼仪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和教养水平,还能反映出一个地域、一个团体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  相似文献   

7.
姚顺神父毕业于美国圣若翰大学,他在美学习期间,专攻教会礼仪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还在菲律宾的保禄六世礼仪学校参加过短期的培训学习。回国后,在礼仪委员会任执行秘书,并在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教授礼仪课。最近,笔者就礼仪方面的一些问题请教了姚神父,于是有了这篇访谈。愿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8.
无论我们在世界的那个角落,只要你走进教堂或在其它类似场所参与天主教的弥撒礼仪,那么你肯定会听到不同语言、旋律优美、风格各异、得体适用的礼仪歌曲即天主教圣乐。教会的礼仪音乐是伴随着基督的教会的礼仪发展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甚至,天主教的礼仪音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基督圣诞之前的犹太宗教的音乐。  相似文献   

9.
肖安平 《天风》2018,(7):10-11
在崇拜礼仪中体现中国基督徒的特点、角色和身份,认同本国、本民族和人民,把崇拜礼仪与中国文化真正融合。崇拜礼仪在教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期教会,敬拜生活是以"祷告、唱诗、聚会、交流分享、掰饼"为主,之后崇拜礼仪逐渐完善起来。尽管崇拜内容不变,但崇拜礼仪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中都有风格、方式、特点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基督教礼仪年中加入中国传统节日,是基督教崇拜礼仪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代富有影响力的亚洲礼仪神学家安浩鹏(Anscar J.Chupungco)在论到崇拜礼仪本土化时,特别提及使用创造性同化的方法帮助人们在礼仪年中加入本地文化中传统的节期、人们工作的周期和国家的庆典~1。创造性同化(Creative Assimilation)是在基督教的崇拜中加入来自文化的元素,诸如行为、姿势或象征,借以丰富崇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春节有祭祀祖先和拜年的各种礼仪,西方的圣诞节也有他们约定俗成的礼仪和程序。所以,假如你在西方过圣诞节,你就有必要对他们节日礼仪及程序有所了解,并尊重他们的礼仪,切不可失礼。  相似文献   

12.
宗教的礼仪节庆是神学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天主教传入中国后,曾经因为中西礼仪的差异而导致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康熙年间发生的礼仪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随着历史的发展,基督宗教文化中的礼仪逐渐得到中国基督徒的理解和认可,中国教会也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本国国情对宗教礼仪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教会特色的礼仪形式。本文以中国天主教的老教区湖北磨盘山(位于鄂西北谷城县)为个案,来分析当代中国天主教礼仪的内容和新特点。一、 教徒对基本礼仪的认识和理解1、祈祷祈祷是基督宗教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引发"礼仪之争"的原因和"礼仪之争"的重要焦点,从神学、伦理学方面剖析了礼仪之争的实质。礼仪之争的历史提醒教牧人员,在不失基督教纯正信仰、教义的前提下,应走本土化的宣教路线。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知道,梵二大公会议中有一个重大的成果,那就是于1993年12月4日发布的一部有关教会礼仪的重要文献——《礼仪宪章》,按照此《宪章》的精神,教会对礼仪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革新,使其更能表达礼仪的本质意义,更符合现代教会牧灵的需要。 那么,整顿和革新后的新礼仪同过去的拉丁礼仪相比有那些不同呢?我认为新  相似文献   

15.
本色化崇拜礼仪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文分别从崇拜礼仪本色化的目的和实践两方面对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在学者的讨论中,崇拜礼仪本色化的主要目的是得到中国人的认可,并促进信徒的灵性增长。在实践过程中,有人主张将礼仪佛化、儒化,也有人投入到礼仪、诗歌、祷文的创作中。最后,笔者对建立当代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有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兴起和流行的重要社会理论,它与礼仪建设之间有一种伦理契合,使其对于礼仪建设有重要的互助意义.本文分析了西方“社会质量理论”与礼仪建设的契合性、西方“社会质量理论”视野的礼仪建设的伦理意义,同时探讨了基于社会质量提升目标的当前我国礼仪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教会缺乏对主日崇拜和崇拜礼仪的正确认识与运用的现状出发,探讨主日崇拜礼仪的神学意义与牧养价值,希望我们中国教会重视和推进主日公共崇拜礼仪。  相似文献   

18.
裴连山 《天风》2018,(7):12-13
今天教会的礼仪既要有神学上的考虑,也当有中国元素,更要体现时代精神。崇拜和聚会是基督徒教会生活的中心,而教会的崇拜离不开礼仪。除了圣礼,基督教还包括更广义的礼仪。礼仪传统是为了表达基督教的信息,其传统肯定受到犹太传统、希腊罗马传统的影响,后来又被欧洲中世纪文化所塑造。  相似文献   

19.
罗以 《天风》2009,(12):10-12
有人也许认为,崇拜既然需用“心灵诚实”,何必要谈“礼仪”。但事实上,“诚于衷,形于外”的崇拜礼仪为神所喜悦。早在旧约时代,神就晓谕摩西和以色列列祖,将必要的礼仪置于崇拜之中,让参与敬拜的人有全身心的投入。新约时代,特别是在宗教改革之后,崇拜礼仪大大简化,但这不等于说,从此就可以不用任何礼仪。在崇拜中,有效的礼仪依然包含深刻的属灵内涵,是崇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本期我们约请几位比较重视崇拜礼仪的同工,分别从崇拜的内涵、功用,崇拜的历史、诗歌运用等方面作分享。盼望这样的探讨能引起教会同工们的重视,从而帮助我们领略索拜的真义,更好地带领信徒敬拜这位渴望在崇拜中与我们相遇的上帝。  相似文献   

20.
罗以 《天风》2009,(12):10-12
有人也许认为,崇拜既然需用“心灵诚实”,何必要谈“礼仪”。但事实上,“诚于衷,形于外”的崇拜礼仪为神所喜悦。早在旧约时代,神就晓谕摩西和以色列列祖,将必要的礼仪置于崇拜之中,让参与敬拜的人有全身心的投入。新约时代,特别是在宗教改革之后,崇拜礼仪大大简化,但这不等于说,从此就可以不用任何礼仪。在崇拜中,有效的礼仪依然包含深刻的属灵内涵,是崇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本期我们约请几位比较重视崇拜礼仪的同工,分别从崇拜的内涵、功用,崇拜的历史、诗歌运用等方面作分享。盼望这样的探讨能引起教会同工们的重视,从而帮助我们领略索拜的真义,更好地带领信徒敬拜这位渴望在崇拜中与我们相遇的上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