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廖曰文 《现代哲学》2001,46(3):48-51
(一) 感谢上苍创造了如此众多的生命,使人类在这颗孤寂的星球上不致于寂寞。可是人类这些世世代代的陪伴者目前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灭绝。1600年至1900年,平均每10年就有一个物种灭绝;本世纪以来,灭种速率急剧加快,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据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1989年估计,现在每年有5万个物种灭绝,平均每  相似文献   

2.
动物个体差异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个体差异的研究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虽然对动物个体差异有许多相关描述,但文章采用一个广泛的工作定义,即动物在不同的情景下一致表现出来的一套相关行为。对动物个体差异的测量需要考虑物种间的可比较性和物种内的充分性。文章从人格结构的探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理解人格与认知、健康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等方面讨论和分析了动物个体差异的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最强者未必生存得最好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人能够抗拒.但仔细观察却可以发现,自然界中最强者往往并不是生存得最好的。以老虎为例,它高踞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有“森林之王”的美誉,在自然界没有天敌,是真正的强者,但虎的种群并不繁衍,目前世界上野生虎已经有三个种类彻底灭绝了,剩下的五个种类也到了灭绝的边缘,  相似文献   

4.
主对诺厄说:“你要由一切有血肉的生物中,各带一对,即一公一母,进入方舟,与你一同生活,各种飞鸟,各种牲畜,地上所有的各种爬虫,皆取一对与你进去,得以保存生命。”(创6:19、20)在洪水到来之前,主为何要诺厄保护动物的生命,要每种公母配对进入,使之继续繁殖,不至灭绝呢?因为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是天主创造的生灵,和人类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因为动物是构成世界自然法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因为动物和人类构成紧密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原始社会,动物是自然界食物链中紧靠人类的一环,人类的衣食基本取之于动物(还有野…  相似文献   

5.
正一、目前佛教放生实践中存在的弊端放生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功德,中国佛教历代祖师大力弘扬,今天成为了佛教徒参与面最广的佛事活动之一。然而,今天一些佛教徒由于对佛法理解有所偏颇,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在放生实践中考虑不周,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却没有把好事办好,产生了一些弊端,令人惋惜。今天佛教信众在放生活动中容易犯的过失,主要有以下这些类型:1、随意乱放外来物种,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野生动物在其原本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制约关系,这样可以保证生态平衡。但是,如果将野生动物脱离其原有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萨满教研究有两大误区:一是心理意识范式误区,二是原始主义误区。在北极民族中,人与土地、景观、动物、神灵、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共献祭仪式得以充分体现,其萨满教信仰建立在灵性本体论基础之上。在灵性本体论中,世界并非是二元对立的世界,而是由各种生命关系构成,社会概念包含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存在,因而北极民族形成了尊重自然、生命平等的理念。因此,将传统萨满教智慧与经验应用到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文明重构等社会发展策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生命的"成功"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但如果要选择出地球上最特殊的物种,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将我们自己——也就是人类——列为唯一的答案,这毫无妄自尊大的成分。诚然,地球上每一种动物都是进化的奇迹,但即便在缤纷多彩的动物世界中,我们的地位仍然极其特别。  相似文献   

8.
在不可捉摸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难以胜天的。实际上,人定胜天本身,就是对和谐共生的自然界的破坏。自然的美,是物种在相互的平衡与牵制中呈现出来的。所以,整个自然界,不可能有,也不应该有傲视群雄的物种。人定胜天彰显的,不过是人类想自我独大的野心。  相似文献   

9.
人哪!请侧耳细听,地球在哭泣,宇宙在叹息,因为灵明的人类残暴地践踏着世界。今日人类社会所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即“生存”的问题,人类究竟怎样才能够延续生存下去?地球已处于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沙漠化、森林与物种减少和灭绝、水土流失、淡水...  相似文献   

10.
哲学作为世界观应从人和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提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人和世界之间有两重关系:自然关系和属人关系。从自然关系看,只有物与物的关系,人只是自然的产物,自然决定人,体现的是人的受动性。而从属人关系看,则是人与物的关系,人是主导者、支配者,体现的是人的能动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1.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2.
13.
Two types of matching designs, static and dynamic, are differentiated. While all matching design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model which determines chance level of performanc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actual knowledge ofS and the type of design used which will, in tur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even whenS's knowledge is held const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ogous situations may exi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metric model.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tion Grant (NSF-G15797) to the senior author.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Joel E. Greene for his advice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4.
If practical reasoning deserves its name, its form must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theoretical) reasoning. A few have though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is an action, rather than a mental state. I argue here that if the conclusion is an action, then so too is one of the premises. You might reason your way from doing one thing to doing another: from browsing journal abstracts to reading a particular journal article. I motivate this by sympathetically re-examining Hume's claim that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follows only from an argument one of whose premises is likewise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