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佛教大藏经作为文本传统(textual tradition)的宗教载体之一,其在近现代之演变对东亚佛教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内、国际学术界,近年来对于东亚佛教的文本研究方兴未艾,但相关佛教文本传统如何应对文本现代性(textual modernity)转型之讨论仍付阙如。2015年5月,以"现代东亚的佛教藏经"为主旨的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由美国杨百翰大学与亚利桑那大学联合举办。会后选录部分论文,结集成书出版,由亚利桑那东亚系吴疆与杨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11)
正本刊讯10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焦作市净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净影寺慧远大师与东亚佛教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焦作净影寺召开,来自海内外20余家学术研究机构的近50位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会议旨在总结近代以来关于净影寺慧远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究净影寺慧远的佛学思想,增进理解东亚佛教史的发展与演变,为东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5)
正本刊讯4月21日,"东亚佛教的宗派与地域传统"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大陆和台湾地区及来自韩国、日本的佛教专家学者约50人参会。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法师、东国大学佛学学院教授兼HK事业团团长金钟旭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本次会议是北京大学、东京大学、东国大  相似文献   

4.
2007年9月15至16日,"海峡两岸慈航法师佛教思想学术讨论会"在福建福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福州、厦门与台湾等地的学者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25篇,涉及到慈航法师的生平与事迹、思想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欧美佛教研究学术史划为四个阶段:一、19世纪20-70年代,是起步阶段,确立了以"佛教文献学"为主导的研究范式;二、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是成熟阶段,在佛典校勘、佛教考古与思想解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形成了旧英德学派、列宁格勒学派与法比学派;三、二战结束到70年代,是转型阶段,东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传统的文献学与哲学研究之余,兼顾适应国际政治需要的"地区研究",在方法上更多涉及佛教的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四、80年代以来,欧美佛教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到北美,佛教学术空前繁荣,西方佛教学者置疑他们自身的学术传统与理论预设,探讨佛教与西方社会深度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杨凤芹 《法音》2019,(6):69-74
正2019年6月3日至5日,"东亚大视野下的佛教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五台山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山西五台山竹林寺举行。此次会议由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办。海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各自专精的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为依托,围绕佛教与教育的主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7.
2007年9月15至16日,"海峡两岸慈航法师佛教思想学术讨论会"在福建福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福州、厦门与台湾等地的学者3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东方现代化模式与东亚传统文化─—福冈“东亚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记实高令印1994年4月8—10日,在日本福冈举行了“东亚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研讨东方思想,包括1.中国传统思想的展开,2.中国周边地区的中华文化,3.传统与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2021年12月27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协办的"2021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中国佛教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经验,探索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道路实践。  相似文献   

11.
理净 《法音》2012,(10):61-65
一、佛教"慈爱"与"孝道"佛教自东汉初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和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佛教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很多方面更有甚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对《如来藏思想批判》进行方法论的剖析为起点,从佛教史与批判佛教思潮交织的角度,梳理了涅槃思想的发展历程,指出日本批判佛教思潮的学者所主张的“涅槃非佛说”是不符合佛教原教旨主义的论断,提出应当在佛教自内证的体系中,依照解行相应的原则来考察涅槃思想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日本的环境哲学、环境思想论的绝大多数都是以西方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展开讨论的 ,那么 ,非西方的思想在这里就没有意义吗 ?另一方面 ,以新闻媒体为中心的另一种论调则向东方思想和日本的传统思想寻求超越已是穷途末路的西方近代的思想原理 ,这难道就没有问题吗 ?因此 ,在这里我要思考的是 :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论中东方思想具有何种意义 ?其中特别以东亚传统思想中的共生理念和佛教思想的关系为例展开讨论。1 .从东方思想的角度来研究环境思想的方法论问题。近年来 ,已有人在尝试着从东亚自身挖掘传统思想对于现代环境思想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是北京大学姚卫群教授学术研究成果的最新总结,该书对于研究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文明传统之间的交流互鉴,乃至佛教的中国化问题,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不了解印度文化,对于佛教的整体理解就会有欠缺,就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既不是印度最早的宗教流派,也不是印度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佛教诞生之初,印度思想界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流派主要有: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5.
<正>王颂,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从东亚汉语佛教圈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中日两国佛教为对象,把握汉语佛教圈的共性与特性,专长于华严宗的历史与思想研究。出版有专著《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日本佛教:自佛教传入至二十世纪》(《世界佛教通史》全集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上海科学思想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研究室等1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4月24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北京、天津、安徽、山西、福建、内蒙、四川和上海等15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80余篇。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提交的论文和讨论中围绕“中国传统思想与传统科学技术的特  相似文献   

17.
佛教的接受与传统命运观的改变[日]中隆藏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接受作为外国思想的佛教时,最大障碍之一,是佛教赖以成立的命运观和当时中国人习惯的命运观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隔阂。东晋末的戴逢、齐梁时期的范缜、陈朝朱世卿等,他们有的不信仰佛教,有的攻击佛教,表现的...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2017年12月23日,"2017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什刹海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间佛教与未来社会"为主题,重点探讨"人间佛教"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智慧光芒,回应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技术革新、挑战与机遇,以及利用智能技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进程开始于晚清,发展于民国,而真正从国家层面落实、开展则是在新中国时期。本文以这三个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即杨文会居士、太虚大师、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为线索,梳理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以东亚文化圈为关注点,对这一进程进行重新审视。文章的观点是,近代东亚地区传统的文化格局发生变动,曾联系东亚文化圈的汉字、律令、儒家思想不再发挥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汉传佛教这一共同信仰成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媒介。从杨文会居士到太虚大师再到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佛教的媒介作用一步步突显。当代的东亚文化格局中,佛教作为联系纽带具有着天然的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交流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智旭在《周易禅解》一书中以《易》理对应佛教教理;以乾健坤顺,对应佛教修证;提出《易》佛同一论——佛性即乾道。本文并论证了智旭“佛性即乾道”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智旭将佛性定义为“乾道”,将佛教的价值观,对应本土文化价值观,结果,其与中国佛教传统的价值立场,已经相去甚远。主要的差异点在于,将佛教的本来是以出世为标榜的价值立场,转移到了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入世的价值立场上。智旭是开创近代佛教思想最先之学者,其“佛性即乾道”说即是近代中国“人间佛教”漫长历史进程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