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明忠 《美与时代》2023,(6):129-131
正大书风的美学品格是什么?众所周知,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是儒、释、道,在此基础上,将站在传统大文艺观的层面展开分析和探究。文艺观说明文学、艺术审美观始出同源,传统大文艺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文学艺术进行美的评价。分析书法的美学品格,人品即书品论是第一要义,然后才能分析书法的传承和艺术风格。颜真卿、柳公权、伊秉绶无疑为正大书风的代表者,因此从对他们的研究出发,进一步剖析正大书风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2.
葛洪的神仙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代道教学者葛烘将“仙”作为可学致的人生美学理想,将“真”和“朴”作为“仙”人的美学品格,认为“绝迹幽隐”于山林之中会有助于修养这种美学品格,更容易到达这种美学理想,这就将山水之自然美与修道之神秘美统一起来,构成他自成体系的神仙美学思想之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化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当代建筑呈现复杂的、多样性面貌。复杂的、多样性的建筑面貌是人类审美差异的体现。文章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桂林酒店建筑发展为切入点,试图从美学的角度,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突出的形式特征及审美追求的研究,提炼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审美追求发展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儒家大美学观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美学是一种大美学观,大美学思想。它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以孔孟仁学、《易》、《庸》哲学为思想基础、中和或和谐为审美规范、天人合一为理想境界,强调道德精神(仁)与艺术精神(乐)的融和统一,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与融艺术于人生,以人格美陶铸为中心,进而阐发社会美、艺术美及自然美的涵义,建构起大美学观的理论大厦。儒家大美学观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品格,具体表征为主体独创性、包容涵摄性、精神延续性、传播辐射性等等品格或特征,与道、释美学思想互渗互补,构成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主流。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描述…  相似文献   

5.
云冈佛教石窟艺术,做为一种强化感性的宗教文化,绝不单单是对未来“粉本”和佛图仪轨的封闭摹仿。其艺术手法和美学品格是一个开放体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态,除了象征和夸张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美学品格——变形。  相似文献   

6.
刘福智 《美与时代》2006,1(1):22-25
艺术和科学各有其个性,又有着共性。“鉴赏美学”课程则是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艺术和科学,展示人类两大文化领域的共同美。这是一门崭新的美学课程,也是一门崭新的美育和素质教育课程。不过,它既不属于探讨美的原理和规律美学,也不属于诸如技术美学、工程美学、建筑美学之类的实用美学,可将其定位于对艺术美与科学美进行比较和鉴赏的一种推陈出新的美学学科。  相似文献   

7.
这里说的"美学",指的是在人类生存整体事实基础上建构的"科学主体论美学原理体系",简称"现代美学".它不同于主观设定的独断论的古典美学或其他个体性私人化的美学.现代美学用科学主体论思维方法,立足于人类现实生存的整体研究和深层规律揭示,宣布古典美学终结并开创了全新的美学思想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薄振杰 《学海》2007,6(2):194-196
人类的文化交流离不开翻译。翻译引进新事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外国文学翻译为个案,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外国文学的译介对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在译介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完成的。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是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新实践美学应该弥补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缺失,建构起自己的身体美学。实践本身就是身体的实践,没有身体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因此,身体的实践和实践的身体是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的逻辑起点。实践的身体是在身体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首先应该关注人类自身生产中产生的身体及其审美关系,即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问题,建构起本原身体美学。在人类的生存中,身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物质生产最基本的方面,衣食住行等都存在着身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审美化和艺术化问题,因此,新实践美学还应该建构起存在身体美学和发展身体美学。存在身体美学研究身体存在及其审美关系,研究身体存在的审美化和艺术化,主要是肉身生存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问题。发展身体美学研究身体发展及其审美关系,研究身体的符号化和精神化,主要是精神身体、符号身体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问题。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追求肉身身体、精神身体、符号身体的有机融合,以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0.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就是艺术观,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70年代末期,我国美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沉寂而重新活跃起来以后,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讨论情况,除上述形成于50、60年代的几种观点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以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11.
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浪潮的影响,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在娱乐狂欢的时代不放弃对忧伤和苦难的表达,在儿童更具个性的年代重新审视"儿童本位",保持高贵的美学品格,在无厘头和解构盛行的年代坚持传统的幽默格调,等等。所有这些美学取向的慎重取舍,将会影响到未来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视觉艺术是传统艺术样式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创新与发展,也是新生代媒体艺术的典型代表,其以非线性、交互性、复调性突破了传统视觉艺术表现技法与创作观念的限囿,为众多非专业的艺术创作者与爱好者施展艺术才华、感受视觉艺术魅力开辟了更为自由、便捷的创作、展示与交流空间。网络视觉艺术的美学品格烙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对当代审美文化观念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网络涂鸦、网络动画、网页艺术是网络视觉艺术的典型样式,它们所呈现的各具特色的审美文化特质是网络视觉艺术美学品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并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养生是一种身体文化,它以身体意识培养为目的,以形神调养为手段,其真正精神在于拥有灵活而有悟性的身体:不但把身体塑造成拥有优雅、美丽等审美品格的外在对象,而且将身体作为主体性存在去感知这些品格,去体验这些品格带来的审美愉悦。它使身体与身体化合二为一,达到身心合一的自由境界,达到身体、认知和道德的改进,以至合理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养生的旨归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5.
探索美学的影响,不仅能揭示人类的社会性,而且有助于认识艺术和环境,因为环境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美学过程囊括和涉及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鉴于这个原因,美学经验寓意着道德与政治属性。的确,在人类的环境里,道德、社会、政治是完全交织交融的,由此而蕴含的环境美学既有理性判断的根据,又有感官愉悦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古诗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美在何时进入了人类社会?美学何时自觉地参与了人类社会的变革?-这是我在拙著<美学漫谈>中提出的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阔步走过30年的今天,我想强调说的是:美和美学不仅在数千年的往昔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更在近30年来,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形态,与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伴.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美这一概念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贯穿于整部美学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围绕着美的本质的观点形成了四大美学流派,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格局。但是美这个概念主观性非常强,人必须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对客观存在赋予的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尽管有些观点能得到许多共鸣,获得多数人的赞许,但也只能从经验上而无法从科学上证明其合理性。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如果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就不会有心思去追求美、创造美。因此,审美更可能来自于人们探寻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精神需求,这样的需求导致了审美的两种趋向:可掌控的审美和不可掌控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潘知水同志在本刊1985年第3期上发表了《“技术美学”评介》一文,从技术美学的内容出发,提出了技术美学能否成立的问题。同时,联系社会上出现的“恋爱美学”、“旅游美学”等等,指出美学分支学科的设置存在“泛化”倾向。本人感到作者在关于技术美学能否成立的立论中,有些提法似欠酌斟。此外,作者在指出存在某些缺乏科学严肃性的“泛化”时,忽视了美学学科内部也存在“分化”的趋势。作者立论中提到:“只有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才具有美的这种品格……现实的美不过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艺术形式而已”。这涉及美和美感的根源和本质以及艺术美与现实美两者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派戏剧在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直接影响下,显示出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美学品格.其实,"现实主义戏剧与现代主义戏剧都具有现代性.它们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资产阶级社会生活方式都有反思和批判,差别主要在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上."[1]我们可以把现代派戏剧的美学特征归结为视角内倾、情节淡化、情境怪诞和审美救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自然巨系统的整体性关系把握历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独在哲学历史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文化学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诸学科,也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历史规律体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影响的整个世界之中,它既不能脱离人类实践活动而存在,也不能离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得到日渐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今天,人类实践活动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驱策着人类必须从大时空的尺度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