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宁  朱云莉 《心理学报》2016,(2):199-210
自恋者具有低共情的人格特征,而共情是引发利他行为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试图揭示不同情境下,自恋对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恋组与非自恋组被试均存在内隐利他倾向,且自恋组的内隐利他倾向显著低于非自恋组;(2)自恋组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非自恋组,其中,自恋组在情绪共情上显著低于非自恋组被试,两组在认知共情上差异不显著;(3)共情诱发对自恋组被试的共情与内隐利他均有显著影响。启动条件下自恋组被试的共情水平与内隐利他倾向显著高于控制条件下自恋组被试,且达到与非自恋组被试相同的水平,而非自恋组被试的共情与内隐利他倾向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差异不显著;(4)共情诱发显著提高了自恋组被试的情感而非认知共情水平。  相似文献   

2.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本研究力求设置接近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情境,即把儿童置于将自己所喜欢的玩具(食物)给自己还是给别人玩(吃)的冲突情境中,去探究他们利他行为的发展,企图查明: 1.幼儿园和小学儿童利他行为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 2.在分物和选物行为中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3.儿童在假设情境中利他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2个行为实验探讨了自我损耗对利他惩罚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考察愤怒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实验2使用公正敏感性量表选出高低两组被试后采用“划e”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两个实验均用最后通牒博弈考察被试的利他惩罚行为。结果发现:高损耗组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比例显著高于低损耗组;愤怒情绪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公正敏感组中出现了明显了自我损耗促进效应,低公正敏感组不存在。证实了自我损耗对利他惩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权力感和人际关系取向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从调查网站征集了18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首先对被试进行了人际关系取向的调查,再对两组被试分别启动高、低权力感,最后让被试在独裁者博弈中做出利益分配的决策,被试分给搭档的数额可以反映其利他行为的程度。结果显示,低权力组给出数额更多,且只有低权力的共享被试给出数额更多。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共享取向的人在低权力情境才会更利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儿童在不同利益对比情境以及与己利益无关情境中的公平行为,研究呈现了自我任务的劣势博弈、优势博弈、冲突博弈以及第三方任务博弈四种分配情境。自我任务中儿童需要为自己与另一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第三方任务中则需为两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结果发现:(1)劣势博弈中所有年龄组均倾向于选择公平方案,而非劣势方案;(2)优势博弈中,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优势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3)冲突博弈中,4岁、6岁组选择优势方案的人显著多于劣势方案,而8岁、10岁组均无显著差异;(4)第三方博弈中, 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不公平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4岁~6岁儿童尚未真正获得公平观念,且以获得个人利益为主;而8岁是真正获得公平观念的转折年龄,8~10岁儿童对人对己均坚持公平原则,且表现出利他倾向。  相似文献   

6.
探讨抵制诱惑范式在儿童自我损耗研究中的应用,并研究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采用双任务范式,任务一为抵制诱惑,任务二为7个连续的分享任务,记录被试分享的数量以及分享的优先性。随机选取某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共182名儿童,其中有效被试144人。结果表明:与以往研究一致,儿童分享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且所有被试均表现出较强的利己分享倾向;抵制诱惑范式能够有效启动儿童的自我损耗状态,自我损耗抑制儿童分享中的利他倾向,即损耗组被试在分享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利己;自我损耗对小班和中班儿童的利他分享影响较大,对大班儿童在分享行为中的利他倾向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独裁者博弈(DG)探讨了群体偏好对不同年级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研究1对450名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年级发展特点进行了测查。研究2以168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与独裁者的关系、性别与年级对小学生(第三方)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研究3以180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与接受者的关系、性别与年级对小学生(第三方)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他惩罚行为在1至3年级之间有显著增长,3至5年级之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2)3年级小学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偏好。(3)利他惩罚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与女生比男生更利他的预期相左。结论:小学生至少在6岁就已经出现了利他惩罚行为且逐渐表现出群体偏好;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可能存在“3年级现象”;女生可能更愿意通过非惩罚的方式达成公平。  相似文献   

8.
利他行为是指人们自愿付出一定代价做出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该研究以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为理论基础探讨内隐和外显测量对利他行为的预测效度,研究以193名大学生为被试,将4种内隐利他测量方法和1种外显利他测量方法相结合,以自发性水平不同的3种利他行为为结果变量。结果发现,IAT和BIAT的信度和效度较好,BIAT尤其值得采用。内隐利他自我概念测量能有效地预测真实情境中自发性较高的捐助行为,外显测量则预测了意识控制下自我报告的利他行为。结果表明,只有内隐利他自我概念测量能预测真实情境中快速发生的利他行为。其作用是外显利他测量和内隐利他态度测量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视觉与组词任务启动范式的两个实验考察了利他人物形象与利他词语对利他行为的内隐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完成利他人物形象视觉启动(实验1)与完成利他组词任务启动(实验2)的实验组被试,在独裁者分配任务中分配给他人的钱数显著多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人物形象视觉和利他语义组词都可以使个体的利他行为被显著直接无意识启动,即内隐启动。研究对设计能更好地启动人们的利他行为的一般情境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利他取向和社会赞许性两个维度的测试,将初中生被试区分为四种类型.借助对高、低赞许性情境的操纵,考察了四种类型被试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亲社会行为的准确预测和解释要取决于利他取向、社会赞许性及情境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赞许性变量的引入,加深了对高、低利他取向作用的认识,对指导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出声思维法对大学生进行个别实验,考察在矛盾式与潜藏式两类情境中问题发现过程的元认知评价、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策略的特点。4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高低能力组被试各20名。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自评分数与问题总数量和总评分之间相关显著,高能力组学生的自评分数高于低能力组。(2)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价值性判断和原文分析两个标准来选择问题,高能力组学生对选问理由的阐述优于低能力组,大学生在矛盾情境中对选问理由的阐述优于潜藏情境。(3)高能力组学生在修正策略的使用上多于低能力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11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以自编实验材料和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距离对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当被试面对组织不公平情境时,倾向于实施反生产行为;组织不公平情境下,低权力距离组被试在反生产行为得分上显著高于高权力距离组个体,而在中性情境下,两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即权力距离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由于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常与组织不公平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学角度帮助组织管理者制定减少反生产行为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压力对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儒德  陈琦 《心理科学》2000,23(6):655-658
探讨两种学习任务要求与两种时间压力是如何通过57名被试的临场情境评估状况而影响其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的。结果表明,无论学习任务难易还是时间大小,被试的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被试临场情境评估状况中的临场动机控制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临场主观目标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压力对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是以被试的临场主观目标为中介的。  相似文献   

