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实与价值、事实与应当、实然与应然通常被看作是根本对立的范畴。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迈农把应当、价值等都纳入"对象"范畴,强调世界上有"应当对象"、"价值客体"。由于有这种"打通",他便顺理成章地取消了传统的学科分界,进而在他的"对象理论"中建立起了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价值论和伦理学。迈农对存在、真、事实、价值、应当等范畴的同时充满着分析色彩和现象学情调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量"远绝常蹊"的见解,至少提出了许多不无思考价值的、能够将认识引向纵深的问题,值得我们在推进价值论和伦理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自2010年以来,本刊编委会策划了对栏目进行了力度较大的调整,增设了"主编特邀"、"博士论坛"、"研究构想"、"研究简报"和"元分析"等栏目,以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呈现在读者面前,吸引了大量读者、专业杂志和文献数据机构的高度关注,得到了多方面的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3.
罗汝芳"宗性"主张关系到思想家对"心"、"理"问题的根本理解和应对态度。与前人不同的是,罗汝芳不仅消解了"性"体在区分"心"、"理"概念中的中介作用,借由经典诠释进路全面凸显"性"的本位特色,而且在对王阳明"致良知"观点提出质疑的前提下,积极倡导治学"以性地为先",修身则以"反情归性"为重等观点。罗汝芳的上述努力,实则是从本体论、工夫论等多个层面实现对"性"体的重新诠释和建构。分析可知,"宗性"观念一方面体现了罗汝芳对心学的反思和突破意识,另一方面彰显了思想家极为鲜明的道德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4.
"和同之辩"表现了中国古代"和"与"同"的区别与联系,"和而不同"体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国"和"文化表现在物质形态、精神理念、生活习俗和社会规范等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和"文化引领下的新中国和平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和"特色,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捍卫和平是中国和平外交中的核心诉求与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孙玉荣 《管子学刊》2021,(1):102-107
"同产"身份的认定在秦至汉初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秦王政廿六年十二月之前,"同母"和"同父"者皆为"同产",其后则仅限定为"同父"者。"同产"是秦及汉初法律中的"三族"之一,是连坐的重要对象。"同产"亦有"占年"、财产继承、分户、置后等权利和义务。秦及汉初"同产"认定标准的变化,以及法律对"同产"违律的处置、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反映出秦至汉初父权在不断加强,但母系因素在置后等过程中仍有一定影响,并且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在这一时期尚未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画的艺术创造,在构图方面主要就是散点透视,和西方的焦点透视是截然不同的。六朝时期的宗炳和姚最、唐代的王维、北宋的郭熙、南宋的沈括、马远和夏圭,明末的董其昌、清代的王昱等绘画理论家都对构图做了详细的论述。现代山水画家和古代画家一样重视构图,总结出了S型律动、起承转合、开合呼应、三线交叉效应等构图方式。中国画的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亦即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中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学龄儿童心理理论与情景记忆的关系,111名小学4-6年级儿童在两周内完成了心理理论(包括二级错误信念、失言和白谎等)和情景记忆(回忆过去"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和"一年内"亲历的具体事件;以及想象将来"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和"一年内"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等任务。控制了年龄效应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儿童回忆过去时"谈及他人"、想象将来时"谈及自我"和"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认知成分存在显著关联。而儿童回忆过去时"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情感成分有显著关联。结果表明,学龄儿童心理理论可以分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情景记忆与心理理论不同成分的关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论开展"公民道德"的教育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指出"公民道德"教育在我国以往的伦理学研究、道德教育中未能受到重视,强调了当前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研究的必要性,并对"公民道德"的含义、"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阴阳观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沿袭前代《老子》传统,推崇"阴";又表现了汉时的倾向,崇尚"阳"。笔者结合了它此前的相关文献,发现在这一表层矛盾的背后,其阴阳观有内在的统一:在所指为事物运行和行为模式时,书中推崇无为、安静、柔和等"阴"的模式,排斥有为、躁动、强梁等"阳"的模式;而在所指为事物自身时,书中则尊崇精神、气等"阳"之物,排斥情、死体等"阴"之物。这一阴阳观的复杂和矛盾之处在于,它综合了此前《黄帝四经》《春秋繁露》《淮南子》中的不同阴阳观以及与阴阳相似的成对概念。由此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对道家和儒家各自阴阳观、"天""道"关系和道家道教历史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对殷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尚书、清华简、《逸周书》等古代文献进行梳理,探讨"中"理念和"执中"方法的发展脉络,认为古代文献中的"中"和"执中"与易学中的"阴阳中和"之道及"成位乎其中"等易理、儒学的中庸之道、道教"一即中"等理念一起,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心理、行为方式、处世作风和人格境界。"中"的理念、"执中"的方法,是华夏文化的内在基本特性,"中""执中"已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1.
