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1979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朱先生为此书写了一篇《序论》,在《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1  相似文献   

2.
近一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争论。这场争论是由朱光潜先生的“质疑”引起的。1978年8月,朱光潜在《文学评论》第4期上发表了《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一文,随后又于1979年2月在《华中师院学报》第1期上发表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先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见《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一文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上层建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的研究,是有益处的。 朱光潜先生提出:“我坚决反对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划等号,或以意识形态代  相似文献   

4.
《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文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元迈同志发表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9期上的文章《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朱光潜先生就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是也有不少问题不敢赞同。因此,笔者在细读了吴元迈同志的文章后写下了这篇质疑。不妥之处请吴元迈同志和其它同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读了《国内哲学动态》(1979)第七期刊登的朱光潜同志和屈万山同志关于上层建筑理论问题的讨论文章,很受启发。但对朱光潜同志讲的有两点质疑,现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粗浅的看法,和同志们一起讨论。 (一)朱光潜同志关于上层建筑的概念是含糊的,不确定的。一方面承认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一方面又要将上层建筑同意识形态作为两个概念加以区别;一会儿它包括政权、政权机构及其措施以及意识形态,一会儿又认为上层建筑就是指政权、政权机构及其措施。我认为,必须首先将上层建筑这一概念弄明确。  相似文献   

6.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七期摘转了朱光潜先生《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一文之后,陆续收到一些对这个问题持不同意见的来稿。究竟什么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政治、法律及其他设施与意识形态是什么关系?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等等。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很有必要通过学术上的自由讨论逐步加以解决。下面摘要发表庄国雄和张生桢同志的来稿,以期开展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这三大类。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n 1893—1947)是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者,其名作《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巨著。曼海姆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名字,虽偶尔有个别文章述及,但却是误解多于了解。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首先是由四种意识形态概念表达出来的,即“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和“普遍的意识形态概念”。 所谓“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个人表达的观念或陈述,而且人们对这种观念或陈述表示怀疑。所谓“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其中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在明确回答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上层建筑的两个部分——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思想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有新阐述。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及《致约·布洛赫》中指出:政治法律制度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制度的反映。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也就是说,思想的上层建筑决定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上层建筑适应于思想的上层建筑。恩格斯和斯大林的论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9.
陈振明同志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陈文”)抓住了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意识形态理论本身极其重要而又在我国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所以“陈文”以及它所涉及的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陈文”中也存在着对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的严重误解,对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关系问题产生的“社  相似文献   

10.
姚大志同志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6期上发表《意识形态与科学》一文(以下简称“姚文”),评论拙作《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姚文”澄清了拙作中的几个不妥之处,也提出了某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令人遗憾的是,“姚文”不仅未对拙作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1919年2月,即“五四”运动发生前夜,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这本书模仿西方哲学史的写法,把中国古代思想中西方人称之为哲学的那部分单独加以述评,使中国哲学史从一般学术史中分离出来。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至今只  相似文献   

12.
复旦大学中文系蒋孔阳为本系学生讲授西方美学史课程,并即将出版专著《德国古典美学》以及有关西方近代美学流派评述方面的译著,并计划今后以更多的时间进行中国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施东昌出版了《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和《“美”的探索》两书,最近又写成了《汉代美学思想述评》 (初稿)。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已在筹备出版一部中国美学论文集。外文系伍蠡甫一直潜心于研究西方文论,主编出版了《西方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术界知道有“络日伽”(Logic)是自1631年李之藻译出《名理探》始;1896年英国人艾约瑟译出《辨学启蒙》,人们才较系统地知道了西方逻辑学;1897年孙诒让受西方逻辑学及印度因明的启发,首先关注“中国逻辑”的探究,认为《墨经》“必有微言大例,如欧士亚里大德勒(亚里士多德———引注)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方授楚,第219页),受此启发,梁启超开始在普通逻辑语境下研究墨家的“论理学”(梁启超译“Logic”为“论理学”),1904年,其著作《墨子之论理学》问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墨家逻辑学。1917年胡适完成了《先秦名学…  相似文献   

14.
《玛加伯》下卷本篇与《玛加伯》上卷比较,内容并不完全一致,笔法更是截然不同,显然,所谓“上卷”与“下卷”,彼此既非连贯,作者也非同一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上卷”叙述史事和发展过程,偏重于纪事;那末,本卷是《雅松:五卷史书》的撮要(见加下2.23),在叙事时常伴随着更多的宗教热诚,似侧重以史事来进行演义和宣教。历史上习惯将“上卷”常用全名:《犹大玛加伯》,下卷则多用简称《玛加伯》。实际上,  相似文献   

15.
许洪淦 《美与时代》2014,(4):116-116
一、西方美学史研究状况综述 我国对西方美学史的介绍和研究,是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对西方美学史的介绍和研究,自20世纪初到30年代形成了一股较大的热潮,但此后多有沉寂;至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的问世,标志着对西方美学史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到了80年代以后,以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为代表,我国西方美学史研究则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继出现了10余部有关西方美学思想史著作。综观20世纪我国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还是本世纪的事。50—60年代西方发生了一场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辩论,把意识形态研究推向了高潮。这场辩论持续了十几年,参与者主要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但吸引了各方学者的强烈关注,其影响之大,牵涉的茫围之广,为学术研究所罕见。西方非马克思主义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创始者曼海姆(Karl Mannheim、)预示了“意识形态终结”的理论。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1929)中,他提出随着科学合理性和求实态度的流行,当代社会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因素。辩论的直接起因则应该归于美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文学》今年四月号发表评论员文章,题为《为文艺正名》,对“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提出了不同意见,引起了论争,该刊六、七月号相继发表了争论文章。论争涉及文艺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以及文艺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86年5月上旬,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在莆田召开第五次年会,着重讨论了中西美学史上的文艺美学问题。与会同志普遍感到,文艺美学既可作理论上的探讨,也可作历史上的研究。西方美学史上的美学家,或就文艺某个门类为研究对象上升到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或干脆称美学应为“艺术哲学”(黑格尔)。把西方美学传入中国的王国维,也用美学观点研究《红楼梦》、古典诗词和戏曲;朱光潜在这方面的力作是《诗论》。总结研究中西美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19.
章辉 《学海》2005,(3):169-172
一20世纪已成为历史。在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时候,西方美学研究可谓西学东渐的重要一支。80年代以来,在50-60年代朱光潜、汝信等先生的辉煌大著《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等的基础上,西方美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了极大的开拓,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得到了深入研究,除了美学史教材和论著外,柏拉图、康德、席勒、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研究的著作都在不断出版。原因很简单,古希腊罗马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开端和源头,它奠定了西方美学的逻辑起点,人们自然对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德…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近年来受到质疑。于乔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才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见《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新探》,《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张云勋主张用“社会物质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这对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参见《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兼与邹永图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朱青君在来稿中则提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关系。兹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