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昌天宝宫为元代真大道的著名宫观,明代前期转为全真道住持。该宫道士从明弘治年间开始使用全真华山派字谱传承道派,直至民国时期,共传承了二十六代。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的华山派,也是惟一从字谱第一代"志"字辈开始传承的华山派。其现存的碑刻史料对于研究全真华山派的起源及早期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献研探,可知大道教教祖刘德仁逝世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三月十五日。阐教以种种"济生度死"的法术之用作为"开化之方",与"无为清净"作为其"立道之本"并重。"真大道"对于本系道统极为看重与"大道教"严格区分。"体道葆和妙应真人"确为真大道十三祖。六祖孙德福封号为"通玄智慧真人"。九祖至十一祖三任掌教均为"非正常摄教",十祖赵德松曾任许州道正并因大德七年洪洞大地震突然去世,"宣授诸路真大道教提点崇真演道大师赵德祥"很可能为真大道第九祖。据新见碑阴题名分析、元代大道教宫观在今山东、河南都有新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3.
刘德仁,道号无忧子。道教著名流派——真大道教的开山真人,他生活于宋金隆替之际,金皇统二年(公元 1142年)创立真大道教,一生弘道三十八年,在中国道教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承前启后的大德高士。真大道教立清规戒律九条,将佛教思想特色融摄教理之中,“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者”①。有金一代,道教的发展出现重大变革,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是道教中兴的转折,金代朝廷尊崇道教,“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自奄有中州之后,燕南燕北皆有之。所设道职,于师府置司,正日道录,副曰道正,择其法篆精专者授之…  相似文献   

4.
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在他的思想中,"全真"二字是何含义?综合对其诗、词之考察,他主要是想全三教之真、全老庄之真和全心性之真.三方面的具体分析告诉我们,他这种回归老、庄的思想,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州修真宫现存十六块碑刻,除去三块与道教无关和一块残损严重无法辨认外,剩余十二块碑刻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关于修真宫的信息.以修真宫现存碑刻与相关方志为主要史料,本文对修真宫的创建时间、宗派归属与历史兴衰进行了考察,最终得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元元统元年(1333)以前修真宫已经存在.其二,明大德至清嘉庆年间,修真宫一直由全真龙门派道士住持,清嘉庆年间开始转变为由全真嵛山派道士住持;且由修真宫的传承情况,推算出龙门派极有可能创派于元代中期.其三,修真宫为明清道教历史兴衰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金元时期鲁豫全真道教发展迅速,道教徒人数不断增多,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道教修行和传播的女教徒,称之为女冠或女官。特别是以孙不二为代表的全真女冠的出现,对道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成为金元时期道教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鲁豫是金元全真道教活动重要区域之一,鲁西南地处山东与河南交界之处,但多年来记载全真道教,特别是道教女冠在鲁西南地区活动的实物性碑刻材料极为少见。山东菏泽沙土镇石碑王庄《高良太清观碑》记载了全真女冠任守真在鲁西南菏泽地区弘道传承之史实,对研究金元时期全真女冠的形成及道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茅山宗为中国传统道教"三山符箓"之一,国内不少道教研究论著在论及茅山宗的发展历史时,多据《茅山志》的记载,以第45代宗师刘大彬为最后一位掌教,认为茅山宗自刘大彬以后,即不见有传承。这种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道家金石略》收有一通石刻拓片,题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收藏的《金莲正宗仙源图讃》碑文拓片进行考察,并结合对其他相关史料的研究,认为:"全真七子"各自的宗派字谱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已经完整地出现,而传说由元世祖钦赐全真龙门派的20字诗文之"意义"则可能早在明代永乐甚至洪武年间就已经发生变化。全真道的宗派字谱的出现,一方面是其教团内部师承混乱而致其有强化内部各系统"认同"的需要;另方面则与明初朝廷加强对佛道二教管理的政策以及颁行《周知册》的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9.
小议修真     
"修真"是道教学问的总枢.对于道门中人而言,修真乃务道第一件大事."超凡人圣,得道成仙",即是修真之果证.故道门常将修道称之为"修真",将修道有成的高道称为"真人"或"高真".如南华真人庄子就称老子、关尹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当代道教两大宗派(即正一、全真)均将"修真"作为立教本旨.可以说,"修真"是涵盖道教全体大用的核心理念.本文拟从"务道原真"、"立教本旨"、"返本开新"三个方面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10.
真大道教     
道教教派之一,原名大道教。创于金初。创始人刘德仁,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二十一岁时,自称遇一白发老叟,授以“道德经要言”(一说授以“玄妙道诀”)。在传教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一时信者甚众,自称大道教。五传至郦希成(诚)分裂为两派,由于元宪宗支持郦派,始改名为真大道教。真大道教以《道德经》为宗旨,同时汲取部分儒、释思想。立戒条九则:“一  相似文献   

