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德洛夫是当前苏联哲学界相当活跃的一个哲学家。据苏联《哲学百科全书》在介绍他时所加的正式头衔是:“苏联哲学家、化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他在1960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6年被选为院士。凯德洛夫生于1903年,是苏联共产党著名政治活动家M.C.凯德洛夫(1901年入党)的儿子。凯德洛夫小时候曾随其父侨居在伯尔尼。列宁从1913年夏起曾多次到他家做客。凯德洛夫本人于1918  相似文献   

2.
1979年8月22日至29日在汉诺威召开了第六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会议。参加大会的有来自30几个国家的600多名学者。以Б.М.凯德洛夫院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参加了大会。第六次国际会议的学术计划是集中讨论“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问题。这个计划是以E洛西教授(波兰)为首的国际计划委员会制订的。大会的  相似文献   

3.
1990年秋,在敖德萨召开了全苏科学大会——以“知识综合的新阶段”为题的纪念凯德洛夫院士第4次报告会。会议的组织者是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和技术史研究所、国立敖德萨大学自然科学系哲学教研室和苏联哲学协会敖德萨分会。与会者参观了“凯德洛夫院士生平活动”摄影展和凯德洛夫学术著作书展。来自莫斯科、列宁格勒、敖德萨、基辅、明斯克、雅罗斯拉夫、阿拉木图等城市的学者参加了大会。 A.A.佩琴金在开幕词中说:“时间过得真快,昨天发生的事到今天已成为历史,甚至80年代头5年的苏联哲学已成为历史。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这部哲学方法论方面切合实际的原理。历史科学一向关注重要人物,凯德洛夫就是苏联哲学界的重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时代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辩证法理论,撰写唯物辩证法方面概括性的著作,这是摆在哲学科学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1982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凯德洛夫院士《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三个伟大的设想》一书。《科学与生活》杂志编辑部特地请该书作者谈谈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凯德洛夫为此写了一篇短文,内容如下。——原编者注  相似文献   

5.
《化学元素概念的演变》一书已经译成中文,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凯德洛夫写的一部重  相似文献   

6.
从本刊这一期所发表的对凯德洛夫文章的评论概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向我们寄交这些评论文章的作者们的观点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往往是互相抵触的。我们不能同意其中的许多观点。但我们认为,把所收到的全部评论意见在杂志上加以介绍,使读者对所讨论问题的各种见解获得一个完整的概念,是有益的。绝大多数作者认为,凯德洛夫文章提出的马列主义哲学的统一性、完整性问题,具有迫切意义;他们同时提出了一些补充意见,将凯德洛夫文章所持的观点具体化,并作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英国科学哲学家、英国学士院院士、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副院长乔纳森·科恩,曾任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会长和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会长、秘书长多年,在他任期内,由于他的努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逻辑学会组成中国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委员会,正式参加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会长和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在1989年他率领英国哲学家代表团前来我国考察访问,做出了继续与中国进行哲学学术交流、继续进行中英暑期哲学学院项目的决定。现特摘译了JonathanAdler发表在《卫报》上的一篇纪念文章,以表达我们的哀思。  相似文献   

8.
第12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大会纪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巍  蒋劲松 《哲学动态》2003,(11):39-41
20 0 3年 8月 7日至 13日 ,第 12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大会在西班牙奥维耶多召开 ,来自世界各国的 60 0多名学者与会。这次会议由隶属“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协会” (InternationalUnionofHistoryandPhiloso phyofScience ,简称IUHPS)的“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 (DivisionofLogic ,Methodology ,andPhilosophyofScience ,简称DLMPS)主办。IUHPS由两个分会组成 ,即 1947年成立的“科学史分会” (DivisionofHistoryofScience ,简称DHS)和 1949年成立的“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 (DLMPS)。 1947年 ,…  相似文献   

