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构与气势     
写文章,讲究内容丰富,形式完美。人物事件是文章的内容,结构则是表现内容的形式。特定文章的结构,总是受特定内容所制约,但又对突出思想内容,加强文章的气势起着重要作用。处理文章的题材,布局文章的结构,都与作者的个性气质有关。因此,不同作家,采用不同的结构方法,有助于表现出不同的气势。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激昂雄奇,固然和它的题材有关,但也和它的精心结构不无关系。这是一篇日记体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2.
“明于天人之分”是苟子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所谓分,是区分、区别或界别,它连带着的另一意思指“明”“分”的天、人范域(“份”)。所谓“明”,是内心对天人关系的澈悟,其目的是把天、人范域从幽暗中彰显出来,达到深刻而真正的区分。在苟子看来,“明”“分”实与主体的心性结构密切相关,这即是说只有从心注的了解和修养中才能达到对天人之“分”的根本洞察。因此,心吐论仍然是苛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由此,可以把礼义之统融贯、组织起来。一、明于天人之分与天道的下落在《天论》开篇,苟子就认为“天行有常”①。俞钱释“行”为“…  相似文献   

3.
按是篇大旨务在裒多益寡,均剂盈虚,所谓“夺余满,补不足,以通政事,以赡民常”是也。《说文》“侈”与“奢”互训(人部378页);《尔雅·释言》:“侈、多也”。“靡”,有“靡散”之义。《易·中孚》:“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注:“靡、散也,分散而共之。”《礼记·少仪》:“国家靡敝。”《正义》亦有“靡散”一训。《荀子·富国》篇:“有倚契伺诈权谋倾覆颠倒以靡散之。”侈靡者,有饶多之财必使散于众之谓。《管子·霸言》  相似文献   

4.
友,在我国古代伦理学中是所谓“五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得一死交(即石交)”是生活中最可宝贵的幸事、快事。蒲松龄的伦理道德观中,也格外看重友的作用。他在《上孙给书》中简论了友对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古人择友而交的经验之谈。在《为人要则》中也涉及了这一问题,甚至以诗一般的笔调为友唱赞歌:“盖一日定交,则生死以之,劳何辞、怨何避”,“平居可与共患难。其人在,我扶其困厄;其人不在,我扶其儿孙……”。正是本着这种既带有士大夫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意识,又带有下层民众相互关切、属于义气的思想。蒲松龄展开了《聊斋志异》中有关重友、交友和爱友题材的描写。 《连城》一篇,是蒲松龄讴歌知心之友的精心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蹩脚的标题,因为材料、素材、题材三者不是并列关系的概念。现在并列标出,岂不蹩脚?然而,这却是写作教材中经常见到而又急待明确的问题。我的书桌上摆着两本写作教材,一本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写作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本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两本教材对材料、素材、题材的理解和表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武德”范畴,涵盖着一切与“武道”相关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广义的武德,包括属于领域型道德现象的军事道德(亦即古代所谓“武备之德”),属于组织行为型道德现象的军队道德(亦即古代所谓“武旅之德”),属于个体行为型道德现象的军人道德(亦即古代所谓“武夫之德”)。狭义的武德特指军队道德,因为军事道德的领域是通过军队的道德实践所开创的,军人道德是军队道德在军人个体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军队道德则是贯通于军事道德和军人道德的中介和枢纽。中国古代的武德理论形成于先秦时期,其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尊师、重道与兴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哲人对此卓有洞见,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一、尊师即重道。《礼记·学记》载:“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郑玄注曰:“尊师,重道焉”(《礼记正义》),认为尊师的实质是重道,此论得之。首先,尊师就是尊师所具之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黄宗羲《续师说》)师与非师之别就在于有道无道之分,师与道是合一的。师的价值就在于有道,也是其受尊重的根本原因。无道之人即使有“师”之名,也…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的新概念作文,概括地说应是强调“新”和“真”.所谓“新”,即:1.思维新,要提倡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2.表达新,不受题材、体裁限制,别具一格,用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千人一面.所谓“真”,即体验真、感情真,我手写我心,反对胡编乱造,反对矫揉造作.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可见,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作文将学生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表达出来,使他们的个性自由挥洒,使他们的自我创造得到张扬和认同,从而感受创新之美.笔者认为进行新概念作文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分量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2880名学生进行测查。经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和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1)个性分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个性各维度信度较低。但总的个性分量表信度较高;(2)不同民族在坚持、自制、内外倾、开放和耐挫折五个个性维度方面差异显著,而在乐观悲观、责任、冒险、独立四个个性维度差异不明疆,个性特征在不同民族青少年之闽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对于不同的个性维度和不同的性别,民族对个性发展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以生言性”为古代人性论的大传统,此乃所谓“生之谓性”。由于受牟宗三、徐复观等港台新儒家的影响,学术界往往认为“以生言性”是自生理欲望以言性,是一个旧传统,而孔子之后,子思、孟子所开启的则是自德或理以言性,是超越之性、义理之性,是一个新传统;前者“是儒家人性论之消极面,不是儒家所特有”,后者则“是儒家人性论之积极面,亦是儒家所特有之人性论”。(牟宗三,1968年,第216页;徐复观,第3章第5节)这样,孟子的性善论与其之前的“以生言性”便是新与旧、积极与消极的对立关系。然而,同样是属于新儒家阵营的唐君毅先生,却不仅注意到孟…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教育观即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当代素质教育观。它包涵了“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新教师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新教学观和“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的新学生观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情感理论,当然也如苟子的一样,属于道德本质主义的范畴。不过,孟子的情感理论推举本然之善,其基本倾向是向内收的,即所谓“反身而诚”,主张个性善性萌发,经过艰苦磨炼和教育而后壮大,形成浩然之气的阳刚气质,而不是如苟子的情感理论是主性恶的、外倾的,主治情的。相信人性本善,为一个足以持守的大本营,所以孟子并不虚请假意地回避欲,而是视情欲为正当,也更不惮志向情怀超越自己的事功而被人评为“行不掩言”式的狂做。孟子的情感道德本质主义的基调是导向思想之善的个性主义,因而,这种个性不乏强大的群体感召力。他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宗教史、文献学等方面讨论西夏时期的“汉藏圆融”佛教。作者提出“广义”和“狭义”的“汉藏佛教”概念,并为之进行讨论。本文集中在“狭义”的汉藏佛教,并为之采纳不同西夏佛教文本中的材料佐证。作者认为汉传和藏传在西夏时期有比较广泛交流,无论在西夏文佛教词汇或文本义理内容皆可见其痕迹。从思想架构角度观之,汉藏圆融的基础为汉传华严思想,主要是澄观和宗密的思想典范,即是所谓“性起/缘起”的架构。藏传佛教密法属于“缘起”范围。  相似文献   

