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形码和音码的整体性对部件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实验从分析汉字整体知觉的具体表现形式入手,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字的整体知觉对部件知觉的影响。实验一以分解方式为变量,考查字形整体知觉对部件识别的影响,发现识别不同结构的字的部件之活动受知觉分解路线(如顺读或逆读)的影响。作者认为这种分解方式效应很可能跟部位有关。实验二证实了这一分析,并进而认为部位效应又跟部位与字形整体知觉的紧密程度有关。实验三以语音码为变量,发现成字部件的字音与整体字语音一致者(形声字),其分解知觉成绩比不一致者(非形声字)有明显的优势。这意味着,整体字音知觉的单一性对部件知觉的作用。最后,本研究还考查了部件识别法的有效性,并认为在研究知觉的整体与部分关系问题时,该法不失为一种新的实验范型。  相似文献   

2.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7,30(5):1095-1098
以汉字为材料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意义关系对知觉的影响。实验1采用整体/局部的等级模式。结果表明,整体与部分的意义关系影响整体与部分的知觉。实验2采用启动范式,启动字部件与目标字有意义关系。结果表明,启动字部件对有意义联系的目标字有启动效应。整个研究表明,汉字知觉中存在由整体到部分和由部分到整体的双向平行加工,整体与部分的意义关系影响字词整体与部分的知觉。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视知觉——知觉任务效应和汉字属性效应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发现:1.在三种非速示的特定知觉任务下,认知汉字反应时的长短依次是;识别汉字两个部件的反应时>识别整体字的反应时>辨认字的结构方式的反应时,在错误率指标上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模式。这表明,在汉字的视知觉中存在知觉任务效应,而这些任务标志着不同复杂程度的加工水平。2.对于左右和上下结构的字,在辨认其结构方式上无差异。3.在命名整体字中,汉字的表层属性,如结构方式和表音特点对整体字的识别没有影响,这表明整体字是正常阅读条件下的知觉单位。4.在知觉分解整体字和命名识别其部件中,(1)字的结构方式有相当大的影响:上下结构字的反应时远远长于左右结构字的反应时。(2)字的表音特点对部件识别也极有影响,如形声字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都远远短于和少于非形声字。(3)在误操作中,存在着大量整体字的命名现象。以上表明的汉字属性效应,都是发生在汉字知觉的分解过程中,它们反映了整体对部分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4.
知觉经验对汉学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项实验通过部件识别法探讨了知觉经验对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实验一要求三组不同发展水平的被试命名单独呈现的部件字,结果证实了本实验所用的各组部件字之间的识别难度均等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小学六年级和大学学生。实验二使大学生在三种字度和两种字频条件下,分别进行单、双部件的命名,主要得到非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快于假字,后者又快于真字的“字劣效应”以及在真、假字组中的“左>右”或“上>下”的“部位效应”,但未发现字频对部件命名的效应。实验三比较了三组不同年级被试的部件命名作业,发现小六和小三学生在真、假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大学生较明显,说明前者受字形整体知觉的影响比后者小。这些结果支持了字形知觉整体性随字的知觉经验增长而加强的假设,并在一个基于联结主义框架的字词识别模型中得到了较好解释。  相似文献   

5.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汉字的知觉分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积家  盛红岩 《心理学报》1999,32(4):369-376
采用命名技术探讨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汉字知觉分离的影响。实验一探讨了在由相同构字部件组成的汉字整体中部件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由相同构字部件组成的整体中,部件同整体分离的难易与部件数有关,在部件少的整体当中,部件反而更难同整体分离,部件之间结合得更紧密,当命名部件时,整体更难被忽视。实验二探讨了部件从由不同构字部件组成的汉字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情况,结果表明:(1)部件同整体分离的难易取  相似文献   

6.
知觉整体优先性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觉的性质是整体的还是分析的 ?这是心理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世纪 70年代以来 ,一些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知觉加工的整体优先性假设 ,强调整体在知觉加工中的优先地位。这一假设激发了大量整体 /局部范例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 ,分析了它们的理论假设 ,指出了这方面研究的局限以及替代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2(笔画数:多笔画、少笔画)×2(结构特征:构型对称、构型非对称)×4(频级:4级)三因素的被试内设计,通过分析29名有效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和平均正确率来探讨纵横码认知加工的规律,从而揭示汉字输入中形码的认知加工模型,结果发现:(1)形码的认知加工没有显现出笔画效应、频率效应,说明其基本加工单元与汉字知觉的基本加工单元不同。(2)在反应时上存在形码码数的差异,码数少的反应时显著快于码数多的,系列加工的方式非常明显。(3)结构效应显著,且错误码识别的平均反应时显著更慢,而平均正确率更低,符合多层次格式塔双向加工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汉字识别早期知觉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小朝 《心理科学》2000,23(5):576-580
以7画、10画、13画上下、左右结构低字频宋体汉字为材料,以整字或成字部件为检测目标,在0~1.5、0~2.0、0~2.5、0~3.0周/度空间频率条件下探讨整体-局部加工的关系.结果发现,空间频率一定时,整字辨别的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汉字识别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整体优先效应.作者认为,知觉过程由整体加工水平向局部加工水平的转换使部件辨别时间延长、正确率下降;刺激图像中整体性空间信息比较丰富,细节信息相对不足,进一步促成了知觉辨别的整体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9.
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对部件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该研究在两个实验中探讨了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发现无论是弱化还是强化汉字字形的知觉整合性,都带来部位效应量值的相应变化。这些结果一方面证实了汉字知觉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还表明.在部件认知作业中同时存在部件及其整字的加工.这似乎是对文字认知混合模型的一种支持。  相似文献   

