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回教俱进会与近代回族文化运动钱志和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中国社会风气大开,回族社会亦然。王宽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国西游,翌年回国。他说:“余游土耳其归国后,始知世界大势非注重教育,不足以图存。遂即提倡兴学。”(《...  相似文献   

2.
白莉 《学海》2002,(4):143-146
达浦生是我国 2 0世纪著名回族教育家 ,大阿訇 ,一生致力于中国回族教育。六合广益小学是达浦生回族教育生涯的开端 ,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回民学校之一。其建制为辛亥革命以后新式回民教育的蓬勃兴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现代回族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之后,回族知识分子发起了以挽救国家、振兴民族、弘扬伊斯兰教为目的,以创建社团、兴办学校、创办报刊杂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运动走向高潮,其影响遍及全国回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4.
艺术歌曲作为歌唱的一种音乐形式,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所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之中,在中国近代史上,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也相继出现了中国的艺术歌曲。黄自和青主,都是这一时期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为我国专业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以自己开拓性的思维写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优秀的艺术歌曲。本篇论文就综合黄自、青主二人的创作选材以及创作技法中词乐结合方面,浅谈其艺术歌曲之异同。  相似文献   

5.
<正>中文伊斯兰教著译兴起于明清之际,成果斐然,主要特点是伊斯兰教内知识分子所著,主题以经堂典籍翻译和阐释伊斯兰教基本理念为主,这批著作是伊儒会通和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可称之中文伊斯兰教典籍,但并非现代学术视野下的伊斯兰教研究著作。从学术史的角度,通常认为现代意义下的宗教研究肇始于近代,具体到伊斯兰教,“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伊斯兰教学术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逻辑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初。关于20世纪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概况,张晴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2007)一书中做了详尽的描述与透彻的分析。近十年来,接续近代研究的热潮,中国逻辑史研究再度成为海内外学术界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其间出现的大量论著在不同程度上采  相似文献   

7.
张礼刚 《学海》2008,(3):45-49
本文以近代历史文献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开封犹太人身份的理解.由于缺乏宗教知识特别是犹太教知识,许多近代知识分子将开封一赐乐业教徒误认为天主教徒或景教徒.随着西方宗教的传入和一些知识分子游历海外,19世纪末期中国知识界开始把开封一赐乐业教徒和西方犹太人联系起来,并认为古代开封犹太人已经完全失去其民族特性,同化于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8.
评章太炎的进化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与此相适应,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这就是,近代西方进化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由传入到播开,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这个时期哲学思潮的主流。进化论作为一种进步的、比较系统的学说,是通过严复翻译和介绍《天演论》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乃至再后来的李大到、陈独秀等先进思想家们都曾积极地宣传过进化论学说。进化论学说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既巨大又深远。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近三十…  相似文献   

