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控制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释理论,它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章最后对该模型的发展做出预期。近年来,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作为一种新的自控解本文旨在对这一自控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在文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国庆 《心理科学》2005,28(6):1338-1343
时代进步呼唤自强精神,大学教育强调自我教育,个人发展需要自我管理。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自强精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共同关键即自我控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种整合的自我控制自组织理论构想。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团体焦点问题访谈、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等实证分析,揭示了大学生自我控制内部要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总体上印证了理论构想。结论:自我控制是以自我为主体,在由生命圈、社会圈和字宙圈组成的立体三维时空中,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字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的动态阴阳变化自组织系统。该研究提出的理论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儿童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41名3~6岁幼儿被试进行调查,考察其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的发展及三者关系。结果发现:(1)3~6岁幼儿的任务目标取向居于主导,女孩的他人目标取向比男孩明显,幼儿四类目标取向的发展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复又上升的趋势;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居于中等水平,自我控制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女孩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在4岁发生明显转折;(2)自我提升目标取向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3)自我效能感在自我提升目标取向与自我控制关系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自我控制作为自我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个人成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状态自我控制与人类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对状态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实验范式、相关变量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以供状态自我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控制是个体抑制和调节自身冲动的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主要标志。对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探讨在此领域的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早期观点的基础上,A.Gifford、W.Mischel和J.kuhl等人在近期研究中分别强调了情绪、认知和注意过程以及自我调节策略在个体自我控制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该文总结了关于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中较为一致的结论和仍然存在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根据挫折-攻击理论,社会排斥可能是导致强戒人员具有较高攻击性和自杀意念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95名强戒人员进行调查,以探讨社会排斥与其攻击性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社会排斥可以正向预测强戒人员的攻击性和自杀意念。(2)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攻击性和自杀意念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未来可从减少社会排斥和提升自我控制入手对其攻击性和自杀意念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自我控制是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反应,有意识地掌控自己行为的能力。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的出现使得人们走出了荒蛮时代,使人类在物种进化的大军中脱颖而出。对于自我控制的研究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自我控制资源模型和自我控制的双系统模型。这两种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控制进行了阐述和研究,两者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通过对两种理论的解读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入了理解自我控制的内涵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模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湖南省7所城市7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学生共3648名,使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青少年良心问卷、特质自我控制量表和自我调节疲劳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童年期不良经历负向预测中学生良心;(2)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不良经历不仅是影响中学生良心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还会通过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经由自我损耗对中学生良心产生间接作用;减少和避免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心理的冲击,提升其特质自我控制水平,降低其自我损耗,是预防中学生良心失守和提升良心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情绪自我控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能力,现已成为情绪、动机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供认识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已有研究,阐述影响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内外因素.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自我控制指那些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和情绪, 进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我行为的心理加工。虽然良好的自我控制对个体的成功与幸福非常重要, 但自我控制失败仍然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借助于序列任务范式, 研究者揭示了自我控制失败的认知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 包括能量模型、加工模型、中央管理器模型和前额叶−皮层下脑区的平衡模型。相关脑成像研究主要聚焦于额下回、杏仁核、眶额叶皮质等脑区。未来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与补充, 强化自我控制失败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并推动自我控制与社会决策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1.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邓赐平  刘金花 《心理科学》1998,21(3):270-271
1引言自我控制发展的研究主要见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及儿童道德行为发展两个研究领域。国内外许多研究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及其在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形成中的作用进行过深入探讨;在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中,自我控制则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来看待。但针对儿童控制能力训练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试图在自我控制模型基础上为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教育提供对策。2儿童自我控制的社会认知一行为模型2.1自我控制及其主要表现一般认为,自我调节似乎更多地涉及行为表现,而自我控制则是自我调节的内在基础,但它们常被作为等位概念使用…  相似文献   

12.
