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史的又一种反省方式——对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几点设想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100037)进入20世纪,中国美学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往大的方面讲,原先那种感悟的、经验形态的美学,一步步走入了比较自觉地追求思想的体系化、理论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成果斐然,不仅有大量很有价值的专题论文出现,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好几本大部头的美学史著作出版,如,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叶朗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敏泽著的《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等等.不过,这些美学史著作都是通史性质的,除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简要地论及近代美学外,其他美学史著都还没有写到近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近代美学史研究的需要就显得更为迫切.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卢善庆先生50万字的《中国近代美学史》巨著,也许正是适应这种需求,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专著.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中,汉代美学长期处于薄弱环节。依据美学史的研究范式,其原因有二:汉代艺术与非艺术界线的模糊、知识系统内容区分的含混,以及思想家理论抽象思维的不足,与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界定之间存在错位;汉代美学发展的非同一性,与美学史书写的启蒙史观之间存在错位。基于此,《中国美学经典·汉代卷》通过艺术哲学向文化哲学的位移,和从中国美学自身特征出发对启蒙史观的调整,得以形成新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式并介入两汉历史,从而为还原汉代美学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可能。该书运用新美学史范式重新建构了汉代美学史料体系,展现了汉代美学的多元性、丰富性与敞开性,凸显了汉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史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王国维以来,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进行阐释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也注定了对中国美学实相的偏离。而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中国美学史的这种研究与书写方式则缺乏深度反思。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2013年年末举办了"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专题研讨会,1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探讨交流了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中国美学史本身的回归与还原以及中国美学史研究对审美文化研究的借鉴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展示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深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复旦大学中文系蒋孔阳为本系学生讲授西方美学史课程,并即将出版专著《德国古典美学》以及有关西方近代美学流派评述方面的译著,并计划今后以更多的时间进行中国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施东昌出版了《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和《“美”的探索》两书,最近又写成了《汉代美学思想述评》 (初稿)。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已在筹备出版一部中国美学论文集。外文系伍蠡甫一直潜心于研究西方文论,主编出版了《西方文  相似文献   

6.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湖北省文联、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建材学院等联合举办的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有美学工作者100多人参加。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是在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美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向美学提出了如何通过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密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重要课题。解放后,我国美学界对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朱光潜、汝信、蒋孔阳等的西方美学史著作)。近年来,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得到了开拓(如李泽厚、刘钢  相似文献   

7.
每一次学术理论的更新与推进,首先是方法论上的更新与推进。近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之所以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方法论上的新进展。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变方法,更加全面、深入、成熟地思考中国美学史所蕴含的诸多问题,精确地提炼出中华美学精神,凸显出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地位。他们一方面总结和检讨以往中...  相似文献   

8.
朱志荣的新著《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是我国上古美学史研究的重大收获。该书将文物作为我国上古美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填补了我国上古美学史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章辉 《学海》2005,(3):169-172
一20世纪已成为历史。在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时候,西方美学研究可谓西学东渐的重要一支。80年代以来,在50-60年代朱光潜、汝信等先生的辉煌大著《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等的基础上,西方美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了极大的开拓,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得到了深入研究,除了美学史教材和论著外,柏拉图、康德、席勒、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研究的著作都在不断出版。原因很简单,古希腊罗马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开端和源头,它奠定了西方美学的逻辑起点,人们自然对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德…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对象和分期问题聂振斌对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般对象与方法,近几年已有不少学者发表了看法,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史是研究审美意识淡展史的。审美意识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抽象的理论形态;二是具体的感性形态。广义的美学史把以上两种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而狭义的美学史则仅研究抽象的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第二种意见反对把美学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认为美学史的对象范围只能是审美意识中已经形成为理论形态的那一部分。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美学史应当研究中国的艺术美和体现这些艺术美的理论。我认为美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除了专门的美学家的思想、著述外,还要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艺家、文艺批评家等思想体系中的审美观点、文艺观点包括在内。至于审美对象(艺术、社会、自然)史只能作为历史背景材料和某些理论观点的具体印证而被吸收到美学史的撰写范围之内。关干中国近代美学的历史分期习惯套用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分期,即以"五四"为界.把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分为"近代"与"现代"两个住质不同的社会阶段,并作为美学史的划界依据,我认为应该依据美学思想自身的发展过程,不应该机械地套用一般历史学的分期  相似文献   

