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2~4岁儿童对"大""小"空间形容词词义掌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小林 《心理科学》2005,28(4):981-984
本研究以2~4儿童为研究对象。在自然实验条件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四项实验,得出结论:2岁儿童还未了解大小词义;2.5岁儿童能判别当前两同类物体的大小;3岁儿童能对两同类物体的大小相对性比较;4岁儿童能掌握不同类物体间大小的搭配;4岁儿童9成能掌握人与物间相对大小的匹配,但仅一半儿童掌握三个同类物体同时比较时大小相对关系,即4岁儿童还未对“大”“小”词义完全掌握。实验表明儿童掌握“大”“小”空间形容词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绝对禁止到相对灵活,由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外界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一般是通过各种周期性的参照物,如人体生理节律活动,自然界周期性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周期更替,钟表,日历等;或通过物体运动速度、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间接地进行推断的。对儿童来说,认知时间比空间要困难得多,这和儿童的整个认知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皮亚杰曾以物体运动速度、时间、距离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作业研究过儿童的时间认知的特点。其实验安排是让儿童比较两个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终点相同,起点不同;速度不同)。结果发现7、8岁以前的儿童在判断运动物体所花时间时,常常把时间和距离混淆起来,即以物体运动的距离为参照来判断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他们没有考虑到速度、距离、时间三者的度量关系(速度=距离/时间,即V=S/T),直到十、十一岁儿童才能达到度量形式的时间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4.
研究试图考察5~9岁儿童对梦的可控性的理解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测查了5岁、7岁、9岁各36名共108名儿童.访谈内容包括四个故事情景,故事的主人公想梦到或不想梦到某事物.其中两个故事情景带有正性或负性情绪色彩,其余两个故事情景带有中性情绪色彩.要求被试判断主人公是否会梦到该事物,并给出自己的理由.研究结果发现:(1)9岁儿童比5岁、7岁儿童更好地理解梦是不受个体意愿控制的心理过程;(2)5岁儿童倾向于认为负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较中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更容易被控制,而7岁、9岁儿童则不这么认为.这些结果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梦是不可控的心理过程,而且5岁儿童认为负性梦更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5.
朱莉琪  刘光仪 《心理学报》2007,39(1):96-103
通过三个研究分别探查了教育条件不同的两组学前儿童能否以疾病这一生命现象为指标做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他们是否理解疾病的产生和康复不受心理意图控制;以及他们对疾病原因的认识。结果显示,3、4、5岁学前儿童在分类作业中的认知成绩随年龄逐渐提高,他们能够认识疾病不受意图控制。其对疾病原因的解释既不用意图也不用道德准则,而主要是从行为水平,表现出“朴素生物学”的认知,但其认知与成人的认知和科学的生物学概念有明显差距。教育条件影响儿童的疾病认知成绩  相似文献   

6.
5~13岁儿童元记忆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对昆明汉族、永善马楠乡的汉族和奕族儿童元记忆发展的研究。具体内容有:1.儿童对记忆目的和任务的认识;2.对记忆材料的性质影响记忆效果的认识;3.对记忆效果的评价;4.记忆策略的选择;5.文化背景对儿童元记忆发展的影响。实验结果指出:1.5~13岁儿童元记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明显变化时期,即入小学和上中学;2.文化教育对儿童元记忆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在三个改造过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大部分4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错误信念;大部分5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他人错误信念;大部分3~4岁儿童的自我错误信念认识显著好于他人(真人和玩偶)错误信念认识,5岁时这两种认识才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真人与玩偶错误信念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中错误信念问题回答的一致性较高,而对“外表—真实”任务的回答与前两种任务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小学儿童对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推理能力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格  田学红 《心理学报》2002,34(6):52-58
探查小学儿童对含有“在什么之前”“同时”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的推理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被试为7岁、9岁、11岁3个年龄组共54名小学儿童,每个年龄组18人。4种问题模式分别为带有传递关系的单模型问题、带有无关前提的单模型问题、含两个前提的单模型问题、有肯定答案的多模型问题。每种问题模式含3种具体探察任务。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1)儿童对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推理从7岁到9岁有快速发展的趋势;(2)单模型和多模型任务无显著差异,模型数量似乎不是影响儿童推理成绩的关键因素;(3)儿童能够主动采用5种策略解决问题。逆向关系传递策略是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的认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3):335-340
按照“朴素理论”的要素设计研究任务,研究一探查学前儿童能否以衰老这一生命特征为标准做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以及能否对衰老做出生物性而非意图的因果解释;研究二进一步探查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特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的认知。结果显示,4、5、6岁学前儿童在分类作业中的认知成绩随年龄逐渐提高,而在因果解释中,各年龄组儿童都不用心理意图作为衰老的原因;他们对衰老的认知与其对生长的认知密不可分;学前儿童对衰老两个特性的认知不同步;由研究结果可以推论,6岁儿童在衰老维度上具有了较稳定的朴素生物理论。  相似文献   

