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1,(4)
上海佛协倡导“文明敬香”,以开佛教界移风易俗的风气之先,实为当务之急。佛教在印度,主张“香花供养”佛菩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香花供养之风亦随之传入,并相沿至今。至于焚化纸箔,乃由我国“焚楮帛”的传统风俗演化而来,并非佛教所有。《优婆塞戒经》说:“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律福资其亡者。”同经卷五又说:“若欲祀者,应用香花乳酪酥药。为追亡(荐)福,则有三时:春时二月,夏时五月,秋时九月。”这说明追亡荐福,应有时有节。愿广大教友,谨遵我佛慈训,使佛教寺院和佛教仪式,以清净庄严的面目,接引当代的有缘人。  相似文献   

2.
天台智者非常重视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对三藏教的判释中阐述了佛教相对于外道的优越性。就产生而言,外道起于对因果的错误见解,而佛教则是由于佛正观因缘悟道而产生;就内容而言,三藏教戒定慧三学诠因缘生灭四谛之理,能引导人们出离生死流转之苦海,而外道戒定慧虽有邪正之分,但都不能出世离苦;就修行而言,三藏教有四门入理,佛依悉檀因缘善巧设教,而外道之四门皆无悉檀因缘;就次位而言,三藏教念对初心成就,既已远胜六师外道。智者认为,佛教与外道优劣虽属天悬地隔,但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唇一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  相似文献   

4.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5.
陈坚 《周易研究》2003,(5):55-65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不断地中国化,至宋明以后,中国化的佛教便完全成熟。作为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佛教僧人将中国本土经典“佛经化”,以佛教的道理来诠释中国本土经典,形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运动,作为这一新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晚明时期的高僧真可将《易经》“佛经化”,用佛理来诠释《易经》。通过这种诠释,真可不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易经》中所蕴含的佛理,更是深入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卦例中去探索佛理,向人们昭示了《易经》的卦爻逻辑在表达佛理方面所具的特有功能,并使人们得以借助易理来通晓佛理。  相似文献   

6.
吕澂  肖永明 《世界哲学》2009,(6):146-154
印度乃一语文极端复杂之国家,佛于彼土行化,信众日增,地域渐广,因语文之复杂,则传习理解,难期一致。故后来分部之众,与语文繁杂,应相关联。小乘分部原因,现存异说甚多。佛灭后大事,无过于结集,百余年之大事,则第二次结集也。第一结集,意在经纬佛教,令法久住。二次则因争论后集会,故分裂事必出于二次结集,南传固有明文,北传亦谓因争五事而集。南北说似相去甚远,实皆说佛灭后第二结集,僧众因争律而分裂也。再析其异,二次结集,南传设十非法,北传议五事,此不同者一。南传云会众七百,主其事者东西两方八上座,北传云三比丘、四众,此不同者二。于此异点,能得其解,部裂之真,即可灼见。今试由语文求其说,则知南北所传,实指一事,皆由对律解释不同而启分裂之端也。  相似文献   

7.
一、题旨近世国外治禅宗者,多谓禅学与道家思想有相通处,是耶?非耶?汉土佛学界或讳言之。虽然,道教与佛教截然有别,自无待论。至老庄与佛家之思想是否合符,则为研究学术思想之所有事。求同析异,寻源竟委,固无与两教之分流也。且近世学人亦区道家与道教为二,前者遗风,流为江左玄谈,自魏迄晋,终始与佛家合拍,此亦历史事实也。佛教传入中国,世人均以为始自汉末,已为定说。此仅据史传明文记载者而言,非的论也。佛教初传本与黄老并称,驯至六朝,佛徒犹称“道人”。寻《后汉书·本纪论》云:  相似文献   

8.
公元1998年9月25日,佛历2542年八月初五日,星期五,三五汇聚,事当圆融,中国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开光大法会按计划,如期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清是室朝山拜佛时所建皇帝驻肿之所皇城故址召开。五台山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乃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应化道场。以“大智”为德号的文殊菩萨所弘扬之法门谓“般若法门”,凡以开发大脑之聪明智慧而断灭因由成就佛陀正果者,必然修学文殊之法。有鉴于此,故《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菩提萨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请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9)
业力思想之渊源业力思想之渊源,究竟始自何时,尚无定论,但业力思想非始自佛教,则是明确之事实。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前,印度之土著达尔哇丁族之原始宗教,原可能已有业力、瑜伽及解脱等思想。近贤金姆及巴香皆主此说。今天印度宗教之各派中,与原始土著之宗教最接近者,历史最悠久者,当推耆那教。早期佛典中,佛教与耆那教徒之交往和  相似文献   

