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理标准是真理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论在真理标准问题上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实践──认识──实践的唯物论认识论原理,这一观点不能说是错的。但是,现代数学的发展表明,它需要进一步具体说明逻辑检验(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以及实践是如何检验数学的,才能真正坚持唯物论。本文将根据辩证唯物论原理和现代数学发展的新特点,提出: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属于两个不同认识层次的检验标准;实践检验的两种功能等观点。这些新见解是我的专著《数学的对象与性质》(即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一切唯心主义者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认识中寻找真理的标准,这是完全错误的。旧唯物主义者一般地以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作为真理的标准。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所以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斗争,对于总结思维发展规律,吸取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和坚持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呢? 有的同志说,用实践的成功或失败检验认识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实践的成功或失败呢?实际上这也有一个标准,就是实践的目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4.
(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有一种用实践来淹没认识的倾向。主要表现是,片面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简单地把认识的能动性、社会性归结为实践的能动性、社会性,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坚持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 实践的唯物主义批判的对象是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  相似文献   

5.
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命题。但是,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人却把这两个命题对立起来,把二者说成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则鸣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载上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以下简称“则文”)就认为,强调认识依赖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获得真理的唯一  相似文献   

6.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批判唯我论的时候曾经指出,不能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割开来考察。因为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许多唯心主义者也可以承认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要不要把实践范畴列入认识论?这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分歧所在。(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8—141页)所以,讨论实践问题必须把实践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研究实践的社会性也是如此。把实践与科学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应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纠缠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听是否实践,没有多少意义。这也是本文在“社会主体”之前冠以“科学认识”的原因。实践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作为认识主体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这是极浅显的道理。但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认识的来源问题是认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在认识和检验真理中的作用等多方面的问题,哲学界开展认识来源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有重要意义的。就已发表的文章来看,虽然问题谈的尚不够充分,但几种意见的分歧已经明确。长期以来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认识泉源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张华金、马积华在《关于认识源泉的几点看法》(1980年7月25日《文汇报》)一文中,较具体地阐述了实践是认识唯一源泉的观点。他们认为,认识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个动态因素,不是指世界的本源或认识客体。因而认识的源泉所揭示的是人的认识是  相似文献   

9.
高师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既没有专门的授课时间,又没有专门的授课教师,所以,如果不加强对其的认识,进行认真的筹划与管理,就有可能使这门课名存实亡.五年来,我们南阳师院音乐学院从提高认识入手,积极探索艺术实践课的课程模式和管理办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努力加强对艺术实践课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讨论,我们深刻认识到,艺术实践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之所以是认识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就在于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是理解人的认识的产生、发展、归宿以及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关键."[1]这就是说,我们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产生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实践才能使这些认识得到巩固、发展,并最后被熟练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因此,离开了艺术实践,音乐专业的学习就失去了基础,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把艺术实践课提高到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来认识.虽然这门课没有规定专门的时间和教师,但并不等于可有可无.我们应该通过主观的努力,探索这门课的课程模式,变无序为有序,变无形为有形,切实发挥艺术实践课在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检验实践的标准”是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中提出的一个问题。1980年至1981年,全国各报刊展开过讨论。1988年以来,随着人们对改革实践的反思和生产力标准讨论的深入,这个问题被重新提出,并展开讨论。下面就两次讨论作一综述。一、“检验实践”的含义有五种理解:(1)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它只有成功失败之分,没有正、误之别,“检验实践”就是检验实践的成功与否。(2)人类实践活动同人的其他主客观活动一样,在其性质上都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检验实践”必然涵括着检验实践的正确与错误。(3)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有所谓事实与价值之分。对实践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四人帮”伙同林彪反革命集团把理论是非搞得极其混乱。他们在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也是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四人帮”一伙不仅大肆宣扬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鼓吹有用就是真理,否定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否定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他们也大搞绝对主义,否定人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定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因此,正确阐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时起早已解决了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毛主席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类似的话,革命导师讲了很多,而且都讲得非常明确和肯定,本来不应有任何的歧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论断本身又是一个被无数事实、人类实践总和反复证明了的重大的实践问题。单从粉碎“四人帮”前后我国面貌巨大变化的事实就充分证明,抹煞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范畴纳入认识论,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目的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论。那末,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呢?这个看来似乎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一旦要作出具体的回答,便可发现人们的解释原来是不一致的,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对实践  相似文献   

14.
认识过程的发展阶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认识不一,分歧较大。本期刊登了两篇文章。顿占民同志的文章主张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感性认识阶段。武步云同志的文章认为认识过程划分为由实践到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由认识到实践的检验认识与发展认识的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理性认识阶段;并认为这三个认识阶段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据我们了解,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本刊欢迎同志们进一步研究并撰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个人崇拜不断发生,这有其认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首先,个人崇拜是对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缺乏科学认识的产物,是一种愚昧现象。历史是人们创造的,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而不是少数杰出人物。但是,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进行运筹惟幄,引人注目的,却总是一些担负党、政、军要职的领袖人物。尽管这些人物都是借助一定的社会力量——政党、阶级和群众进行活动的,并且他们的领导艺术、智慧都源于一定的政党、阶级的斗争实践,都是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可是,人们往往不容易直接看清这一点。这是产生并能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迷惑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众的一个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16.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对于认识主体,哲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做了很多探讨,文章不少。但对于认识对象,学术界专门研究的文章不多。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正确理解思维和存在统一性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目的,是想说明外部客观世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阐述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从而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理解为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历史进步过程。所论甚浅,许多意见不一定成熟,尚请读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7.
以现象学为基础的教学是当前美术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建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以哲学为基础的支撑,只有从本质出发,才能真正理解美术教学,从而使得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得到一个全面的认识。现象学的美术教育是基于人文主义这一立场,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去除遮蔽的道路。生活中的艺术不是崇高的怪物,而是生活和生命的表达,更是每一个健康生活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全部自然科学史所反复证明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国第四纪冰川工作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生动而有力的证明。 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现象广泛存在,开创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工作,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李四光同志卓越的科学成就之一。但是,对第四纪时中国有无冰川存在,是否广泛流行的问题,在地质学界却长期意见纷纭,争论不休。这种争论,不仅是冰川地质领域不同学术观点的交锋,而且交织着哲学思想领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斗争。因此,回顾这场争论,不论是对于发展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还是对于我们加深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个基本观点,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划分是一种逻辑方法,所谓划分,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属概念划分为几个种概念。实践表明,巧妙的划分,常常有助于应答交际中的难题,变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这是因为,划分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人们完全可以根据交际时实际需要,灵活变通,选择合适的标准对同一对象进行新的划分。请看以下事例:  相似文献   

20.
本刊去年第8期曾刊登有关价值问题的两篇文章,黄海澄同志对其中一些观点提出了商榷。价值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搞清价值现象的本质,以及客观规律与价值关系、认识的客观性和价值观念的关系、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和价值判断的关系等问题,将有助于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也有助于伦理学和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我们认为,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商榷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