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瞬间     
瞬间之于人生,虽然如流星飞光白驹过隙,似乎是弹指之间无足轻重,但是,却让人难以忘怀。想想人生中谁没有经历过瞬  相似文献   

2.
李永瑞  张厚粲 《心理学探新》2005,25(2):44-47,53
为测查注意瞬脱的发展特征,该研究对36名小学二年级和4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瞬脱特征进行全面测查。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与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其注意瞬脱程度、注意瞬脱持续时间、注意瞬脱的最低点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群体差异,其中又以女性小学生之间的群体差异更为显著。由此推测,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学段是注意瞬脱发展的敏感期,其中女性小学生注意瞬脱发展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当前研究采用经典的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以消极情绪图片和中性图片作为分心物,分别探讨了消极情绪刺激和不同焦虑状态对注意瞬脱的影响。结果显示:(1)负性图片为分心物引发显著的注意瞬脱现象。(2)当两目标之间的间隔(SOA)为200ms时,注意瞬脱现象最为明显,当SOA为600ms时,注意瞬脱现象依然存在。(3)与低特质焦虑个体相比,高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瞬脱现象更为明显。这些结果说明,负性加工偏向会加剧注意瞬脱现象,使得注意瞬脱现象持续更长的时间。高特质焦虑个体由于对负性刺激更敏感,导致了注意瞬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目标的准确报告使得很难报告之后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目标,这种加工削弱被定义为注意瞬脱。注意瞬脱范式可以用来研究注意的时间进程。对于注意瞬脱现象已经有了多种理论解释,许多研究者利用功能核磁共振和事件相关电位等神经成像技术考察了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支持自上而下的控制过程与自下而上过程的交互作用导致了瞬脱现象的产生。最后对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以情绪图片为材料,在RSVP任务下检验了效价和唤醒度在注意瞬脱对抗效应中的作用。实验发现效价在对抗注意瞬脱中起主要作用,且正性图片的对抗效应优于负性图片,但唤醒度对注意瞬脱的影响不显著,结果支持积极情绪对抗注意瞬脱的观点。ERP结果进一步发现以上效应发生在P3代表的工作记忆巩固阶段。而在P2和N2代表的早期注意阶段,尽管已出现了注意瞬脱和情绪加工,但二者无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两个实验对颜色特征加工任务间的注意瞬脱效应进行探讨。实验一要求被试对首先呈现的两个色块(记忆项)与随后呈现的两个色块(检测项)是否相同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记忆项与检测项的SOA为220ms的条件下,记忆项加工对认知资源的持续占用使检测项的加工绩效下降。实验二含两个需相继执行的任务(T1和T2),二者均为比较同时呈现在屏幕左右两侧的两色块颜色是否相同。结果发现,对颜色特征的觉察即可产生注意瞬脱效应,其大小及时程与经典的采用字母识别任务的研究获得的注意瞬脱效应相当。上述结果表明,特征搜索的完成需有限认知资源的参与。然而,注意瞬脱过程中,特征加工与需对知觉对象细节信息进行提取的辨别任务(如字母辨别任务)在消耗认知资源的量上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7.
韩盈盈  赵俊华 《心理科学》2013,36(2):301-305
本研究在经典的注意瞬脱研究范式中变化干扰刺激T2-1或目标刺激T2的颜色特征,探究由新异刺激特征引发的注意捕获对注意瞬脱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改变T2-1或T2的颜色时,这些与任务无关的新异信息可以自下而上地引发注意捕获并减小注意瞬脱。注意瞬脱起因于有限注意资源的分配,资源的分配方式受注意捕获的自动调节。这为解决注意瞬脱到底是有限资源限制还是资源分配提供了新的实证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邓晓红  周晓林 《心理科学》2006,29(2):508-510
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呈现两个目标刺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这种现象就是注意瞬脱.该文简述了注意瞬脱的概念、容量有限性等方面,尤其详细介绍了注意瞬脱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呈现两个目标刺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这种现象就是注意瞬脱.本文在简要介绍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和注意资源耗竭理论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注意瞬脱的暂时性失控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采用RSVP范式,本研究以情绪刺激及双任务中两个目标刺激间的时间间隔(SOA)作为实验条件,从时间维度上探析了情绪刺激、SOA等因素对聋人与听力正常人注意瞬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聋人存在较听力正常人更为显著的注意瞬脱现象;(2)较听力正常人而言,情绪刺激更易诱发聋人的注意瞬脱;(3)在改变T1情绪词的条件下,负性刺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高于中性刺激及正性刺激,而正性刺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可能与中性刺激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陈宏  王苏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26-1939
视觉注意瞬脱是指在很短时间内(约500 ms)序列呈现两个目标刺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象。近年来国外注意瞬脱实验研究渐成选择性注意研究领域的热点, 其实验范式疏理为两大类-- 单刺激序列RSVP范式和多刺激序列RSVP范式。综述对两类范式的诸多变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提出了影响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四项实验因素和今后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五种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过度投入理论与激活反弹理论对瓶颈理论的质疑出发,采用ERP技术检验了情绪性注意瞬脱的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行为结果显示,以恐惧面孔为T1,中性场景图片为T2,则恐惧面孔T1相对中性面孔T1显著降低了中性T2的识别正确率,进而诱发了情绪性注意瞬脱。ERP结果进一步显示,相较于中性面孔T1,恐惧面孔T1诱发的情绪加工影响了代表中枢加工资源的两阶段P3波幅,使得其始终高于代表标准注意瞬脱的中性面孔T1条件和代表非注意瞬脱的单任务基线条件。以上结果证明,情绪性注意瞬脱形成自情绪性T1加工所诱发的中枢资源过度投入,而非源自中枢资源瓶颈。  相似文献   