10.
使用融合面孔范式和倒置面孔范式来研究面孔知觉的年龄偏差效应,检验知觉场能否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并以此发展年龄偏差的整体加工解释。结果发现:(1)成人和儿童在加工正立面孔时的知觉场均大于加工倒置面孔时的知觉场;(2)在加工正立面孔时,成人加工本年龄面孔比加工他年龄面孔的知觉场更大。上述结果表明:(1)知觉场大小可以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且受面孔朝向的影响;(2)知觉场假设可以解释面孔的年龄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11.
使用融合面孔范式和倒置面孔范式来研究面孔知觉的年龄偏差效应,检验知觉场能否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并以此发展年龄偏差的整体加工解释。结果发现:(1)成人和儿童在加工正立面孔时的知觉场均大于加工倒置面孔时的知觉场;(2)在加工正立面孔时,成人加工本年龄面孔比加工他年龄面孔的知觉场更大。上述结果表明:(1)知觉场大小可以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且受面孔朝向的影响;(2)知觉场假设可以解释面孔的年龄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12.
视觉信息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韩世辉 《心理学报》2000,32(3):337-347
该文综述了视知觉的整体优先性理论,以及关于整体优先性机制的理论及其面临的困难,特别介绍了本文作者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关于整体优先性的行为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结果,以及根据这些结果提出的一个基于知觉组织和选择性注意相互作用的复合刺激加工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使用9张部分和整体各有不同意义的图形研究了98名4—8岁儿童知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1)儿童既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儿童知觉部分图形的年龄比知觉整体图形的年龄早,3)8岁儿童大部分可以做到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教育条件优越时可以提前到6岁,由此可见儿童部分—整体图形知觉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表象建构的面积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甦  孙扬 《心理学报》1995,28(3):225-230
通过视觉或触觉给被试呈现完整的三角形,或呈现构成一个三角形所必要而又充分的一组部件以在表象上形成一个三角形,并评估其大小。结果发现,被试在表象中利用部件建构起来的三角形面积的增长,与实际知觉的三角形一样,均遵从幂函数定律,且幂函数指数均小于1,显示出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相似文献   

15.
实验心理学者假设每个受试者的心理历程都是一样的,个别差异所造成的资料波动被视为是统计分析里的随机误差。不少研究常因为这样而得到过度简化却难以经得起一再考验的结论。由于实验技术的演进,个别差异的处理已经变得可行。本研究设计一个电脑化的国字比对作业,并从个别差异的分析入手,企图探讨受试者在辨识中国字时的知觉过程,也同时探讨在这样的文字收录历程里,形码与音码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严璘璘  王哲  张智君  宋赛尉  孙宇浩 《心理学报》2016,48(10):1199-1209
基于经验的整体加工理论认为, 随着知觉经验的增多, 人们加工面孔的专家化能力逐渐增强。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为, 在知觉面孔时更倾向于整体加工。该理论已经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但未能解释另外一些研究的发现, 即对他族人群没有长期知觉经验的被试在加工他族面孔时也有强烈的整体加工。本研究旨在考察知觉经验对面孔整体加工的影响, 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a通过组合面孔范式测量了中国被试在辨别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的组合面孔效应(即面孔整体加工强度)。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都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1b以灰阶图重复了实验1a。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仍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2通过操纵种族融合面孔的有或无, 测量5 s的知觉经验对融合面孔的组合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被试在知觉融合面孔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中国被试在加工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所诱发组合面孔效应有显著的、量的差别, 且这种整体加工的差异不会受到面孔肤色信息的影响。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中国被试在加工种族融合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整体加工。该研究的发现提示, 不论是短时知觉经验还是长期知觉经验, 知觉经验的增加是面孔整体加工的一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7.
郭可教   《心理科学进展》1987,5(2):24-30
知觉是事物的各个外部特征在头脑中的综合反映,或者说是事物整体在头脑中的映象。知觉所能反映的客观事物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但其基本形式是对象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知觉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能形成知觉就不可能有更复杂、更高级的心理活动,知觉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知觉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最  相似文献   

18.
视知觉组织在整体知觉中的作用--脑损伤病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大脑损伤如何影响复合图形的整体知觉。三例病人脑损伤部位分别在大脑枕区、顶区、颞区、额区及基底节和豆状核。复合图形被呈现给病人和正常对照被试。强迫选择识别等任务表明,当空间相邻性决定局部图形的知觉组织时,病人识别整体性质的正确率高于(ZD和FL)或略底于(GK)识别局部性质的正确率;当形状相似性决定局部图形的知觉组织时,病人识别整体性质的正确率显著降低,而识别局部性质的正确率受到的影响较小。在同样的任务中正常被试识别整体和局部性质的正确率受知觉组织因素的影响很小。这些结果提示大脑损伤对整体知觉的破坏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基于形状相似性的知觉组织实现。  相似文献   

19.
教师集体效能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教师集体效能是教师效能在集体水平上的扩展,是教师对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能够组织和实施影响学生行为过程的能力知觉和信念,它以知觉到的平均数作为其集体效能测量的整合分数。教师集体效能在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效学校的特性以及教师的心理与行为的改变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但与教师个体效能相比,教师集体效能的研究在整体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人们会迅速地对目标人物的面孔线索进行人格特质分析,进而形成对目标的人格第一印象。在这个面孔—人格知觉的过程中,知觉结果会受到知觉对象、知觉者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本文基于这三个方面对影响面孔—人格知觉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更系统、科学地研究与看待面孔—人格知觉,并为人际印象设计与管理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