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梵呗清歌     
这一年来梵呗清歌栏目收到的佛曲与信日渐增多,这是一件大好事。就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佛教信众对于佛教音乐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只承认日常熟悉的作为仪轨用的唱念,而对为弘扬佛法而整理、创作的佛曲则不大能接受。上期本刊劳里写的《有声有色》一文中后面一段话是颇含代表性的。这确实不能怪任何人,佛教要有自己既有宗教性又有艺术性的佛曲还有待努力。我们想在今年的梵呗清歌栏目中为这方面的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本期发表了两首佛曲。1《养心行孝歌》佛教提倡报父母恩,行孝极为重要。用歌曲来弘扬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但是就词曲来看…  相似文献   

2.
杂阿舍经     
主持寄语本期发表由济征居士供谱的佛歌 ,内容摘自《杂阿含经》中关于布施的一节。为经文谱曲 ,这类形式过去发表不多 ,请大家试唱。因为是经文 ,唱时要平和、庄严 ,边唱边体会其含意 ,这对信众来说无疑是很合适的。由于内容是叙述性的 ,词句形式很规整 ,曲调不宜起伏 ,可能会显平一些。本栏选载一些不同形式的佛歌 ,是希望读者在试唱中比较 ,提出看法 ,以推动佛教音乐的发展。近期来 ,给本栏投稿者很多 ,由于篇幅与人手的限制 ,很难都刊登或回复 ,请读者谅解。为表达对来信来稿的诚挚谢意 ,同时使佛教音乐得以更好地弘扬 ,编辑部同仁将进行…  相似文献   

3.
汉俳三首     
主持寄语佛教音乐的功用,说到底,是为了众生的开悟与解脱。因此,佛教音乐的创作与流传,也要靠众人的努力与扶植。本栏目开办以来,受到许多热心读者的关注和护持。更有一些读者,则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佛教音乐的创作。四川广安67岁的退休教师伍光芹便将赵朴老的三首汉俳谱了曲,当成“佛歌作业”寄了来。曲调虽然是简单的几次反复,但却质朴、安祥,也能上口。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也来“作业”。佛教徒相信,除“无记”以外,凡“作业”皆有“报”。而无论古今,“佛歌作业”总该是归于“善报”的。汉俳三首@家振  相似文献   

4.
修行之歌     
主持寄语我常在寺庙里听到播放佛歌,较多的是念诵佛菩萨名号的,所选曲调常常是民间小调,尽管唱者力求庄严,由于这些小调在民间流传甚广,为人十分熟悉,听者很容易联想到原来的曲调与内容,并由此产生不够严肃的想法。用小调配唱佛、菩萨名号,说明我们的佛曲、佛歌急待发展,以适应信众的需求。可是我个人以为小调不太合适,当年弘一法师用西方音乐的曲调来配歌,可能也是想到这一点的。本期发表的佛歌,是晨鸣居士作词作曲的。晨鸣居士曾编辑出版过《黄河文化》,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佛歌,可说是一位热心者。希望“梵呗清歌”栏目能成为…  相似文献   

5.
佛乐在中国的传播佛乐又称梵乐或梵呗,不独是佛教赞颂佛菩萨和弘扬教法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也是佛事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内容,广泛地存在和运用于佛典仪轨之中。梁朝慧皎法师所著《高僧传》曾考证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乐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白马驮  相似文献   

6.
本期发表的《不能没有爱》——慈善之歌,没有用佛教的词语,曲调也比较通俗,但我们仍将它视作佛教歌曲选用了。佛教讲慈悲、讲善,这在世间来说是一种很广义的爱。佛说“人生是苦”,娑婆世界的众生在苦海之中相互要讲  相似文献   

