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中医患关系呈现给人们的似乎是永远纠缠不清的利益,掩盖了医惠之间模糊的、缺失的权利。实质上引发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不是利益而是权利的冲突,从医师的诊疗权与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医患关系中权利冲突的成因及其表现,提出了相关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有关人权究竟是法律权利还是道德权利的问题是人权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莫纪宏教授提出了"人权的非道德性"观点,但是否定把道德作为人权的本源并不能推出人权与道德权利没有相关性这一结论。道德是为了调整人们现实的利益关系,满足个体的利益和需要而产生的。这里的利益不是狭隘的、自私自利的个人利益概念,而是人类共同的、天然的、相通的利益,这决定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人权,正是这种人类共同的、相通的利益的抽象表达和诉求,道德的利益基础决定了人权构成了现代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决定了道德与人权的相关性。人权是法律之合理性的必要前提,是作为法律之根源的道德之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医学异化实质上就是医德异化。医德异化有五种现实表现形式:科技的至高权威化、诊疗的过度物理化、医疗的局灶分割化、经营的资本商业化和医患关系的对立与激化。其根源在于人文与科技体用关系的错位倒置;生物医学模式思维范式尾大难掉;现代医学模式对伦理建设的忽视;医疗资本化对医德的诱惑与腐蚀;医患利益共同体的瓦解与敌对化。消解医德异化的有效途径有三:复兴人文精神、构建新医德观和变革医学模式。人文整体的医德观和医学模式对21世纪人类医学的发展,具有医学哲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梅萍 《道德与文明》2010,(6):135-138
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利益均衡与权利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性因素。当前中国的利益失衡状况已经引发了人们心理失衡、价值失衡、社会失范等伦理无序现象。构建和谐伦理,需要直面现实社会的利益失衡困境,建立权利平等的伦理原则、分配正义的伦理秩序、和而不同的伦理心态,从理念和规范上促进利益的和谐共享。  相似文献   

5.
我国医疗行业的医学道德教育效果一直欠佳,其原因与我们对医学道德本质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我们应当承认道德的价值是在协调利益关系时维护公平互利性,在处理医患利益关系时也应当建立一种相互平等、公平互利的医德实践理念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义是在人类的现实处境下,处理现实利益关系的政治智慧,其实质是人类运用认知理性、实践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能力,以自由和平等为价值目标,在现实的利益协调和分配关系中所把握的一个"度"。由此可见,"正义"形式的背后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的利益关系,抽象的正义理念需要通过把握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形态来予以揭示。我们把正义的现实形态区分为普遍正义、具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普遍正义是社会合作的伦理基础,具体正义通过"求同存异"维护公共利益,保护个体利益,程序正义则是追求社会治理工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知情同意—患者的权利与困境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知情同意是目前被广为认可的一项病人权利。从历史渊源看,它可以分为出于医生权威的知情同意与出于尊重患者人格、尊严、个性化权利的知情同意。尽管东西方对权利主体的强调不一致,但都是出于医疗行善的目的。这并不一定能保证病人的真正利益。现实中,有必要对这一权利做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利益驱动是"利润绩效"至上折射从医人员对医德底线失去敬畏的根本因素;漠视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服务根基是从医人员对医德底线失去敬畏的基本因素;"利润绩效"转嫁给患者是从医人员对医德底线失去敬畏的强化因素。"利润绩效"至上的利益机制昭示医学伦理缺陷,折射医德滑坡。  相似文献   

9.
利益驱动是“利润绩效”至上折射从医人员对医德底线失去敬畏的根本因素;漠视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服务根基是从医人员对医德底线失去敬畏的基本因素;“利润绩效”转嫁给患者是从医人员对医德底线失去敬畏的强化因素.“利润绩效”至上的利益机制昭示医学伦理缺陷,折射医德滑坡.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医学伦理某些基本话语使用存在问题,甚至已成严重的综合征。医学伦理话语体系是医德思想的载体,是医德生活和医学伦理学表达所必需的基本材料,必须精雕细刻。建构医学伦理话语体系必须直面现实话语问题,从语言哲学、医德生活现实、社会转型、医学伦理学使命担当等方面追寻病因,对症下药。目前,医学伦理话语体系构建的要务是亟需建构共识,着力解决医学伦理话语言与行的相互转化的实际运转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的权利和自由及其在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每一个阶级社会中的政治和民主的现实问题。这是自然的和客观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权利和自由总是表现和反映了处于整个复杂性和矛盾性之中的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及其权利和自由的性质、范围和保障,对于每个公民的生活、个性发展和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个问题在每一个国家中,就成为衡量社会制度、政体与国体的民主与进步的决定性的标准之一,就成为  相似文献   

