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当代实践哲学的发展历程,本文首先指出对现代伦理生活的二次重构是当代西方实践哲学的主题,而且它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和激进革命思想传统的自觉回避为特征。以此为参照,本文进一步阐明对中国现代经验的批判性重构同样也是当代中国思想的主题。落实到对市场经济领域的规定性原则的重新界定和对社会主义国家与市场经济领域之间关系的重新解析这两大难题,本文强调由于中国现代经验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实践传统的多重深入影响,如果我们要在思想上回应这两大难题,就不可能回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就必须重新展开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对话。  相似文献   

2.
关于私有财产,黑格尔早期(1793-1800)从总体上表现出从肯定到否定,最后再予以重新肯定的复杂态度。在伯尔尼初期和中期,黑格尔主要在批判基督教私人性和实证性的语境下肯定了私有财产的正当性,这类似于洛克等古典自由主义者的财产思想。在伯尔尼后期与法兰克福初期和中期,黑格尔在古典共和主义和统一哲学基础上转而表现出对私有财产以及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目的的现代国家的批判和否定。这类似于卢梭对私有财产和现代性本身的反思。在法兰克福末期,黑格尔最终不得不重新肯定私有财产的正当性。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综合他自己前两个阶段财产思想的尝试,也是综合古代精神与现代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资本论>与黑格尔<逻辑学>》一书,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把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加以比较研究,较系统地阐述了两部巨著中所蕴含的一些重要思想,并从方法论上作了有益的探索。这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辩证法,以及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  相似文献   

4.
关键在于能否哲学地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黑格尔以来,“中国有没有哲学”就一直成为一个问题。这有两个意思:第一,被黑格尔所批评的、径把传播于欧洲的“中国伦理宗教”或“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的某种学问当作“哲学”看待的做法,其本身需要作出一种论证,也就是说,黑格尔实际上暗示了对一种文化的理解与肯定应该是具体的理解与肯定,把“我者”的成分想当然地当作“我者”与“他者”共质的内容,很可能忽略了对文化相异性的基本尊重;但是,第二,当在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体系中,“哲学”相当于文化和文明的灵魂,他否认中国有一种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即指中国文明不具…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思想遗产,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在此问题上,我们必须相对区分"实然"与"应然"两种不同的向度,前者侧重于"学术的对象",后者则侧重于"思想的事情"。从"应然"向度理解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意味着我们要自觉地反省黑格尔哲学中"死的东西"与"活的东西",尤其要对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历史理性主义"与"总体主义"思维定势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具备与之告别的敏锐和勇气,而黑格尔哲学对现代社会本性、困境的深刻反省,对一切把知性规定终极化和绝对化的知性形而上学的深刻反省以及由此所蕴含的批判力量,则是我们应吸取的、具有深刻当代意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区分以及转化,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及其性质、内容等问题的重要理论环节。但我们不宜在马克思与黑格尔国家学说之间进行简单划界抑或过于强调马克思思想的黑格尔渊源。秉持基本的思想史和理论史研究立场,并基于文本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以及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思想都与马克思批判和清理黑格尔国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关联,可在后者的思想语境中得到理解,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相关思想的批判和重构。马克思突破了黑格尔的保守性和观念论性质,创立了建立在以实践活动为根据的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对于克服现代世界的分裂和重建普遍规范的时代任务而言,马克思的社会重建方案相比于黑格尔的伦理国家理想,更具现实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们进入马克思主义孕育故事的最后一大章,情节在此我已标明为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当然,这具体涉及到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看作是“资产阶级”思想之最高最终表达和代表。但随即,我们必须注意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关系中的一种根本的——也是最迷人的—  相似文献   

8.
虽然“良知”长久以来都是现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显要部分,但是很少有人会再把它看作宗教性的概念。谢林和黑格尔在对良知问题的谈论中,却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它的宗教性内涵。良知即使被一般性地看作道德行为,其所申明的直接性和确定性也来自神圣的根源。不过,两人的分歧之处在于:黑格尔并没有把良知看作一种真正完善的精神样态,而是批评和揭露了它深层次的缺陷和问题;而谢林则把当时单纯情感主义的对良知的浅薄描述仅仅当作一种时代的病态,因而把真正意义上的良知概念与他的启示哲学体系深度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一篇杂志的文章中,不可能全部考察黑格尔传统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因为这种影响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早期和晚期是有原则区别的。在这里,我们只是试图指明,马克思到《莱茵报》工作之前所形成的关于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过程的观点,同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们的社会政治观的关系。通常人们都是把大卫·弗·施特劳斯的出现(1835年)看作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开始,虽然一般地说黑格尔学派中出现非正统的神学观点比这还早(可以举出1830年出版的费尔巴哈的匿名文章《论死和不死》为例)。但是,我们认为,青年黑格尔派作为明确形成的哲学政治  相似文献   

10.
李木源 《法音》2006,(5):38-39
自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经济、文化、信息的全球化成为一股时代潮流,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是,“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当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时,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会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来得更加明显和激烈。中国学者张立文先生也说,21世纪我们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以及各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将会引发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眼前,我们的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的精神素养却每况愈下,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依然是那样的粗暴和不可理喻。我个…  相似文献   

