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不同于西方美学概念中的主体间性,它是前主体性意义的主体间性。,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紧密的联系。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极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感兴的主体间性特点。在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追溯中可以发现,其意与象的结合是我国古典美学主体间性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道德认识论的主体条件和运思方式廖小平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流是道德认识论,由此决定了它所应具备的、与西方自然认识论不同的主体条件和运思方式。关于道德认识主体所应具备的认识条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基本的共识,就是主体必须静心、虚心、无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进行研究。传教主体采用个人传播方式,其灵活性与隐蔽性有利佛教在古代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传教主体间文化身份的亲和及其认同,使佛教在古代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立足成为可能;传教主体摆脱功利主义影响,是佛教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教主体创制了一套有效的精神文本,这种文本在符号表达、思维方式、当下利益上与解读者保持亲近,促进了中印两种文化实质性交流。  相似文献   

4.
正一、伊斯兰教中国化中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发生联系时,彼此都会以主体的身份,用主观能动性影响对方,同时,也会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做出反应的过程。主体之间存在着理解和沟通,也同样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主体间性行为就是要建立相互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尽量避免矛盾和冲突。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及在中国的发展是漫长的过程,也是伊斯兰教逐渐融入中国的过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十月革命"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因而,在共产主义的革命话语体系下,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中国由于现代产业未发达,产业工人人数少,无产阶级革命只有转入人数众多的农村,依靠农民继续进行。但是,转入农村后,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政治话语上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而在实际中又不得不依靠农民的冲突,本文尝试理清这一冲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确立的"依法治国"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结论和必要政治形态。但由于对"人民主体"概念理解的缺失,现实中产生了种种疑问和歧义。本文力图从哲学、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恢复"人民"概念的本义,明确人民作为社会生活的实际承担者和现代文明的最高价值主体的意义,着重分析论述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指出人民既是民主的主体,也是法治的主体。"法治中国"的建设,人民不能缺席,不能被分解和虚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当属道家哲学思想。自魏晋初步确立再现自然山水的园林艺术原则以来,中国园林就一直沿着自然山水式园林的格局发展。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清新飘逸、淡泊宁静、纯净质朴的道家美学观念,始终规定着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主体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经济学,其学术立论的基础在于经济的主体性这一命题。经济的主体性是指在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人的因素的存在,即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本主义导向的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必须从个人的主体性、企业家的主体性、制度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具有哪些思维特征?这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它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主体思维。这里所说的主体思维,同西方哲学以主客体相分离、相对立为特征的主体思维,性质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因为它是以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统一为基本前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哲学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按照中国哲学思维,客观原则即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需要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及其实践才能实现。人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10.
梅康钧 《天风》2005,(4):14-15
20世纪以来,中国妇 女在社会变革中开拓进取, 不仅摆脱了传统的性别角 色束缚,男女平等地参与 国家现代化建设,体现了 中国妇女对自身主体身份 的认同和主观能动性。由 于中国传统的性别视野和 在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偏 见,要突破这些不公正的 偏见,就必须坚持创设对 待妇女的公平、公正的社 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与中国哲学现代化刘进田中西哲学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比较都能够启发我们去承认中国哲学的主体独立性。中西方哲学在其各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发生过同其他民族和地区哲学相互交流和比较现象。如古希腊哲学同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及印度诸民族的哲学接触和交流,中世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领域中渗透着酉方哲学的内在精神,而在近代,意大利、英、法、德诸民族国家的哲学的密切交流等。中国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文化和哲学交流。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后印度佛教的输入,第二次是十七世纪后西学东渐,第三次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每次输入.中国文化和哲学在外来文化和哲学的挑战面前,既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哲学抑或是中国哲学,保持本民族哲学的主体独立性是一种共有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现象,是不同哲学系统交流和比较过程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中国哲学主体独立性同以排外和自发封闭为特征的传统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是根本不同的。同时,中国哲学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的结果也不应是自我毁坏,而应是积极的重建和再生。这样,中国哲学现代化这一问题就提到了我们面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目  相似文献   