7.
张家提 《佛教文化》2023,(1):102-104
道世法师是唐代著名律宗高僧,佛教学者。他一生深人研习三藏教典,大力弘扬律宗。在弘扬佛法的同时,道世法师还专心从事佛教著述,撰写了大量很有见解的佛教专著。道世法师撰述的这些著述中,流传后世且影响深远的是《法苑珠林》。本书自问世以来,深受历代学佛者和佛教研究者的欢迎,被大众赞誉为“佛教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于今年6月在北京共同主持了一次关于佛教音乐的座谈会,就佛教音乐的渊源、流派、风格等各类问题进行了探讨.出席座谈会的有:天津佛教音乐团、五台山佛教音乐团、常州天宁寺佛乐团、江西能仁寺佛乐团、甘肃拉卜楞寺佛乐团、鞍山千山佛乐团等佛教  相似文献   

9.
他宣扬的思想不仅打通了中外佛教之路,也真正把大乘佛法传遍于世。他通晓中、梵、巴、英、日、藏六种语言。他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出力至巨,三度主编《海潮音》杂志,并襄佐太虚大师设立世界佛学苑研究部。他曾参与创立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并代表中国佛教界参加首届"世佛联"大会,成为中国首位"世佛联"执委会成员。他曾两度出国讲学,在东南亚和南亚弘扬大乘佛教,享有盛名。他是国际弘法讲学的先驱,是推动现代佛教国际化的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10.
田青 《佛教文化》1994,(4):48-48
最近,赵朴老对佛教音乐谈了一些意见,我们感到很有道理。他说“我看,佛教音乐还是要吸取各地丛林唱腔,及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佛教诵念腔调,总之令人听起来有肃穆、安静之感。”类似意见他曾多次强调。 我们《佛教常用唱诵规范本编辑小组》二年来基本上是按这样去作的。除了已经收集了全国各大丛林的唱腔,也计划与日、韩、斯等国联系,汇集那里的诵念来加以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一工作既是十分必要,也确实非常艰巨。 本刊已先后发表了十二首我们收集整理的曲谱,不少读者也给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我们编辑的《规范本》即将完成之际,希望读者向我们提供您所收集到的唱念谱,并提出您对这项工作的意见与期望。  相似文献   

11.
主持寄语正兴法师与陈卫东先生合作 ,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词 ,通俗上口的旋律制作了《普陀之音》。二位合作不止一次 ,本刊以前就曾发表过二位的作品《为了这一天》。希望他们更多地合作 ,为弘扬佛教文化创作出更多的佛歌。为了推动这方面的创作 ,本栏特征求了几位词、曲家的意见。对词曲作者谱写佛歌的一片诚心 ,我们都很赞赏。同时也希望作者在词上更多地注意形象与内容的贴切 ,紧紧围绕着《普陀之音》的“音”字在表达 ,曲与词在意境和内容上更好地融合 ,旋律上更朴实 ,掌握一定的传统佛乐的韵味 ,这样一定会使这首佛曲更加完善的。囿于篇幅…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12)
今年是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为缅怀大师一生爱国爱教、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的光辉业绩,中国佛教协会编辑出版大师所讲《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和《佛说善生经讲录》(三书合册),在汉藏教理院讲的《中国佛学》。赵  相似文献   

13.
由王惕所著的《佛教造像法》一书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弘扬中华佛教文化和诠释佛教造像量度、造像规则的美术知识书籍。书中首次破译《佛说造像量度经》之谜,并将现代意识及西洋美术技法与传统文化熔于一炉,从寺庙选址和规划到佛、菩萨、阿罗汉天龙八部众的造像方法,如法如律地加以阐述,填补了汉传佛教造像没有一本完整工具书的空白,从佛教文化艺术的角度总结充实了绘画、雕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佛教造像法》出版@陈耳东  相似文献   

14.
陈坚 《周易研究》2003,(5):55-65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不断地中国化,至宋明以后,中国化的佛教便完全成熟。作为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佛教僧人将中国本土经典“佛经化”,以佛教的道理来诠释中国本土经典,形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运动,作为这一新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晚明时期的高僧真可将《易经》“佛经化”,用佛理来诠释《易经》。通过这种诠释,真可不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易经》中所蕴含的佛理,更是深入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卦例中去探索佛理,向人们昭示了《易经》的卦爻逻辑在表达佛理方面所具的特有功能,并使人们得以借助易理来通晓佛理。  相似文献   