14.
以5~6岁、7~8岁、11~12岁儿童以及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分别在获得情境和失去情境中进行风险决策,以考察儿童的风险决策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在获得情境中,5~6岁组、7~8岁组和大学生组被试冒险、保守决策各占50%左右,11~12)组被试保守决策占60%左右.(2)在失去情境中,所有被试的冒险决策均多于保守决策,但成人的冒险决策更明显.(3)与获得情境相比,在失去情境中儿童更倾向于冒险决策,偏好反转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情绪一致性记忆范式,探索情绪一致性编码与提取之间的关系。两个实验先后选取180名普通大学生和180名普通中学生做被试,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在编码或提取阶段高兴或悲伤的情绪状态,被试在学习情绪词后完成分心任务再进行自由回忆。实验分别控制被试在编码或提取时的情绪状态和被试在学习情绪词时的加工策略。结果发现:长时记忆存在情绪一致性编码和情绪一致性提取效应,但是不同加工策略下情绪一致性提取存在差异,情绪渗透模型无法解释该差异。结果表明,从行为研究层面发现情绪一致性编码与提取存在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与问卷法探究了创造性人格与儿童利己、利他两类动机的欺骗行为的关系及亲子沟通质量的调节作用,以317名儿童(M=9.77, SD=0.74)为被试,结果显示:(1)创造性人格对儿童利己、利他欺骗行为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父子与母子沟通质量能够负向预测儿童的利己欺骗行为,对利他欺骗行为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父子沟通质量能够调节儿童创造性人格与利己、利他欺骗行为的关系:高父子沟通质量能够缓冲创造性人格对儿童利己欺骗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高父子沟通质量也能够保护创造性人格对儿童利他欺骗行为的正向预测;(4)母子沟通质量对创造性人格与儿童利己、利他欺骗行为的关系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llavior),在理论上存在一个争端:“亲社会行为是否构成人格中一个独立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能否保持一致性?已有的研究报告,结论不一,分析其原因,每个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内涵没有取得统一意见,对被试的年龄取样也各异,实验情境的设计与被试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并且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是个空白。根据我们对3~6岁幼儿行为的观察、分类,以及我们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我们认为,幼儿的亲社  相似文献   

18.
高低自立水平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不同自立水平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注意机制及发展特点.方法:应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对272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自立水平进行评定,根据儿童在自立行为问卷上的总分按由高至低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取40名儿童作为高自立组,由低分到高分取40名儿童作为低自立组,对两组被试采用Mischel的自我延迟满足等待实验范式,进行自我延迟满足的实验对照研究.结果:(1)两组儿童在两种奖励物都不呈现情境下平均延迟时间最长,在呈现奖励物的三种情境下平均延迟时间较短;(2)高、低自立水平儿童在延迟时间、延迟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与低自立水平儿童相比,高自立水平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更强,提示儿童的自立发展水平可以预测其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共变信息的程度差异对归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伟军 《心理科学》2011,34(6):1469-1475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1种自我关联的共变信息的程度差异对归因的影响。实验1中38名被试阅读一些情境,情境中包含被试好/不好的结果、及相关的一致性信息,并操作一致性的程度,然后在原因的4个维度进行归因。结果表明一致性高/低分别被归于人的外/内因,而一致性信息无或不明确时的归因则在内外归因之间。同时在4个原因维度均表现出利己归因偏好,一致性信息的程度差异对利己归因偏好没有显著干扰作用。实验2采用实验1的方法但给予了区别性信息,实验2基本复制了实验1的结果。另外本研究发现一致性或区别性高时在可控制性维度利己归因偏好消失。最后探讨了共变信息对归因及利己归因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容易受到同伴影响,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影响,较少考察同伴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招募了77名12~15岁青少年(Mage=14.06±0.74岁,32名女生)被试,结合自适应行为实验范式和冲突信息源范式,考察了信息提供者(同伴vs.成人)和社会信息的性质(均利他、均利己、冲突)对青少年(付出实际代价的)捐赠行为的影响,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特质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相比较利己信息的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利他信息的影响,从而提高捐赠数额。特别是,当同时观察到冲突信息时,青少年仍然受到利他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榜样而非成人榜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调节了青少年的亲社会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积极的同伴影响,同伴道德榜样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