11.
§1.引言 众所周知,19世纪对辩证法颇有贡献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中国哲学排斥在哲学史之外。这位哲学家在其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部分曾声称: “东方哲学不属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题材和范围之内;我们只是附带先提到它一下。我们所以要提到它,只是为了表明何以我们不多讲它,以及它对于思想,对于真正的哲学有何种关系。当我们讲到东方哲学时,我们应该要讲到哲学;不过在这一点上应该注意到,我们所叫做东方哲学的,更适当地说,是一种一般东方人的宗教思想方式——一种宗教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的对话关乎思想的历史性。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思想,还是黑格尔的思辨-辩证的哲学史,都以赫拉克利特为开端性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为对话提供"中介"。黑格尔从辩证法与哲学史的统一出发,把赫拉克利特规定为哲学的开端,但这一"开端"尚未满足哲学的主体性要求。海德格尔则在赫拉克利特的开端性中看到了另一种"尚未",即我们尚未满足开端的要求。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我们理解哲学史提供了富有张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新形式以及文化的一种新形态,在广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界理论界人士的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潮流。认真总结和研究我省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于拓展我省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促进我省两个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史中,逻辑学的发展大致可归为两条脉络:一是亚里士多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二是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弗雷格—罗素。在第一条脉络中,传统逻辑、先验逻辑和思辨逻辑都试图去追溯其形而上学的渊源,但另一条脉络力图摒弃传统形而上学。本文着重阐述逻辑学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的这三种发展形态,旨在揭示这些形态是如何复归形而上学本性的;最后论及海德格尔对待这两条脉络的态度,阐述他如何从生存主义的角度独特地论证逻辑学的形而上学渊源,批判现代数理逻辑疏离和摒弃形而上学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黑格尔的《伦理体系》中,他以体系化的方式对现代社会的伦理秩序做了重要的重构,在那里,个体是作为"体系中的人"而被呈现出来,它既有形式伦理的特征,也包含着经验实在的因素,是黑格尔在综合了近代的自然法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做出的体系化尝试。在黑格尔看来,个体只能在伦理的体系之中才能说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这是自启蒙运动以后,黑格尔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因为自由的精神应当被融入到总体之中,民族精神要远高于个体自由之上。接着,黑格尔把体系的建构作为阐述伦理秩序的现代性的重要依托,共同体优先于个体而存在,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在亚里士多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性的观念,使其具有可以用来分析当代社会形态的作用,因而,观念上的体系化是构建现实体制的前提。本文将系统厘清黑格尔在《伦理体系》中所阐述的整体主义思想,以及自由主义对这个思想的批判,并对整体主义和自由主义观念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1)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多少次历史性的考验,光照千秋,历久弥新。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日益昌明,社会不断进步,佛教这一古老的文明是否仍有其普遍适应的价值和独特的功用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一个关系到佛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契理契机地拓展弘法层面的大问题。我们觉得,在这时代大潮的冲激下,每个佛弟子一方面应作佛法理论上的探究,树立般若正见;一方面应在行持上为现代人提供活泼鲜明的菩萨行榜样,将佛陀应世的本怀昭明于世,让菩萨精神的雨露洒满人间。  相似文献   

17.
一、思维的传统和独立住在当代哲学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但是,他们二人的影响并不和谐一致。黑格尔是从康德的思想出发的,他年轻时曾是一位康德主义者。但是后来他反对康德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截然不同的理论。这是历史事实,考虑到这一点就不难将二者的关系理解为一条发展线路上的两个阶段。但这种理解法  相似文献   

18.
此文的题目是张慎博士《黑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一个标题,也是她在“结束语”中所表明的全书的主旨。此语出自黑格尔1816年IO月初到海德堡大学的开讲辞。张慎女士在书中诗意抄录了这篇开讲辞的全文,并在“结束语”的最后一段话里点明:“今天,我们生活的年代已不是黑格尔的年代,我们对世界的经历也不可与他的经历相比拟。但是我们可以把他的哲学当作一面镜子,经常照照,经常回顾一下历史,将使我们看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会也不敢再强求哲学恢复昔日的至尊地位,但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如果不重…  相似文献   

19.
导言在最后这一章,我们将概观一下现代印度哲学。但是,在这样做之前,应当简略地讲讲影响印度文明发展成目前状况的历史力量。穆斯林的入侵和欧洲人的入侵是印度文明受到的两种最强大的外来影响。穆斯林最早入侵印度始于公元八世纪,以后络绎不绝,到莫卧儿帝国(公元1550年——1710年)则达到了顶峰。早期许多穆斯林入侵者和征服者仅仅是些抢劫者和掠夺者,  相似文献   

20.
霍耐特断定,在我们这个时代自由已趋于贫乏并形成了病态,为除此弊,他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获取思想资源和方案构想,构建了"社会自由"理论。但是,《法哲学原理》本身包含了一个历史倒错:它以普遍的自由为整个体系的出发点,令所有权、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从中发展出来,而现实历史的发展次序却正好相反,普遍的自由和权利乃是最后达到的成果。如果黑格尔承认社会契约论,那么他这个倒错可以在理论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合理解释。然而,黑格尔恰恰反对社会契约论,因此,这个倒错就成为一个无法改正的错误和理论模式。这个模式及其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霍耐特的"社会自由"最终只是体现了一种对前现代社会的乡愁,而并不是一个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切实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