15.
李卓 《中国宗教》2018,(4):68-69
佛教舞蹈是指以佛教寺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舞蹈,或者是源自于佛教、带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舞蹈,主要以供养佛菩萨或者弘扬佛教为目的,正所谓“巧把音声作佛事”。佛教舞蹈本源于印度古俗,是所谓的“舞祭”,在古印度佛教的无遮大会上通常也有乐舞。佛典中有很多关于舞蹈的记载。比如《妙法莲华经》云:“香花伎乐,常以供养。”  相似文献   

16.
溪声尚是广长舌赞佛新曲岂非禅──兼谈吴琼与《佛教音乐》系列磁带凌海成赵朴老在评价一部佛教题材的交响音乐作品时,曾对我国佛教音乐的历史、现状及创作问题提出过非常精辟的见解,其中涉及到创作佛教音乐的美学问题。这里所谓的美学是指宗教艺术美学,一般讲应当具有...  相似文献   

17.
田青 《佛教文化》1997,(3):14-17
去年8月,台湾国纶公司出版了一套佛教音乐专辑《醒世梵音),该套专辑共4片CD,分别收录了北京佛乐团、天津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辽宁千山佛乐团、常州天宁寺佛乐团、龙江能仁寺佛乐团及甘肃拉卜楞寺藏传佛乐团演奏演唱的传统佛曲,该专辑因选材精到全面、内容空前丰富、录制特别精美、且“原汤原汁”,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佛教音乐博大精深的本来面目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一问世,便获得台湾“金鼎奖”的提名,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可喜可贺。《法华经·普门品》中说:“梵音海潮音,胜破世间音。”在当前这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时…  相似文献   