11.
由江苏省美学学会、《江苏画刊》编辑部、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美学史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17日至22日在无锡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山东、安徽、福建、甘肃、陕西、河北、辽宁等省市和江苏的美学工作者共80余人。这是国内第一次中国美学史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42篇。在大会、小会和个别交谈中,大家围绕着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方法,中国美学史的体系、范畴、概念,中西美学比较以及历代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现分三个方面摘要纪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美学研究中,《手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时代背景下,《手稿》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起引导作用,形成具有中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国内学者通过不断地阐释《手稿》的美学思想,结合中国语境,形成各种理论观点,出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等理论。通过解读《手稿》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探析《手稿》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西方美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无论是断代史还是通史,已经不能算少。但是以思想史的范式对西方美学发展做重新的打量和梳理,朱立元教授主编的这套《西方美学思想史》可以说开创了美学史研究的新路径。在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把握上,体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生命美学与中国美学的伟大精神──评《周易美学》邹元江新近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周易美学》,是刘纲纪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一部新著,它是继著者撰写的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之后,更深入阐发中国美学思想精髓的又一力作。在论...  相似文献   

15.
濒临世纪末,"百年美学反思"热在当今学界方兴未艾.的确,百载美学史亟待以更高阔的视界来返现与俯瞰,而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潮的距离拉伸,才使得我们获得整体上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可能.同时,现今美学受到悬临着的未来之牵引,又会不断地被抛入思想传统.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见,传统都是存活于历史性的解释中的,它是开放性地包涵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之间的对话.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理应以一种鲜活的解释学视角来观照百年美学的历时进程和共时矛盾.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1989年的《英国美学杂志》和1987年美国《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中选译美学史方面的论文5篇,其内容分别涉及英美与欧洲大陆这两种传统中的美学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能给这方面的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些新的信息。据说中国哲学界素有“照着讲”与“接着讲”的两种方法,按说美学的历史应“照着讲”。但我们注意到,这里选译的美学史文章都不满足于一般的介绍,而是努力进行创造性开掘与积极的解释、理解,显然,它们是“接着讲”的典型事例。因而,读者若能在领略作者的机敏与睿智,批判与评价文章的得失之后,思索一下美学史这门学科自身的哲学问题,我们的愿望便算达到了。  相似文献   

17.
参加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三十八所高等学校美学教师,在昆明召开全体会议,成立了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高等学校美学分会,选出了理事会,并推举马奇为会长、王世德、杨辛为副会长,杨辛为秘书长(兼)李范为副秘书长。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制订了一年的工作计划,计划包括:今秋明春举办两期美学进修班;编辑四套美学参考资料(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资料、中国美学参考资料、西方美学资料、当代美学讨论资  相似文献   

18.
刘纲纪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曾与李泽厚先生一道共同主编过《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其后,他又于1992年出版了专著《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周易》美学思想的著作,是一部具有开拓性与原创性的重要著述。对《周易》美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美学家也有过论述。叶朗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就列有专章“《易传》的美学”。他认为,《易传》(主要是《系辞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提出了“立象尽意”和“观物取象”两个命题,从而构…  相似文献   

19.
西方美学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是起步较晚、也较为落后的部门。尽管近代中国美学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 ,深受西方美学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介绍也在 2 0世纪初叶至 30年代形成过一股热潮 ,但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却没有系统地展开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先生终其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其60余年的学术生涯堪称中国现代美学史的一个缩影.他以融合中西美学之视野所构筑的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形而上与形而下相交融的美学定位及其谨严的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现代美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以至于20世纪中国美学界所掀起的每一次波澜几乎都与其美学理论有关.有学者指出:"朱光潜作为一代学术巨匠,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他的精神、人品、学识,无时不在教喻和激励当代中国美学学人."[1]正因为如此,学人们怀着对朱先生的最大敬意,严肃地看待他,不断地重新检验他的论点,从而出现了如叶朗、杨恩寰、阎国忠、劳承万、凌继尧、肖鹰、钱念孙、商金林、蒯大申、朱世荣等一大批研究朱光潜美学(按:以下简称"朱学")的著名学者.而宛小平先生就是"朱学"研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学者.宛先生在批判地吸取"朱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学界一致公认的"朱学"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