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充分展现了苏格拉底在虔敬问题上的含混,并记录了苏格拉底有关神学的两篇对话。根据色诺芬的记述,苏格拉底的虔敬体现于外在的言行,实际是对于诸神的节制;苏格拉底表面反对自然哲学的研究,实则有所保留;他以自然神学的方式论证神存在且神爱人,这一自然神学表达了对城邦神学的质疑,并揭示了苏格拉底的哲人面相。  相似文献   

2.
《游叙弗伦》讨论的是虔敬,然而,要真正理解虔敬的意义以及虔敬在两位对话人身上的表现,苏格拉底的反讽是关键。何以认定对话中暗含苏格拉底的反讽?除了其中众多不可小视的细节,还可以从二人定义虔敬的整个过程中发现某些意味深长的标记。由于反讽的运用,虔敬问题变得更复杂了;反过来,借着对虔敬的讨论,苏格拉底的反讽也展示了它多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磊 《现代哲学》2014,(3):74-79
与古典政治哲学相比,希腊化时期的政治哲学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伊壁鸠鲁派是其中对现代性影响最深远的一派。伊壁鸠鲁的政治哲学以唯物论为基础,建立了快乐主义伦理学,其政治约定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基本安全,因此自然与礼法之争丧失了古典政治哲学中高贵的神性,而且体现庸俗的计算理性。伊壁鸠鲁思想与现代性的关联体现在霍布斯、马克思和后现代哲人身上。霍布斯继承了伊壁鸠鲁将善等同于快乐,政治德性变成了人追求虚荣的好名。马克思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启蒙精神,通过批判宗教和社会启蒙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后现代哲人继承了伊壁鸠鲁的"自我快乐"和"自我治疗",致使整个社会愈发陷入虚无和颓废中。  相似文献   

4.
伊壁鸠鲁在西方思想史上素来毁誉参半、面相复杂。其复杂"面相"同样体现在其诸神观念以及对宗教的态度中。在不同思想家、甚至其思想的不同传承者眼里,他究竟是宗教的批评者、无神论者,抑或是虔敬的哲人?本文旨在通过清理和分析伊壁鸠鲁现存著述中论述诸神及宗教问题的残篇,探究伊壁鸠鲁诸神观念的真实含义和对宗教的真实态度,以及在不同的思想背景中,其表面的多元身份背后根本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究竟敬不敬神,既是一个事实问题,又是一个哲学问题。《游叙弗伦》恰恰是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敬神问题所做的一场更具思想史意义的哲学辩护。正是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指出城邦诸神信仰的危机是苏格拉底不得不面对的思想处境。雅典民主政制发展是这一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而游叙弗伦案例则展现了这一危机的现实图景。苏格拉底通过对虔敬问题的探讨,指明了解决古代信仰危机的可能方向。《游叙弗伦》表明,在思想层面上,苏格拉底作为哲人,对诸神信仰问题的反思和探究具有正当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在现实层面上,苏格拉底竭力阻止年轻人游叙弗伦做出不虔敬的行为,又为苏格拉底的两项罪名做了最好的现实辩护。  相似文献   

6.
由智术师在雅典民主巅峰时期开创的思想运动之所以是一场启蒙运动,就在于智术师们在此前自然哲人的基础上进一步颠覆了宗教权威,颠覆了传统礼法和道德,大力提升了人本主义的地位,以及让哲学走向市场.这场运动不仅与现代哲学极为相似,也得到了黑格尔等哲人的首肯和认同.法国当代古典学家更高度赞扬了智术师运动,认为这是一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自我觉醒的思潮,模铸了后世哲学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游叙弗伦告父本身是一个法律诉讼行为,而他却将这一诉讼的最终依据定格在虔敬这个宗教性概念上。但由于他未能给虔敬做出完善的定义,所以他试图以神圣层面的虔敬作为依据并不能够使我们信服。但是通过定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谓的虔敬其实可以被还原为律法和德性两个层面上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在早期自然哲学以及1809年的《自由论文》中,谢林对于自然的观点有深厚而隐秘的基督教神学背景,他早期对于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辨深受其故乡新教虔敬派的影响,尤其是虔敬派代表哈恩的神学对于谢林神性自然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谢林早期自然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影响。在早期自然哲学的相关著作中,谢林的自然观已经深刻体现出基督教虔敬派色彩,从而形成了一种神性自然观,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神性之美。结合谢林早期相关著作及其书信与诗歌,可以探究其自然观对虔敬主义神学的内在整合,进一步阐释谢林对于自然的灵性思辨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经典与解释     
[编者按]本期经典解释专栏首先收入两篇关于阿里斯托芬喜剧的绎读。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虽然表面讲些谐趣之事,实质上处理的却是关乎城邦生活与命运的重大议题——譬如,哲学与城邦的关系乃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而《云》正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文本之一。张文涛的《哲人与城邦正义——阿里斯托芬〈云〉浅析》一文即专注于此,以哲人及其崇拜的神灵与城邦正义秩序的关系这一线索贯穿解读的始终,展示苏格拉底与城邦的冲突及云神形象的复杂性,可谓抓住了理解这一问题的要害。  相似文献   

10.
卷首圣言     
耶稣的圣诞为世界带来了救恩与生命的确,天主救众人的恩宠已经出现,教导我们弃绝不虔敬的生活和世俗的贪欲,有节制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期待所希望的幸福,和我们伟大的天主及救主耶稣基督光荣的显现。  相似文献   