陈炳 《哲学研究》2012,(4):109-114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等人创立了古典政治哲学,其中包含的"公民性"思想深刻影响着古典公民教育的实践。然而,在由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所开启的"现代性"进程中,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等人高扬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战旗,以"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9,(4)
在既往马克思文献的中译本中,德文原文中"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均译为"存在"和"社会存在",这遮蔽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则的深层思想构境。在黑格尔那里,"定在"概念始终被把握为否定性的逻辑环节,是被扬弃的对象,它是具体的、有限的规定。在1845年之前,青年马克思对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的使用已经走向肯定。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文本中,定在和社会定在概念尽管缺场,但却通过大量"一定的"这种表述在实证的层面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社会定在概念后来重新出现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不是抽象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定在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正>自俄国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在其专著《散文理论》中提出了"陌生化"的文学创作理论以来,这一思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作家,如王朔、莫言、余华、王小波等人的诸多作品,分别从语言、情节、细节等方面潇洒自如地运用了"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在形成各自独特风格的同时,也使读者从"自动化"的日常生活的麻木深渊中解脱出来,恢复了感知和体验的能力,产生了不同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4.
龚武 《管子学刊》2020,(2):17-24
管子里籍颍上,经过长期科研探索,对古文献、管氏家谱,考古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证据,业已形成学界共识和国家权威机构批准。然而,耿振东先生于2016年、2017年连续发文,主张"管仲里籍"在河南"许昌、临颍一带"。但是从文献和考古、语言学、军事地理和地名学等方面剖析,耿文在古文献的理解、语文阅读、地名形成和军事地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硬伤,所谓"许临说"或"管仲故里在河南"根本不可成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日本宗教的包容性原理源于作为"绝对神"的"人格创造神"观念发育不足,以至不易出现类似于西方世界的一神教排斥异己的观念。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1)日本在远古乃使用一个统称为"物"的、泛指今人所说的"神、佛、鬼、魂"等的概念,"神"并不伟大;(2)此后日本引进中国的"神"、"灵"、"魂"等词汇,置换了"物"的概念,但因中国上古似乎和日本一样,也缺乏"绝对神"的观念,泛神现象严重,"神"、"灵"、"魂"等的概念边界模糊,故使日本仍未能明确自己的"绝对神"何在,反而和中国一样,继续在泛神的宗教道路上发展。日本(或中国)个别的"神"的伟大,是后期政治干预宗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的秩序规范下,具有对立、抵触等否定性意涵的"矛盾"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是重要的社会政治概念,而具有唯物辩证法意涵的"矛盾"概念,是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日本和苏联传入中国的。随着瞿秋白将"矛盾"概念引入中共主流话语,"矛盾"逐渐成为批判和解构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等敌对势力的重要概念。此后,毛泽东对"矛盾"概念进行了理论建构,使"矛盾"作为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得以阐释和说明,辩证法也借"矛盾"实现了大众化。在革命与建设的时代转换中,只有将敌我矛盾、阶级矛盾等斗争性"矛盾"概念弱化,并聚焦表征生产与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才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鲍永玲 《世界哲学》2012,(3):118-128
在"人居领地"时代,反映实在整体之大全结构秩序的概念随着人类宇宙意识的孕育而萌生,而人类世界视野的扩展进一步催生了对人类此世和内在秩序的观照。在此背景下,汉语概念"世界"既脱胎于本土"宇宙"之时空相融的内涵结构,又借机印度佛教传入中土而成为一个颇为新鲜且具佛教渊源的词语。在公元二、三世纪的佛经翻译里,它与"世"、"世间"、"世上"等一起,对译于梵语和巴利语的loka、loka-dhātu和laukika等印度小乘和大乘佛教的术语。"世界"在汉语概念史上的缘起、滥觞和流变,深刻反映着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借助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冲击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和宇宙的。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2):115-122
在"村改居"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造实践中,在集体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最主要的问题是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身份边界,如何界定"全民"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本地"与"外来"之间、"历史"与"现存"之间的社会边界,并以这些界定为基础,把集体产权或者集体收益分配给每一个集体中的"个人"或者"家庭"。本文通过对上海、宁波、广州、深圳、济南等地"村改居"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造案例的考察,详细展示了这些地区进行社会边界划分的逻辑,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在集体化"解体"过程中,传统村落共同体在当今社会所呈现的新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近些年来,受当前中国社会宗教信仰者日渐增多和宗教文化热逐步升温等大环境的影响,有些部队出现了个别军人热衷宗教信仰、痴迷宗教思想、参与宗教活动的现象。与此同时,学界围绕"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学者不负责任的观点和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