13.
注意瞬脱是指个体在对同一位置出现的多个刺激进行识别时, 如果第二个目标刺激出现在第一个目标刺激之后200~500 ms之间, 那么个体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识别会显著降低的现象。研究表明, 注意瞬脱效应在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意向聚焦、情绪状态和人格等方面。近年来, 注意瞬脱的个体差异也在多种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得到重视。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注意瞬脱效应个体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注意瞬脱对视觉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RSVP范式和视觉空间关系研究范式相结合,以两个实验探讨了注意瞬脱对视觉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类别和数量空间关系判断之间出现了实验性分离:类别空间关系判断表现出较大的注意瞬脱效应,数量空间关系判断只有轻度注意瞬脱效应。这说明,类别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子系统具有不同信息加工特性:前者依赖实时注意资源,其编码过程更多涉及控制性加工;后者较少依赖实时注意资源,其编码过程更多涉及自动加工。另外,还运用注意瞬脱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1)高级中枢加工瓶颈形成的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TLC假设和注意的延迟投入假设;(2)目标选择的控制瓶颈形成的输入过滤器与目标模板假说;(3)同时类型系列标记模型。最后从瓶颈理论在整个注意瞬脱理论中的片面性和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两方面剖析了瓶颈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目的一是探讨外周空间线索能否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二是观察线索的信息性对该促进作用时间进程的影响。实验采用注意瞬脱和空间线索结合的实验范式,考察不同信息性线索对目标识别的促进效应在注意瞬脱期间内外的变化。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了非信息性和信息性线索。结果显示:外周线索的促进效应在瞬脱期间内显著大于瞬脱期间外;非信息性线索和信息性线索分别在较短和较长的线索-目标间隔下起促进效应。因此,外周线索能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而不同信息性线索可能引发不同的注意机制.从而具有不同人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 简称AB)现象是近年来注意研究的一个新聚焦点。文章简要介绍其发现过程,各国学者对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五种主要的理论解释和研究注意瞬脱现象的意义,并展望其研究之未来。(  相似文献   

18.
孙晓  李肖  贾磊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13,36(1):72-77
研究采用注意瞬脱的双任务RSVP范式通过操纵T1任务知觉负载水平的高低及T1-T2间的延迟长短,检验不同负载和延迟条件被试对陌生姓名、明星姓名和自我姓名的识别正确率。研究发现,自我姓名加工具有明显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体现出加工的独特性,但其独特性受负载及延迟条件的影响,且明星姓名在一定条件下也出现了与之相近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证明自我姓名加工具有相对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注意瞬脱现象及其理论解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AB)现象是近年来注意研究的一个新聚焦点。文章简要介绍其发现过程,各国学者对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五种主要的理论解释和研究注意瞬脱现象的意义,并展望其研究之未来。  相似文献   

20.
吴昱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13,36(4):816-821
实验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观测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图片分别作为靶刺激和探测刺激时是否会出现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现象。结果发现,如果探测刺激是自我面孔,被试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他人面孔,尤其当T1是他人面孔时,可使注意瞬脱完全消失;靶刺激和探测刺激均为他人面孔时,出现注意瞬脱现象。说明自我面孔不仅有很强的注意抢夺能力,也有很强的注意持续把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