9.
苏联哲学界近年来围绕唯物辩证法理论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激烈争论。凯德洛夫这篇文章就是这场争论的产物,也是他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文章中突出的一篇。苏共中央在1967年8月14日作出的有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决议中,把“探讨唯物辩证法”规定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任务。1975年9月19日《真理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苏联哲学家的崇高职责》,再次重申:“当前哲学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辩证法理论”。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1967年8月决议发表之后,即着手研究辩证法理论,为此组建了专门的写作组,其成员有米丁、奥伊则尔曼等人。1973年,凯德洛夫担任该所所长之后,又成立了以他为首并有他原来所在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人员参加的另一个写作组。米丁写作组的计划是写四卷(第1卷: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第2卷: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第3卷:科学认识的辩证法;第4卷: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辩证法)。凯德洛夫写作组计划写一本,包括两个部分:①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总结,即辩证法的发展史;②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即有关辩证法的结构。在苏联,研究辩证法理论,形成了几个中心:莫斯科、列宁格勒、阿拉木图、基辅等。在如何理解、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方面,则有三种不同观点,或曰三派。凯德洛夫派强调辩证法就是逻辑和认识论,坚决反对把“本体论”作为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出发点。凯德洛夫派被指责为“认识论主义”和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面。和凯德洛夫派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列宁格勒的一批哲学家(罗任、斯维捷尔斯基等)。他们认为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总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本体论又是逻辑和认识论。罗任派被凯德洛夫派指责为“本体论主义”和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方面,处于两派之间的是米丁派,认为既没有“纯本体论”也没有“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本体论,既包括本体论又包括认识论。凯德洛夫用“折衷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尖刻词句指责和他观点不同的两派。米丁写作组和凯德洛夫写作组,“磨擦”不断,分歧严重,以致于从1967年到1975年这八年中间都没有能够按苏共中央的要求写出有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著作来,为此遭到1975年9月《真理报》编辑部文章(代表苏共中央的观点)的点名“批评”,文章指责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有关辩证法理论的著作“好多年来老是处于准备阶段”,“过去一个时期,哲学家更多地把辩证法问题当作逻辑学和认识论的问题来研究,很少研究客观现实各个领域的辩证法”。文章还提出要反对“个人垄断野心”和“宗派主义的表现”。然而,从1975年9月到现在又过去了两年多,辩证法理论著作不仅仍然难产,而且凯德洛夫再次发表文章更加系统更加激烈的指责对方。这场争论的实质及其背景,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凯德洛夫的文章很长,《哲学问题》杂志在今年第一、二期上予以连载。这里仅从他发表在该杂志第一期上的文章中摘译了主要部分。凯德洛夫在第二期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的观点,具体地说明了应当怎样理解他提出的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来叙述辩证法的问题。凯德洛夫的其他有关文章,以及代表列宁格勒、阿拉木图等地哲学家观点的文章,本刊将选其要者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0.
根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文章透露,第八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会议将于今年8月17日至22日在莫斯科,由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协会、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部主持召开。  相似文献   

11.
1965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苏联科学院哲学和法学学部全体会议,会上总结了学部各科学机构、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相应的研究所以及相应的高等学校的研究活动,分析了哲学和法学的重要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学部主任П.Н.费多谢耶夫院士在其开幕词中提醒学部委员注意,必须准确地和客观地估计各研究机构的工作中的成就和缺点。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0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纪念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省逻辑学会、四川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以及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等5家单位承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7家单位参与协办。本次会议盛况空前,来自全国的近200余位逻辑学界的专家、学者相聚蓉城,畅谈中国逻辑学研究30年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于10月30-31日在燕山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应用逻辑专业委员会主办,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承办,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0余位学者和燕山大学40多名逻辑学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家龙研究员对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祝  相似文献   

14.
第八届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于1987年8月17日至22日在莫斯科举行。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属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的分会之一。1987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科学与技术哲学研究会)和逻辑学会正式联合参加了这个分会,并派出二十多位代表出席这次大会,其中大多在会上宣读了论文。  相似文献   

15.
“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和中国逻辑史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10月11日—15日在桂林举行。中国逻辑学会、桂林市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此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现将讨论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由中中逻辑学会、桂作市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力的中国逻辑学会’94桂林学术讨论会于10月11日至16日在桂林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逻辑学专家、学者130多人出席子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形式逻辑与中国逻辑史专业学术讨论总结与安排学会工作。在1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吴家国教授致开幕词,他对nZie塘沽会议以来我国逻辑学界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与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进行了广、结。他指出.在科研方面,逻辑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在各个逻辑学分支以及逻辑学应用领域产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已接…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10月23-26日,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纪念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省逻辑学会、四川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以及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等5家单位承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7家单位参与协办。来自全国近200余位逻辑学界的专家、学者相聚蓉城,畅谈逻辑30年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4月24-26日"王宪钧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中国逻辑学会和北京市逻辑学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个高校和研究单位的逻辑学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生、研究生共九十多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致开幕词,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杨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所长。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任何一种物质都具有属性、组成和结构三个方面,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通常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首先认识各种物质的属性;其次找到这些属性的物质担负者,即物质的组成;最后揭示各种物质的特殊结构。这种认识过程,也就是从现就象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作者的这种观点在他过去所写的《辩证逻辑与自然科学》一文(见《德国哲学杂志》1960年第3期,中译文见《逻辑学问题译丛》)中已经提出,在本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一些物理学史、化学史和生物学史的材料来说明上述观点。其中特别谈到遗传学问题。他说:生物的遗传特性很早就为人们所知道,但长期以来一直滑有找到遗传性的物质实体。于是,有人就怀疑遗传性具有物质实体。近来,核酸结构方面的发现,证实了遗传性具有物质实体。过去,凯德洛夫对生物学的一些看法,曾受到苏联学术界的批判。在此以后,他对生物学问题长期没有发表意见。在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他不指名地谈到苏联学术界有人错误地评价达尔文主义,否认达尔文主义关于种内斗争的学说,武断地把主张种内斗争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表现等等。他认为,这些错误不利于生物学的发展。这篇译文着重介绍凯德洛夫对物质的三个方面及其认识的三个阶段的看法,因而只搞译第一和第二两个部分,如有同志对第三部分感到兴趣,请查阅原文。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市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语言学和逻辑学跨学科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2月21日在北京裕龙酒店隆重召开。4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他们或来自北京高校、科研院所,或来自外地高校,包括香港高校。这是国内举办的首届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跨学科会议。会议分为报告和座谈两个部分。两界专家学者本着虚心向对方学习的态度,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