12.
规范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基础形态,它得以构建的认知基石是人性,逻辑起点是利益:利益构成了规范伦理学的原初概念.围绕“利益”而展开的是权利与责任,权利与责任的价值诉求形态是利害与爱恨.以利益为原动力,统摄权利与责任、利害与爱恨而内驻为伦理信念,外张为伦理行为.伦理行为追求利益,必须遵守利益的普遍性原则和利益的节制性原则这一双重伦理规范,其最终目标指向是在合理利己和合理利他的对立统一价值诉求中站立为人,自己成就道德生活者.  相似文献   

13.
俗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的严峻挑战。因此,俗话需要新说。在现实中,医德榜样固有的正能量要转化为巨大的激励力量,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即必须具备贤者、思贤者、齐贤生态三要素,抓住人是目的这一本质,并在医德他律与自律相互作用中,通过"举贤—见贤—思贤—齐贤"的榜样影响力管理机制自主、充分地实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深入研究"见贤思齐"的古训并在医德实践中构建常态的高效的榜样——激励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处方”(Receptum)即“药方”,对病人健康甚至生命关系密切。因而其开写者道义、法律责任重大;“处方”必须准确、合理,它应是医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智慧结晶,医德、医术和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最需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断磨炼的基本功。严格地说,“处方权”只有注册执业医师才享有,具有医学专业大、中专学历者在试用期内、或试用期已满但经考试不合格、未经注册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如护师、实习医师)均无此权。因而“处方”既是职业医师特有权利,更是应尽义务,是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体。在社会…  相似文献   

15.
医疗事故纠纷的本质及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事故纠纷及处理的道德本质和司法原则在于对病人权利的维护。强化医务人员对病人生命与健康的医德责任感和病人权利意识,并使之成为自律、自觉的行为是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纠纷发生的第一要素;而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完善法律的制约机制,对医疗事故的防范是同样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医生在进行职业角色扮演的时候容易出现角色的紧张与冲突,其实质是医生所承担的角色内部及其之间利益的紧张与冲突。角色道德问题是当代中国医德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分析了当代中国医生角色道德病症及其原因,为当代中国医德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权利     
在道德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道德义务的实质,即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体的行为要求。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能只是单向的义务关系,因此,有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的行为要求,也必然有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要求,这种行为要求,属于道德范围的,便是道德权利。道德权利的客观基础便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利益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即将出台的《物权法》草案规定 ,拾金不昧者可以从失主处获得报酬 ,本文认为这一规定与传统的拾金不昧的美德并不对立。文章从利益、道德境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它有助于倡导拾金不昧的美德。在此基础上提出 ,要从新的角度看待拾金不昧 ,即传统的拾金不昧是一种强善 ,物权法中的拾金不昧是一种弱善  相似文献   

19.
重构我国医德规范体系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现有医德规范体系构成混乱、规定抽象、功能低下,已严重不适应医学发展尤其是医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因此,亟需对现有医德规范体系加以解构,并在解决人道理念与功利理念相统一、传统规范体系现代化与外来规范体系本土化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性要求相统一、宣传教育功能与实际调节功能相统一等关键问题中,按照"一个原则、六个准则、十二个范畴"的总体框架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权利与义务都内含个体性与社会性二重规定。历史地看,彰显权利的个体性之维,往往引向突出"我的权利";注重义务的社会性维度,则每每导向强化"你的义务"。扬弃以上偏向,以视域的转换和交融为前提,这里的转换意味着从抽象形态的"我的权利"转向现实关系中的"你的权利",从外在赋予(他律)意义上的"你的义务"转向自觉和自愿承担(自律)层面的"我的义务"。与之相关的视域融合,则表现为对权利二重规定与义务二重规定的双重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