11.
古典政治哲学精神是一种安详或极为清醒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孔子的中庸思想当中。孔子积极倡导并履践着这种精神,目的是为了在理想与现实、哲学与政治、哲人的生活方式与世俗的生活方式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性的协调平衡关系,以便使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孔子的精神追求在后世儒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最终使儒家思想政治化。  相似文献   

12.
虔敬与正义     
田洁 《世界哲学》2016,(2):91-99
游叙弗伦关于虔敬的定义一般被认为是不成功的。很多学者把他归为一个无知的宗教狂热者,也把他的伦理学思想界定为一种神意论的,即以神意为道德奠基的立场。本文则认为游叙弗伦在立场上是接近苏格拉底的。虽然他强调神意对于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但他始终围绕着"正义"来界定虔敬,这与苏格拉底的立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恰切理解命运在人世中的角色,事关政治智慧.<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潜在统治者遇到不幸时,应如何面对.通过展现哈姆雷特对命运的两种错误看法,莎士比亚显示了与古典哲人的一致:个人的不幸不应归咎于命运或神,而应归因于自己的天性和选择.哈姆雷特与荷马史诗和戏剧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错误理解命运的原因.尽管哈姆雷特对命运的看法类似于马基雅维利,但他矢志不渝地追求正义,则显示了他与马基雅维利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王树人 《哲学动态》2003,(11):34-36
在读柏拉图对话文体的哲学著作时,好像自己也置身于与哲人的对话之中.而那睿智和深邃的哲思,就在对话中自然地流淌.哲人已逝,但著作尚存.对于已逝哲人,后人只能借研读其著作与之对话.就是还在世的当代哲学家,能与之直接对话的机会也不多.真正与之对话,也只能研读其著作.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在研读哲人的著作时,是否意识到是一种与哲人的对话?有自觉的对话意识与没有这种意识会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发问:存在不存在这种对话的可能?对话如果可能,那么这种对话可能包括哪些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读柏拉图对话文体的哲学著作时 ,好像自己也置身于与哲人的对话之中。而那睿智和深邃的哲思 ,就在对话中自然地流淌。哲人已逝 ,但著作尚存。对于已逝哲人 ,后人只能借研读其著作与之对话。就是还在世的当代哲学家 ,能与之直接对话的机会也不多。真正与之对话 ,也只能研读其著作。现在的问题是 :当人们在研读哲人的著作时 ,是否意识到是一种与哲人的对话 ?有自觉的对话意识与没有这种意识会有什么不同 ?甚至可以发问 :存在不存在这种对话的可能 ?对话如果可能 ,那么这种对话可能包括哪些内涵 ?这里的讨论 ,似乎应当从后面的问题开始。从彻…  相似文献   

16.
近代政治哲人背弃古典宇宙论神学,把"自然"从存在的锁链中"解放"出来。他们试图以"解放"了的"自然"为"始基"构建"自我拯救"的政治共同体。然而,他们的"自我拯救"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霍布斯"利维坦"的自我解体;卢梭良知开显的时间悖谬。为了解决困境,卢梭被迫回到古典,创设了自然宗教,试图以信仰的力量战胜良知开显的时间障碍。但实质上,卢梭复活的是唯意志论神学,因此,卢梭这一"自我成神"的神学复活方案并不能解决近代"自我拯救"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的最高事件.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视角重新思考苏格拉底之死问题,旨在重新反思哲学与政治、哲人与城邦之间的关联.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在于,作为公民的苏格拉底与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两种身份之间存在巨大冲突,但苏格拉底却没有能化解二者之间的冲突,以致在申辩中将哲学置于城邦的对立面.要化解二者冲突,政治哲人既要具有明智审慎的哲人品性,又要履行立法和教化的政治职责.  相似文献   

18.
王光松 《现代哲学》2006,(6):99-104
哲人的多种面相是其政治哲学之所以复杂的深层原因,该文以孔子与《论语》中四类人的关系为线索,通过分析孔子对四类人的看法以及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定位,旨在呈现孔子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多重面相,并由此进而把握孔子式哲人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君主论》第15章所开列的德目表尽管令人困惑,却并非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它对传统"四主德"的回避也不能说明马基雅维利对相关议题的忽略。事实上,马基雅维利不动声色地对经过西塞罗扩充和改造后的"四主德"做了深刻的解构与重构;这项工作连同他在虔敬(信仰)、慷慨、仁慈和信义等问题上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马基雅维利对古典的、中世纪的和人文主义的德性论的全面背离与颠覆,实现了从"德性"到"德能"的转化。"德性的政治化"与"德性的去道德化"表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重在"破旧"而非"立新",建立一种新的现代伦理观与社会-政治理论的工作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20.
阿里斯托芬在其著名喜剧《云》中塑造了一个行为怪异、不敬城邦诸神的哲人形象。这位叫苏格拉底的哲人崇拜云神,热衷于探究自然之理,擅长诡辩术,且把诡辩逻辑传授给试图逃避债务的父子,终致父子成仇、人伦尽失,欠债还钱的公理被践踏,城邦生活的"正义"秩序被摧毁。本文欲通过分析该文本,探讨为什么《云》中哲人探究的哲学、崇拜的神灵以及哲人的行动,会造成城邦"正义"秩序的破坏,进而表明阿里斯托芬展示哲人与城邦正义的冲突,并让云神暗中充当整个戏剧行动及惩罚行为的预谋者和推动者,实有深刻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