11.
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在世界各国的古代宗教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道教在原始的日月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日月之神的姓氏、服饰和威权职掌。在道教中,日为大明之神,称为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或称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月为夜明之神,称为月宫黄华素耀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①道教又称,日中有五帝,月中有五帝夫人。《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说:日中青帝讳圆常无,字照龙韬。日中赤帝讳丹灵峙,字绿红映。日中白帝讳浩郁将,字回金霞。日中黑帝讳澄增停,字玄录炎。日…  相似文献   

12.
正在道教中有两项重要的教制传承和教务活动,一个是正一派授箓,一个全真派传戒。授箓是道教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教制,是道教重大的教务活动,是道教教制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有文化传承的意义,而且有道脉延续的目的;自东汉张道陵建立道教教团,向弟子传度授箓起,传衍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正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于东汉,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谓"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教组织形式最初为民间教团,包括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北宋以后,道教的流派发展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等。自明清以来,道教唯存全真、正一两大派,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4.
太乙教是金元时代黄河流域新出的道派,但它存世的资料远少于全真、真大道教.《蓬壶炼度科》是目前发现的太乙教的唯一的传世科仪,对于了解太乙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该科仪本的由来、特点和基本内容,并由之推测太乙教的基本教法“三元之术”、“五灵之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真大道教史料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先生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与金元北方道教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陈智超先生于80年代有两文论真大道教史实,光绍乃祖,创获甚多。笔者最近在阅读方志时又偶拾若干零碎材料,奈何于金元史料绝少涉猎,不能望二位先生之项背,借《中国道教》公诸同人,望有益于道门内外之研究。真大道五祖郦希诚为宗门中兴人物。其事迹可见《道家金石略》收录的1278年《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和1291年房山《重修隆阳宫碑》。袁国藩先生由清末《畿辅通志》发现延庆州《重修天居观碑》,仅有少许文字。我从天一阁藏嘉靖《隆庆州志》中发现碑文,题为《天成观碑…  相似文献   

16.
南昌大学江右哲学中心成立了"江西道教史"课题组,笔者有幸参加.因课题研究需要,本人于2007年8月1日至19日在江西各地考察道教宫观,先后考察了南昌青云谱、太平山佑圣宫、景德镇斗姥宫、贵溪鬼谷洞道院、萍乡横龙洞道院、武功山紫极宫和白鹤峰道观、会昌翠竹祠、赣州玉虚观、宁都翠微峰的金精洞碧虚宫、云台峰云台宫、普道岩紫微宫.其中太平山佑圣宫由于供奉有南宋道士章哲的肉身,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处宫观.  相似文献   

17.
5月3日,古魏芮城彩旗猎猎,吕祖故里笙歌阵阵.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九峰山,八方道友云集,四海宾朋齐聚.上午10时,山西芮城纯阳上宫修复委员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纯阳上宫纯阳殿、三清殿上梁仪式.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山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宗教局局长高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西芮城纯阳上宫修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信阳,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冯正伟,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竹琴,香港道教联合会副主席、竹林仙馆主席曾忠南,香港道教联合会副主席、省善真堂主席黄汉瀚,香港飞雁洞佛道社住持刘松飞,台湾全真仙观观主巫平仁,台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长林原陞,以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相关部门负责人,道教界、学术界、工程施工方、纯阳上宫全国征联活动获奖作者代表以及当地民众1000余人参加仪式.上梁仪式先后由芮城县政协主席余妙珍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主持.  相似文献   

18.
一、引子 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1749-1836),名苕旉(敷),原名思澄,字谱芝,又字补之,号小艮,别号懒云等,以其深厚的丹道理论、扎实的内炼功夫,运用方便善巧的法门接引大众,弘传道法,"自当代名公卿相及缁流羽士,以及胥吏仆舆,钦其道范,纳交受业者,实繁有徒".使湖州金盖山纯阳宫成为全真教派"浙江第一道观",深远地影响了江浙一带的道教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1990,(1):6-7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全真道传授戒法,自金、元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以来,清顺治全真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弘扬律宗,重振全真之道风,成道教中兴之祖。据王常月律师《全真说戒威仪科》所订,出家道士不但要持有《度牒》,还应有《戒牒》。出家后要经过受戒仪式的考察和接受戒律教育,方可成为合格道士。戒律精严乃全真道徒言行准则,学道者当首务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  相似文献   

20.
《辉州重修玉虚观碑》立于元代至元元年。学者在研究使用该碑时发现,碑文所载的玉虚观教派归属难以定论,而立碑时间亦模糊不清。本文通过碑阴和历史文献的记载,推断出当时的辉州玉虚观当属全真派,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证出立碑的具体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