9.
一成达师范,这个在中国回族穆斯林近、现代历史中,具有发轫于民族文化自觉而迈向新型文化思想标志性的教育建设,她自1925年诞生后不久,便在中华民族惨遭侵略铁蹄蹂躏的整个岁月中,伴随着祖国苦难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艰难岁月走过来的。在这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最危险的时刻”,每一个族群、团体与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无法避免的血与火考验中的抉择。成达师范,乃近代中国回族穆斯林以“成德达材”为宗旨创立的一所中国伊斯兰教新式学校。她是一所体现中国回族穆斯林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经堂教育,以“兴教救国”的理念,负有培养新型“三长”职责的宗…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降,伴随基督宗教第四次在中国传播的渐趋深入和影响的愈益扩大,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形成。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已广布海内外,声势浩大,成为中国社会与思想界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大多在国内或者国外的教会学校直接接受西式教育,或借助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创办的报刊、编译的书籍、传播的西学"睁开眼睛看世界",或通过口岸租界、香港澳门乃至走出国门直接洞鉴西方近代文明。他们眼界广阔,思想先进,既对西方的文明价值理念有一定的感悟与体认,亦对中国的固有传统文化有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由此形成鲜明的爱国救国思想。这些深受西方文明濡染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弃舍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创设现代民主共和性质的政治体制,并最终瓦解中国几千年之帝王专制统治。晚清基督徒知识分子试图将基督宗教信仰融入自己的民族国家情怀,进而实现信仰自觉与民族自觉的有机结合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历史上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机构青年学生为基础、鼓励他们志愿到国外进行传教事业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运动将这些学生的三分之一都派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传教事业.受其工作理念和方式的直接影响,中华基督教学生立志传道团于1910年成立,促使许多学生接受基督教并成为神职人员,是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在30年代以后消失于无形之中.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史上产生于学生界和知识分子界,面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布道,劝导他们成为教会神职人员的团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的思想改造运动,提出一条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新路径。我将重点描述,在共产党统治下,"知识分子"这个社会范畴是如何具体化的。在这场运动中,"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被一般化、普遍化,各种各样的人群被纳入这一范畴,并在此范畴内确立了多元主体的立场(multiple subject positions)。这一具体化过程持续到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对中央政策、地方组织和个体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的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国家-知识分子"关系以及所谓"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特性,便是古今中外多种思想互渗交织。回族知识分子在新与旧的抉择中亦面临如是境况。光绪三十二年北平王宽阿訇鉴于“各地礼拜寺附设之经学,教学方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提倡经堂教育改革,“自是厥后,各地回民莫不闻风兴起。至今流风所被,全国各地凡有回民之地,几乎莫不有回教小学之设”,顾颉刚先生将其称之为“近代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我国穆斯林传承伊斯兰教重视人才的理念和传统,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有益实践.明朝中叶,中国穆斯林创办经堂教育,将伊斯兰教教育和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堂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伊斯兰教专门人才.20世纪初,中国穆斯林顺应时代潮流,兴办新式伊斯兰教教育,提倡中阿并授,兼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15.
<正>“甘肃回民教育促进会”最早称为“兰州回教劝学所”,由时任甘肃提学使马邻翼联合在兰回族贤达于1913年创办的民间教育组织,会址设在兰州酒泉路清真寺内1,是近代回族知识分子在西北地区躬行“教育救国”事业的重要实践。该组织自创办起历经多次改组:“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1918年起)“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1927年起)“甘肃回民教育促进会”(1938年起)“甘肃回族教育促进会”(1949年起),到1953年结束使命。它存续四十载,是我国成立时间较早、活动时间较长的回族文化社团2,见证并助推了甘肃回族近代爱国意识觉醒、冲破畛域、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1986年2月6月,杨怀中作为第一位到美国讲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回族学者,站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的讲坛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研究回族和伊斯兰文化的学者,充溢着他整个心胸的是祖国的尊严和作为一名中国回族知识分子的自豪。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分水岭,援用大量原始史料,具体分析了主要以外交官和考察游历官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神道的态度的转变,及这些官员基于不同的人生观、政治立场,而产生的不同的神道观。这些变化生动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变化,预示着新的社会变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调查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中国人开始介绍西方的社会学和社会调查方法。进入20世纪,中国留日学生开始进行社会调查,并迅速影响到国内,清末中国掀起了一股社会调查的潮流。民国初年,社会调查走向繁荣,各类知识分子均热衷于社会调 查。知识分子对社会调查的热衷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对社会调查崇尚的背后是国人科学观念的历史性升华。  相似文献   

19.
五、世纪初的建僧构想与世纪末的现实太虚在僧彻中最富有近代组织意识与前瞻性。把太虚在世纪初提出的建僧构想与世纪末两岸三地佛教组织制度现状作一下比较对照,对21世纪中国佛教正视存在的问题、增强信心当大有启发。太虚早期活动的重心之一是企图联络团结一批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20.
正一、民国青促会成立的背景民国时期,青海之所以要成立"青促会",有其特殊的历史、民族和社会背景。(一)历史背景。清末,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施行新政,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和《钦定学堂章程》,开始了近代中国"废科举、办学堂"的教育新制度。在此影响下,回族中的先进分子进步意识逐渐觉醒,深感科学技术与启蒙思想的重要,从而掀起了近代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纷纷投身改革传统的经堂教育制度,倡导并兴办新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