张玥  窦东徽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78-1889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人们依据对事件整体的高解释水平方式而非局部的低解释水平方式做出决策和完成任务。对时间折扣、坚持和健康行为以及前瞻性自我控制的研究表明高解释水平会促进自我控制。高解释水平是通过改变对诱惑的加工(包含对诱惑的态度和诱惑的激活模式)来促进自我控制, 但这种促进作用会受到目标和任务属性(重要性、难度、效价、完成时间和呈现方式)以及解释水平线索属性(外显和内隐)的调节。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自我控制研究可以拓宽自我控制双系统理论和资源理论的视野, 如提供可能的边界条件和认知机制。未来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解释水平影响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和生理基础, 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以及加强对自控能力的长期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有限自制力理论,探讨人际好奇与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倾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和特质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湖北省和河南省各一所综合性大学621名使用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人际好奇与错失恐惧、社交网站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与特质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错失恐惧与特质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网站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特质自我控制与社交网站成瘾倾向显著负相关;(2)错失恐惧在人际好奇与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特质自我控制调节该中介路径的后半段。具体而言,相对于高特质自我控制的大学生,间接效应对于低特质自我控制的大学生更加显著。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人际好奇对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倾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的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力为 《心理科学》2013,36(3):515-523
摘要 运动员大赛最佳竞技表现的核心是良好的自我控制。本文介绍了解释自我控制与竞技表现关系的6个理论的核心要点和实证研究,包括自动执行假说(Baumeister, 1984)、加工效能理论(Eysenck & Calvo, 1992)、注意控制理论(Eysenck, Derakshan, Santos, & Calvo, 2007)、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 Tice, 1998; Baumeister, Vohs , & Tice, 2007)、心理控制的逆过程理论(Wegner, 1994)和流畅状态理论(Csikszentmihalyi, 1990);还介绍了通过心理训练以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4个理论,包括心理建设综合模式(刘淑慧,1998,2001)、逆境应对训练模式(姒刚彦,2006,2007)、心理技能训练模型(Vealey, 2007)和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张凯,张力为,2011)。本文讨论了这两类10个理论的异同及在运动员自我控制研究中的意义;最后指出,对不同的自我控制理论同时进行检验和比较的研究或许具有潜在价值。 关键词 自我控制,心理训练,运动员,比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编制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家长评定问卷并对其结构进行验证。方法:在理论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家长评定问卷,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263名和387名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进行结构的探索与验证。结果: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由独立性、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五个维度构成;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其结构在不同性别、城乡样本中具有稳定性。结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是一个五因素的结构,所编制的问卷可作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家长评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个人事务对个体自我感、自主性、情绪情感的发展及其社会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被儿童和青少年看作是个人事务的事主要有个人隐私、娱乐活动、对朋友的选择和对自己身体的控制等行为。目前,对个人事务自主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儿童青少年自主性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方面。文章主要从个人事务自主观念的理论构想,发展的年龄、性别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行为发展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7.
高科  李琼  黄希庭 《心理学探新》2012,32(2):110-115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是解释自我控制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所有的自我控制行为依赖一种共同且有限的能量,执行自我控制会消耗这种能量,导致自我损耗效应的产生,但能量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得以恢复和提升。该模型得到大量行为和生理层面研究的支持,但也有研究者从疲劳、情绪、动机、血糖指标、时间知觉等方面提出质疑。未来研究可从自我能量的性质、总量等角度进一步完善能量模型,同时结合我国文化探讨理想、信念、价值观对提升我国国民意志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涯发展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且能有效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本文对自我同一性和生涯发展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梳理了近几年来有关的相关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研究探讨了家庭仪式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研究构建了以社会联结和自我控制为链式中介的家庭仪式影响幸福感的假设模型,并采用修订的家庭仪式问卷、社会联结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幸福感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仪式与社会联结、自我控制、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联结与自我控制在家庭仪式促进幸福感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儿童自我控制水平与父母管教态度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速  刘金花 《心理科学》1999,22(2):177-178
1引言儿童的自我控制是指儿童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施加管理和控制,使自我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西方学者对儿童自控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从理论形成到具体的研究都有不少的贡献。我国对儿童自控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