14.
“普佛”一词,源于隋代信行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和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普信普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为“普”;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为“别”。信行认为在佛灭后初五百年的正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只能学一乘法;第二个五百年的像法时期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所以称为“别法”,全称为“别真别正法”。在佛灭后一千年的末法时期,众生由于根机较钝,具有空有偏见,如果偏学大乘或小乘,就会爱此憎彼,必然造成谤法之罪,所以第三阶相应的佛法,名为“普法”,全称为…  相似文献   

15.
儒法互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存在着儒道互补、儒释互补,而且存在着儒法互补。儒家是要“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法家则要“正君臣上下之分”,两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手段和途径不同而己,即所谓“同归而殊途”。儒家标榜仁政和德治,着重从血缘伦理方面来区别亲疏贵  相似文献   

16.
李洪志及其邪教组织“法轮功”剽窃道教名词术语,炮制所谓“法轮大法”,迷惑民众,骗取钱财,毁人生命,破坏社会秩序。为了正本清源,现从道教的角度,对有些相关名词术语进行正确的诠释。进一步揭露“法轮功”邪教组织歪曲真理,欺世盗名的邪教本质。1性命双修李洪志吹嘘“法轮功”是“真正属于性命双修的功法”。道教修炼讲“性命双修”,强调的是心性和身体两方面的修持修炼。讲究的是“尽性而至命”。所谓性,是指心性德行;所谓命,则是身形生命。性命双修就是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品德,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形体,使之长存。道书中说:性是神…  相似文献   

17.
题材选择与作家风格常春文学创作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劳动,文学的独创性产生了风格,这是一个作家的精神个性、思想品格和艺术才华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来的总特点。风格既表现在题材、主题、创作方法等内容诸要素中,又表现在语...  相似文献   

18.
“道”这一概念,自《老子》以来,已成为道家哲学的学派判准与依归,但是此一概念,自《老子》而后,其内涵因着《老子》后学的不同发展,其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战国末期之黄老道家《鹖冠子》一般认为仍承袭着黄老道家之道论,但《鹖冠子》对于“道”的关注显然有一歧出之发展,这一歧出不仅在于对天道阴阳的重视,更在于将“道”置于“天”之下,“道”除了作为四时运行之规律、度量准则外,更有所谓地道、人道之说,“道”成为事物之“道”,甚至有“圣生道”之说的提出,说明了《鹖冠子》之于“道”,作为一黄老学者已将“道”返回经验事物之抽象理则,代之而起的是圣人之道、成鸠之道。  相似文献   

19.
巧语增势法     
古人写作,讲究文章的气势。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认为,“气盛则言浮”;刘大櫆认为:“文章最要气盛。”这些议论虽然难免有偏颇之处,但它能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气势”对于文章的重要了。文章的气势,是使文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磅礴"是一种美的形态,属于"壮美""阳刚美"类型的美;"磅礴"又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概念、范畴。"磅礴"的审美内涵是雄大壮伟,宏阔浑莽,气势逼人,震撼心魄。磅礴之美是一种宏大之美、壮大之美、雄大之美、气势之美。"磅礴"之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