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哲学的认识主体修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认识主体的修养是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但长期以来,受西方哲学认识论理论框架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影响,这一特点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有鉴于此,发掘、阐释中国哲学的认识主体修养论,对于建构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有裨益的。一、重视认识主体的修养是中国哲学认识论的特点哲学是研究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学问,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西方哲学认识论所研究的认识对象侧重于自然界,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心与物、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认识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把握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对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识不发达"一类的论断,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知论具体特点的探究。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与传统哲学的倾向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哲学重"道",相应地,传统知论也以求知"道"为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使得中国传统知论在主体认识能力承诺、认识路径选择以及真知确证原则的认定方面,呈现出与西方认识论不同的特点:一、对人的认识能力有更为乐观的承诺;二、开辟了由"德"而"道"的认识路径;三、形成了"广一贯"的确证原则。  相似文献   

3.
换位思考: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位思考,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论意义和功能。探究和揭示换位思考的认识论意义和功能,对于哲学认识论研究和当前的改革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换位思考及其类型换位思考,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为达到对客体及其与主体的关系的客观、全面的真理性认识所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认识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即除了要受到既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认识工具和手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之外,认识主体还要受到自身的身体素质(生理的和心理的)、价值取向、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知”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范畴──“知”的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作 了论述,并指出“知”范畴的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发展,具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主体与 客体既对立又结合,认识论与道德论相结合,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知行统一、认识与实践(实 行、践履)相结合等特点。这既体现了中国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特征,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反映人类认 识发展规律的共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5.
近世以来 ,人们一再批评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认识论或缺少认识论。这种批评有一定的正确性 ,同时又有很大的片面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认识论的确没有像本体论与人生哲学那样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缺少概念的规定与理论的系统。但是 ,论者没有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必要的分疏 ,往往以为认识只是对自然物理的认识 ;同时也没有区分认识论的不同类型 ,客观上把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作为哲学认识论的唯一类型。事实上 ,中国传统哲学很早就开始对认识本身进行理论的思考 :它不仅研究了人对自然物理的认识 ,而且特别关注人对自身的认识 ,同时还自觉地区分了形…  相似文献   

6.
荀学通过“道德之合”、“天人之合”与“知行之合”对其二元认识论致思模式进行深层论证,提出与传统儒家思孟学派显著不同的个体道德认识理论.其理论特色在于不局限于从人性论的角度来探讨个体道德认识,而是将逻辑论、人性论和宇宙论有机地融入认识论中,使其具备更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从元认识论的视角看,认识论既是反思认识的理论框架,又是启发认识行为的研究纲领。传统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以及某些受传统哲学影响的现代哲学)在本质上是思辨的,它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以社会为基点来解释认识问题,其实质是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本体性及其认识的社会性。“反思辨”是现代认识论的逻辑起点。由于“反思辨”的角度和方式不同,现代认识论又大体可分为四条思路,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实用主义的。这几种思路有一个重要的立足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关心社会、研究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因而本身就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 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因重天人合一,而又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与缺乏民主两者。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的明确建立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不太热衷于抽象本体论的探讨,而相对注重人生哲学的研究。其实,中国思想史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学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学的特殊类型就是“伦理型”,即从伦理生活中提炼某种意识,使其上升到本体的地位,又反过来为伦理思想提供理论根据。哲学上的宇宙观和本体论,用来解释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论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来证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禅宗完全继承了这一  相似文献   

10.
所谓社会认识论,并不直接等同于关于一般社会性认识的广义的一般哲学认识论,不是广义地以一般社会性认识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社会性的,广义地研究一般社会性认识乃是一般哲学认识论的任务。在确定的意义上,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它以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社会认识论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一般哲学认识论,却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活动方法、活动规律和这种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特殊道路。因此,社会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心性”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心性”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过程之中。同许多范畴、学说一样,“心性”学说在先秦时期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形态。从本质上看,先秦时期的“心性”理论,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为一体,注重主体思维与道德理性的结合。本文拟从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心”之修养方法等方面粗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论”在中国哲学中,“心”是人所特有的思维器官。“心性”源于“人性”。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  相似文献   

12.
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是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并在价值评判上与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了分歧。他通过对康德哲学真理观的批判,反对认识主体与道德主体的分裂;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的伦理观,反对国家伦理对个体价值的压制。他肯定了儒家伦理中的整体性与超越性,在后启蒙的视野中对儒家伦理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追问方式。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与哲学交叉,产生了教育哲学。在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可以说与哲学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这就是教学认识论。它试图以哲学认识论的原理阐释教学这一人类特殊认识活动过程,并通过对这个特殊认识活动过程的研究丰富认识论学说。教学认识论之所以成为教育学与哲学的重大结合点,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活动过程比之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学生掌握人类间接经验的认识活动过程。其次,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认识主体复杂的活动过程。正由于这两大特殊性,使得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哲学尤其与认识论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领域里,意志自由的真正含义首先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必然性的认识。“善”以“真”为前提,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只有认识和把握了道德规范的必然性才是可能的。从认识论角度,可以把道德主体意识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钟谟智 《学海》2003,3(3):40-45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是在一条奇特的运思路向上游动 ,而《逻辑哲学论》中的划界思想则是理解其早期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拟从维特根斯坦由经验主体向形而上学主体的提升与超越入手 ,试图展示其早期哲学运思的游动路向  相似文献   

16.
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智能模拟机的出现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许多新问题,需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1980年以来,在《哲学研究》、《东岳论丛》、《复旦学报》、《学术论坛》等刊物上,陆续载文,就认识论研究的对象、认识的主体、是否存在“人工认识主体”等问题,开展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歧看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8.
康德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可以说是其所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因为它开启了对"理性"这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的直接批判。同时,康德哲学是在对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危机和认识论危机的思考与回答中形成的,这意味着"哥白尼式革命"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具有重构形而上学世界观和内在价值取向的意义。然而,这一革命的局限性也正在于先验地将"理性"作为考察问题的根据,意图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对时代的哲学课题作出解答,最终由于对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隔而未真正脱离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由此从根本上忽略了实践活动在认识问题以及传统形而上学中所关涉的自由等问题上的根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说的是传统认识论问题域在现代的超越和转向。这种超越与转向并不是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消解,也不表明认识论的终结,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域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思维框架中的拓展和深化。一、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哲学史就是问题史,而问题总是在某种思维框架中提出并予以解决的。传统认识论的“传统”主要的意蕴不在于时间上与现代的分界,而在于它的问题域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中,也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来解决的。“近代认识论的共同倾向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即认识着的心灵和它所面对着的…  相似文献   

20.
《易经》认识论研究孙希国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把认识本身作为思考内容和研究对象,因此,可以说它是关于认识的认识。同哲学中的其他问题一样,人类对自己认识的哲学审视和反思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在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