18.
衆善奉行     
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一般来说是由梵呗开始的。‘楚’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省略,意思是清净,呗是印度语‘呗匿’之省略,意思是赞颂或歌咏。用汉语唱梵呗,始创于曹魏陈思王曹植,因当时在东阿县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而成,故称‘鱼山呗’。此外还有吴国支谦制的‘菩萨连句梵呗’,康僧会传‘泥洹呗’等。史书记载的佛曲、歌赞名目很多,但由于没有可靠的曲谱记载,很难考定这些曲目的实际音调。现在一般佛教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有些来自唐宋的音乐,大部分系元明之后的。其中包括大量南曲、北曲、明清俗曲,很值得重视。中国佛教徒自古以来很重视佛教音乐,认为它能达到‘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目的,在集众行香时,可起到‘静摄专仰’的作用。这种音乐对于非怫教徒来说,同样可以欣赏,领略佛教文化深邃的含意,产生净化心灵的效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斯里兰卡留学僧威马来拉但尼谈起了怫教音乐。他告诉我:在斯里兰卡,佛教音乐极为普及,家家户户都会唱。每天晚上电台结束广播前都由斯国景著名的女高音唱一曲‘者恶莫作,众善奉一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一天的告别。说着他轻轻地哼唱了这支歌。曲调优美深沉,令人感动。每天临睡前听着这样的歌,想着这歌词的含意,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一种多么深沉的文化啊! 我录下了他的唱,准备记下谱来介绍给大家。由于他们的曲调不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听起来很简单的曲调,落笔竟是那样难!我又去请教北京与上海的专家才记下了曲谱,但都感到颇为不易,很难定准。梵呗进入汉地,至今早已汉化。斯里兰卡是通巴利语的国家,他们的音乐与印度也很相近。我个人以为他们的佛曲一定会更多地保留了印度梵呗的特色。在这里介绍这支歌,是想向有志于佛乐研究的人提供一种参照,希望这声音能有助于探索从原始梵呗到中华佛曲的轨迹,也希望能得到广大歌曲、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或许有一天能听到传唱它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主持梵呗清歌以来,常有许多想法。这不仅仅在于如何选择佛面,而 是考虑到究竟怎样才能通过这一栏目使佛教音乐得以弘扬、发展。在这方 面广大读者给了支持帮助,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二月收到哈尔滨读者陈星桥先生的信,他说:“佛教音乐源远流 长,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所用乐谱和乐器特殊及所填之词艰深难懂,往往局限于寺院早晚诵经及做佛事之用,这大大影响了它作用的发挥,尤其在今天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佛教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希望热心佛教音乐的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们在发掘、整理、研究佛教音乐的同时,能结合时代作些改良和创造。例如将已有佛教乐曲配上现代乐谱,并试用现代乐器加以演奏;进而根据佛教音乐清寂和雅的特点,参考国内外的佛教音乐,创造一些比较符合现代人乐感的佛教乐曲,填上通俗易懂的佛教歌词,藉以激发出人民群众心中的宗教情感,一旦产生共鸣,影响将十分深远。” 这方面我们是努力在做的,我们在整理传统的同时参与天津歌舞剧院佛教音响诗《东方慧光》的创作,就是一次尝试。只是由于机缘尚不成熟,难以比较顺利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有志于此的同道日益多起来了。本期发表的《千年暗室一灯明》是著名作曲家马友道作的。希望读者试唱,并提出您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清涼     
今年8月3日,斯里兰卡的维普拉萨拉长老来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当他看到《佛教文化》季刊上登载的《众善奉行》歌时,立即高兴地唱起来。他唱的曲调虽与发表的谱子近似,却另有一种深幽空灵的韵味。几天后,我见到了给我吟唱这歌的威玛拉那坦尼,对他谈起这件事。他说:‘是不一样。他是按寺院传统吟诵的,我唱的是电台上的佛曲。’这使我想起他曾给我唱过好几段佛教歌曲,确与我原有的寺院佛曲录音不尽相同,他唱的似乎更能沟通凡俗。这说明是经过创作的。西方的宗教音乐中有为宗教仪式而演唱的殿堂吟颂,有信众在教堂参加宗教唱诗班的合唱,也有为表达宗教感情而创作的歌曲。诸如《平安夜·圣诞夜》一类的圣诞歌,舒伯特、古诺创作的《圣母颂》等均属这一类。这些宗教歌曲早已成为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我们的群众也同样喜欢宗教音乐,无论是西方的弥撒亚·圣诞歌,还是中国的梵乐、佛曲,都有相当数量的欣赏者。云南省滇南发电总厂有位读者,给本刊来信,表达了一部分青年读者希望能听到佛曲音带,并传唱佛教歌曲的愿望。现代高僧弘一大师曾为传播这种歌曲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曾应大醒、芝峰诸师礼请亲自谱写了由太虚法师作词的《三宝歌》。1931年间他还曾专门写了一些佛教歌词,让他的学生刘质平等为他谱曲。本期发表的《清凉》就是弘一法师在浙江白湖金仙寺时撰词,由俞绂棠作曲的。弘一法师这首歌词很有意思,没有用佛、菩萨的名号,也没有用明显的佛教术语,但却是一首典型的佛教歌曲,深邃隽永。‘清凉’在佛教中是‘尸罗’(sila)十意之一。尸罗是梵语,意译为‘戒’,但包括多层含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义就是清凉。因为身口意三业所引燃的欲火、怒火、无明火,能将修行者的五脏六腑焚作一团,只有戒能止息热恼,故称清凉。全曲歌词用月、风、水来描绘清凉,进一步阐述了佛教大智清凉地的意境。清凉月。《华严经》中有‘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句,歌词中用心地光明来表现这种无我的境界。清凉风。《大日经》中有‘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句。说如来慧风,涤除一切障盖烦恼,令证涅磐清凉法性。也即前面说到的业罪使人热恼,戒像一阵清风吹去了这种火热。清凉水。《智度论》中有‘人大热闹,得人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又有‘智目行足,到清凉池’句。歌词用清水一渠,涤荡污秽表达了这种意思。最后一句‘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是总的概括。世事无常,但如达到无我的境地明白了究竟无常的深意,便可以得到真常。弘一大师圆寂辞世已50周年,为纪念他,有心人当再唱此歌,聊胜泣怀。也希望作家们能继往开来,使喜欢欣赏佛曲的读者能有更多更美的佛曲传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