12.
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万文 《世界宗教文化》2015,(3):61-74,158
中国非信徒与宗教信徒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宗教徒之间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型态之一。本文以地位感知和合法性表征为基础,尝试把偏差地图模型修正为心态地图模型。论文采用恐惧管理论的典范实验程序,通过牙痛启动和死亡显著性启动,以探究当代中国非信徒和基督徒大学生样本作为评价主体在世俗语境和死亡启动语境中心态地图的异同。论文发现存在显著的评价主体的内群偏好效应,非线形的死亡启动效应和中国不同宗教群体作为评价对象上的分化效应。论文期望为宗教对话、宗教宽容和宗教治理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4.
郭萍 《周易研究》2022,(3):101-112
当今建构中国哲学话语的一个重要根由是为了摆脱近百年来西方话语对于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宰制,而福柯的“话语理论”就对话语宰制主体的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揭示与批判。不过,与福柯批判现代性的后现代立场不同,中国学界大多基于中西对峙的民族立场而批判现代西方话语的西方性,这也成为近现代儒学话语建构的底色。然而,包括儒学话语在内的任何主体话语都不具有自明性,而是有着前主体的共同本源,即前主体性言说,其本源地生发着主体话语的实质内容,同时也引导着主体话语的时代更迭。因此不论中西,都需要以当下的现代性生活本身为共同渊源,建构与之相宜的主体话语。据此而言,传统儒学话语并不是落后于西方,而是落后于时代,故当今建构儒学话语的根本在于实现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化,即以儒家的思维方式言说现代主体价值。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应时代的积极意义上持守儒学话语的独特性,才能在发展现代主体价值的普遍意义上有效地批判现代西方话语。  相似文献   

15.
韩星 《现代哲学》2016,(6):99-106
本文从经典诠释的视角,以儒家为中心,思考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走上“以西释中”的西化误区。我们应在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传统,以经学作为中国哲学建构的主体,在经学的基础上深化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子学、玄学、道学、佛学作为多元辅助,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诠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使中国哲学史具有西方哲学的外貌而其实质却仍是中国传统思想本身,以实现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的非断裂性转换,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6.
略论道教伦理思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伦理思维是中国道教认识伦理本体、完善自我和协调自然的特有的方式方法,是古代中国人道德智慧的独特体现.自我性思维、人本性思维和生态性思维是道教伦理思维的三大特征,它折射出道教抗命逆修、抱朴守真、清静恬淡、慈爱和同、度人济世、性命双修、顺应自然和力行不止的主体精神.道教伦理思维和主体精神的最终旨趣是对自我完满、人我和谐和人物(自然)和顺的追求.在现代化过程中,道教伦理思维及其主体精神是人类精神资源宝库中使生命得以充实、发展和丰富的重要智慧,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哲学究竟有没有主体性或主体思维,学者们提出了不同意见。根据蒙培元先生的看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应当是完全肯定的,而且主体思维或内向型思维乃是中国哲学传统区别于其他传统的根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把主体的内在意识作为根本对象,把内在意识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实现作为根本目的……其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内向型思维,即主张返回到自身,确立并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实现自身的内在本质。”(蒙培元,第6页)蒙先生的话代表了中国哲学界许多学者的看法。然而在中国哲学中,像“主”、“客”或“内”、“外”之类的词,都易引起歧义,其具体含义往往与对自我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更清晰  相似文献   

18.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经济制度的特色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地保障了社会全面发展,成功地抵御了国际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民间信仰是一个应予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被20世纪现代性话语否定的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其实内含着一定的现代性因素,例如信众的主体性、理性及其信仰的世俗性等。在当代民间信仰的复兴与演变中,这些因素更逐渐增长、日趋强化。经由适当引导下的调整与变革,民间信仰能够完成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并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提供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2,34(5):98-103
与西方侧重于情感的生理机制及概念的厘定不同 ,中国传统心理学突出了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对主体心理的实际功效 ,它通过两种相异的情感类型———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和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之间的相补相成 ,即一种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使主体既可获得合乎规范的社会情感 ,又可享受精神自由的个体情趣 ,进而使情感对主体心理生活的调适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