10.
被称之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王维,一方面在佛理中领悟社会与人生,并以之作为精神武器,去调和自己失衡的心理,从而获取那种他自称之为“无可无不可”、“苟身心相离,而理事俱如”的精神境界,以及那种让后世文人心仪、向往不止的集富贵山林于一身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他又从中获得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自然,描写自然,将佛理、人生、自然混融为一,并以精妙的审美形式将这些主观情趣表现出来,创造出集诗情、画意、佛理为一体的诗歌。王维诗歌中尤其善写“空”、“静”、“独”之景,寓托王维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佛法弘化三层圈佛日王雷泉先生以信仰、社会、文化三层圈论佛教,着眼于佛教自身的建设,强调信仰建设为使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得以运转的轴心,可谓高论。本文所说三层圈,系就佛法摄化之范围而言,主要着眼于对佛法、佛教性质的认识,与王雷泉先生所言三层略有不同。本文...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金申 《佛教文化》1995,(3):38-40
佛教故乡在印度。 古往今来,为了回到自己精神的“故乡”,有多少高僧大德为寻求佛法,不惜捐躯殒命,渡流沙、攀雪山、吃尽非人力所能承受之苦而最终到达目的。中国佛史上的朱士行、法显、慧超、玄奘只不过是这西行求法志士中的佼佼者而已,那些中途受阻未能成行或中途舍身者又知有多少呢?还有众多的到达西方的求法者因种种原因而于佛史上不彰,就更不知几何了。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2,(12)
普贤,梵语Samantabhadra(音译邲输跋陀或三曼跋陀)的意译,亦译遍吉,为印度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的诸多菩萨之一,亦是中国佛教界和信佛者崇拜的四大菩萨(普贤、观音、文殊、地藏)之一,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显圣应化的道场而闻名于世。普贤之成为中国佛教中被崇拜的主要对象,即在于他具有“十大行愿”的无量功德。“十大行愿”出自《华严经》,内容是: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  相似文献   

15.
晚清杨文会居士撰写《南华经发隐》,谓其书"深者直达佛界",乃"从萨婆若海逆流而出"。在他看来,"鲲鹏变化"的"逍遥游"就是凡夫成佛譬喻,"丧我"乃为"齐物论"的关键所在,"心斋"乃孔门授受的破执之法、"超世之学",兀者王骀"深知真常不变之义"而又能"即体起用","女偊论道"如同佛教的顿渐修证和闻思修增上,"谋报浑沌"就是"还灭生死"而"转识成智"。杨文会还对《庄子》外杂篇中的其他六则寓言进行了佛学解读。杨文会的"发隐",使《庄子》在佛教话语系统中得到理解,也使他的佛学观念借着解说《庄子》的形式得到阐发。  相似文献   

16.
佛造像研究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渐与儒道比肩。于是开石窟,建寺院,造佛之风大兴,历代不辍,而尤以北朝为盛。大者依悬崖绝壁之势而凿建,规模庞大,花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完成。如:云冈之昙曜五佛,龙门卢舍那大佛,及乐山大佛等。小者寸许,置之掌中而有余地。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六书(续四)达浦生著第三节知识之等第事物有明暗,意理有精粗,理论有难易,故知识亦有等第。凡明者、粗者、易者,以不求努力,不用思想与考虑,即可知之。如"整大于零",乃易知之事也,此种"知"为必然之知也。凡暗者、精者、难者,非用深刻思想,缜密考虑,...  相似文献   

18.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9.
──试论佛教在当代"文明冲突"中的特殊价值佛牙何所言佛指何所指谢慈悲1994年,中国佛教界至少有两大事件在国内外新闻媒介中突现出耀目的光彩;一是上半年应缅甸政府之请,恭送北京佛牙舍利赴缅巡礼。二是11月底又应泰国政府之请,恭送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赴泰巡...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佛教传入中国,为了让中国人更容易理解此一异质文化思想,因此在经典翻译过程中特别注重譬喻的运用。深奥的佛理通过形象事物的表达,将抽象的道理鲜活的具象化,使中国人更容易领悟、把捉与理解,有助于传衍过程中,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植基与开展。而富有形象色彩的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