10.
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文馥 《心理学报》1987,20(1):12-19
本文是通过儿童对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的辨别和预测实验,进一步地揭示我国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规律性。被试者是8岁至13岁小学生,共240名,分为6个年龄组,每组40名。有4个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空间刺激物的知觉经验是促进他们认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对其左侧方位的空间的预测成绩低于右侧和对面;实验还进一步地验证了在儿童的空间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两个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之间有一个变化不明显的量变过程。这个现象和我们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1,14(3):27-33
本文是前一同名报告的继续,补充介绍本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的全部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速度的认知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2)物体运动相对位置对速度认知的影响早于并大于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3)物体运动时间的先后(开始或停止)对速度认知的影响大于物体运动时间长短的影响。4)在儿童速度认知发展中,7、8岁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5)速度观念的发展是在直观与概念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6)10岁左右,儿童形成速度概念的内部条件似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法 ,探讨了 3.5~ 6 .5岁儿童式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1) :3.5~ 4 .5岁和 5 .5~ 6 .5岁是儿童的式样认知发展的两个快速发展期。 (2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特点 ,3.5岁儿童处于式样认知发展的萌芽状态 ;4 .5岁儿童 (4 .5岁 )式样认知开始发展 ;5 .5岁儿童式样认知比 4 .5岁儿童有所发展 ,但仍处于开始发展阶段 ;6 .5岁大部分儿童已基本上或完全有了式样概念。 (3)儿童对各类式样的认知有一个由易到难的顺序 :是从循环式样→重复式样→滋长式样→变异式样。 (4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 ,可用中心概念结构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14.
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5):613-622
以128名4、5、6、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分类任务从亲代、子代两个维度探查儿童依据繁殖对动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及因果解释,并进一步探查对繁殖的“成熟后发生”和“代代衍生”的认知。结果显示,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认识、部分掌握、基本掌握和成熟稳定4个阶段,6岁儿童基本掌握了动物繁殖概念,并能对之进行一致的生物学的因果解释。对动物繁殖认知的个体内差异表现为:①对动物、非生物领域的认知因任务要求而表现不同;②任务形式对发展快速期的5、6岁儿童影响显著;③儿童理解“成熟后发生”优于理解“代代衍生”,理解“向下衍生”优于理解“上溯来源”。  相似文献   

15.
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实验,以暴露运动一段行程后进入遮蔽的光点为刺激物,光点以三种不同运动速度、三种不同运动行距组合呈现,要求儿童判断光点到达目标位置时按键反应。结果表明:5—19岁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存在5一8岁、11—14岁两个加速期;客体运动速度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有显著影响,5、8、11岁组快速较中速下.5.8岁组中速较慢速下操作准确性均有显著降低;客体运动行距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也有显著的影响.5、8、11岁组右目标位置下较中目标位置下操作准确性显著降低;性别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视动整合能力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操作活动过程中视觉感知和手部运动的协调与配合能力,在儿童操作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考察了4-8岁儿童视动整合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视动整合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6-7岁之间发展速度较快;(2)视动整合能力与儿童学业成绩间的相关显著,差异检验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儿童视动整合能力显著高于学习成绩差的儿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临床访谈法探讨了人际因素对5、7、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人际因素如教师评价确实能促进儿童表现出更高的理解内疚情绪的能力,具体结果为:(1)教师评价促进7岁和9岁儿童对违规者的错误行为采取恰当的情绪归因。(2)对于违规者的错误行为,教师评价促进7岁和9岁儿童更多地采取弥补行为。(3)教师评价促进7岁和9岁儿童对内疚三个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促进5岁儿童对内疚第一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钱怡  赵婧  毕鸿燕 《心理学报》2013,45(1):60-69
本研究选择北京地区幼儿园3岁、4岁、5岁儿童各31、48、33名, 采用单部件意识测验和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系统探查了学龄前儿童的正字法意识各个层面的发展状况。单部件意识测验包括部件替换、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三个部分;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分为假字和非字两个部分, 而非字又包括两形非字和形声非字。结果发现单部件意识测验中, 5岁组儿童在部件替换水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 而3岁组与4岁组、4岁组与5岁组儿童之间无显著差异;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水平上, 三个年龄段的儿童的得分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中, 假字得分在三个年龄段之间无显著差异; 非字得分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表明, 单部件意识在学前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其中对部件替换的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早,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晚;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在学前期已经开始发展, 3岁儿童已经具有假字符合正字法规则的认识, 但对非字违反部件位置合法性和功能完整性的认识直到4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5岁还未成熟。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了关于运动的朴素理论中儿童具有的两类知识系统,一是儿童在日常运动中能够描述出来的朴素信念即外显的概念知识,另一是儿童和运动的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知识即内隐的知识,并进一步阐述了内隐知觉知识和外显概念知识之间具有不可渗透性,内隐运动知识和外显概念知识存在着分离,内隐运动知识可以通过运动表象的方式转化为外显概念知识。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错误信念是否具有任务特殊性,内隐知觉知识和内隐运动知识之间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