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山听鸟语     
正空山,其实空的不是山,而是人的心。当一个人的心空了,那么他眼前的山也是空的。倘若他的心不空,再寂静的山,在他心里也是嘈杂的。我独自到山上来,就是为了心中的"空"。当我还在城里时,心里是不空的,岂止是不空,还塞满了乱麻。在进山的路上,大团大团的绿扑面而来,不仅扑在脸上,还扑在心里,渐渐地就把心洗得纯净了,洗得透明了,洗成空的了。  相似文献   

2.
我离开云麓宫是在一九五四年三月份,算起来已三十四年多的时间了,我的心里没有一天不在纪念着它。若不是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若不是中国道教协会的大力支持协助,怎得今天交还退归道教管理使用啊!真使我感到万分欣慰,作打油绝句诗三首。朝思云麓暮思宫,梦渺神魂刻未空。三十四年交故主,英明政策得成功。顶峰高耸白云边,半似人间半似天。碧落空歌常自在,麓宫从此聚群仙。  相似文献   

3.
邱星 《中国宗教》2004,(3):40-41
清晨入古寺,初日冲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苍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鼓声。  相似文献   

4.
清晨入古寺,初日冲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苍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鼓声。——团林寺大雄宝殿  相似文献   

5.
刘梅 《佛教文化》2012,(6):110-113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声”。唐人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流传颇广,而要拿它与佛光寺切景人情,尚需将结句稍作改动,将“唯闻”之“唯”改为“不”,叫做——“万籁此皆寂,不闻钟磬声。”这是我初次朝礼五台山佛光寺时的第一感受。  相似文献   

6.
觉空,非觉空     
前段时间,我特地去长沙市古麓山寺找觉空法师,征求他对我的《金刚经浅释》等稿件的意见。觉空法师对我说:刘永,即非刘永,是名刘永。我接过觉空  相似文献   

7.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我宁可喜欢一个爱恨交织的人,也不想被爱憎过于分明的人所吸引;我已经对简单的善恶二分法感到警惕和厌倦。换句话说,我更喜欢矛盾着的人,而不是那种按照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将世界和人一分为二的人。我越来越觉得矛盾着的人更真实更善良,也更能打动人心。一个具有智识的人,会认识到这个世界绝不是万里无云,可以一目了然的。而人,则更加复杂多变,人性的幽深、交互、起伏超乎想象。小时候看电影,总喜欢把人物分成好人与坏人,却不明白  相似文献   

9.
正倾听他人比自己夸夸其谈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不喜欢与人争辩的,至少是他不愿意与人争辩,他说:"争辩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让人心生厌恶,甚至树敌。""我发现,除了律师,大学里面的人,以及在爱丁堡市长大的各色人等之外,智者很少争辩。""知识只能通过耳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嘴巴。"富兰克林坚持这一原则,是  相似文献   

10.
过春节时家里人要我写副对联,红红火火,图个吉利。信手翻开《楹联丛话》,一副对联忽地牵住了我的目光,上联是“应视国事如家事”,下联是“能尽人心即佛心”。我心下顿生欢喜,奋笔疾书,张于门侧。时至吉祥的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日),对联仍未除去,红纸依旧醒目,黑墨依旧深沉。我每天过来过去总要看到它,心中也就反来复去地有所思索。佛在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于是也便显得遥远。佛心是什么自然更难把握。但人心并不遥远,却是可以把握的。倘若真的是“能尽人心即佛心”,成佛成圣便不再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9,(1)
“空”是佛教哲学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概念,也是历来(包括时下)误解最多、歪曲得厉害的一个概念。“空”不是否定事物缘生幻有的事实,说“空”即是“运动”,也许会招来异议。  相似文献   

12.
你非英雄,我非虎胆;你非主事,我非老板;你我皆凡人,或分一二三。人生忽如寄,智慧揣腰间;凝神观善恶,明眼辨忠奸;看开日月合,弄清楚河汉。别看别人绫罗绸缎,别管他人腰缠万贯,不操富人心,不落富人烦。一日三餐,粗茶淡饭。静好的日子,无非就是热热剩饭,不管有没有加个鸡蛋;人生哪能日日赴宴,你我不是交际花,也不仰仗那身段,否则,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相似文献   

13.
石成金是我国清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养生家。最近看了他写的几首养生歌,觉得很受启发。这些短歌,结合实际,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寓意深刻,不仅对养生保健有着宝贵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人生道路也有着深刻的启示,让人受益颇多。现从中择录四首,并略加解释,以求共赏。乐学歌"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  相似文献   

14.
任杰  栗拙山 《法音》2000,(11):25-30
今年正值当代高僧、一代佛经翻译家观空法师圆寂十周年。法师是于我有恩的大善知识,我想通过缅怀法师的功德来纪念这位大德,并作为将来继续值遇、亲近善知识的资粮。一、学识渊博 教学严谨 为了叙说法师的功德,我就先谈一谈亲近观空法师的因缘。 40年代我在四川学藏文,从藏区归来的一些法师就向我提到过观空法师,说他学识渊博,具有极大的功德。由此我就对观空法师生起了仰慕之心,发愿要亲近这位大德。1956年,我来到北京中国佛学院后,又有一位同学,过去是武昌佛学院毕业的,曾经亲近过观老,也是非常赞叹他学识渊博、功德广…  相似文献   

15.
《金刚经》乃佛学大乘之经典,其言小旨大,内蕴丰厚。如《金刚经》在语言背后所展示出佛之平实、自然的生活境界;《金刚经》透射出"当下见性"、直至人心的"空慧"之智;《金刚经》"空"慧所蕴藏着圆融无碍、闪烁辩证光辉的"中道"思想乃至其以"心灵教育"普度苍生的大乘境界,仍旧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佛门常被喻为空门。四大皆空、五蕴皆空,都是佛门的重要理念。那么,学佛会不会让人放弃责任?学佛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其实,佛门所说的“空”,绝非世间一般意义上说的那个“顽空”,更不是“什么都没有”或“断灭”。佛说“空”,是以“空法”看待万事万物,是缘起性空的“空”,其间蕴藏着无尽的妙有智慧!  相似文献   

17.
科技进步会对道德产生什么影响?“促退论”认为必然导致道德退步,“促进论”则认为会推动道德进步。可经考察发现,这两种观点所说的“道德进步”与“道德退步”,并不是在同一层意义上的所指。如果道德进步是指人心改善,德性提升,而道德退步是指人心堕落,德性败坏,那么,科技对道德就既无促进作用,也无促退作用,只呈中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许多到我治疗室里做客的人们一样,我也不时会感到人生的空虚和无聊,但这种感觉一般不会持续太久。客人们总会好奇地问我:“你也会空虚?你用什么方法排除空虚?”实际上,心理治疗师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治疗师也会体验到各种不良情绪,我排除空虚感的秘诀在于9个字——“爱自己,爱空  相似文献   

19.
九月七日下午,中国佛学院举行茶话会,热烈庆祝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佛学院全体师生及有关领导近百人出席了茶话会。当赵朴初院长、正果法师、观空法师、黄念祖老师、郭元兴老师等满面笑容地来到会场时,全体学生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对老师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赵院长首先讲话。他说:“我不是教师,但我是教师们的服务者。六年前,我曾填了一首《金缕曲》的词,现在重新书写出  相似文献   

20.
韩国大儒李栗谷的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是一种独特的人心道心论。但是,该学说存在明显的内部矛盾,故而是一种不稳定的观点。明确意识到人心的普遍性之后,栗谷实际上就放弃了该观点。他的晚年定论是道心人心统一论,即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从而相当程度上向朱熹的观点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