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笔者近年在上海浦东地区所做的田野调查、浦东川沙道士薛明德先生的口述资料为基础,本文尝试研究清末至解放初期上海浦东乡村道士的概貌。长久以来,这些乡村道士以"家族道士"的形式生存,世代延续着家族的道业。作为浦东地方社会中最主要的"仪式专家",历史悠久的家族道士常常成为一个社区仪式生活的"主祭司"。通过提供传统的仪式服务与仪式指导,家族道士与社区的庙和村民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主顾关系。另一方面,浦东沿海社区的各个家族道士之间因为互拜法师形成的"师承"关联,以及共同的祖师祭祀、仪式互助等行动,使该地区的家族道士自然地形成一幅地方道士团体的面貌,表达了这些火居于社区之中的乡村道士的一种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2.
古埃及国王的丧葬仪式是围绕国王的丧葬展开的各种仪式活动的总称,是古埃及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将宗教与世俗两个方面成功地糅合起来,通过仪式场面和坟墓中的浮雕与铭文等,宣传国王、王室家族的身份和王权统治的神圣性,宣传和强化国王的多种权力,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社会力量,使国王的王权统治继续下去,是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用于宣传王权观念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其在埃及长期存续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3.
诞生仪式是人生仪式的起点,哈尼族诞生仪式包括降生仪式、保魂和处理衣胞仪式、命名仪式、见天仪式、认舅舅仪式、贺生仪式等程序.在哈尼族的诞生仪式中,蕴含着诸多的伦理文化内容.哈尼人通过婴儿的诞生仪式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哈尼族的诞生仪式十分强调劳动的价值,劳动使得个人的生命获得意义;哈尼族诞生仪式中的认舅舅仪式是哈尼人尊敬母亲和重视舅权血缘伦理的集中体现,为哈尼族社会的有序运行奠定了血缘伦理的根基;哈尼人通过诞生仪式确认与婴儿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而这样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又将在婴儿的未来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省南伞镇与缅甸果敢相连地区的丧葬仪式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境民族在历史悠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圈。跨境地区丧葬仪式有着其内在一致性和区域特殊性。其内在一致性是哲学层面的个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中蕴涵的生命观、孝道、礼乐三个文化要素呈现;其区域特殊性是社会学层面的群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特有的佛道、汉彝互融特征来呈现。两地边民通过对仪式的参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继而实现身份认同。这种双重认同交叠诠释了文化动学之意义。宗教仪式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媒介作用,而其所承载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文化动力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白帝天王是清代以来湘西及周边地区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信仰.其起源于古代巴人,经北宋以来作为地方权势的杨氏家族改造而获得称谓,又经元代土司权威强化而深入地方.明中后期,该信仰在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的总体环境下,随着杨氏等家族的族群身份建构而与杨家将发生关系.具有上述特征的白帝天王信仰在清初基本上完成了其演变过程.从区域社会史视角来看,该信仰流变是一定区域历史发展脉络下的独特表现,折射出宋、元、明以来湘西地方社会变动的若干侧面.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湘西苗族椎牛仪式在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排他性。清中叶后,国家在场深刻地影响了这一宗教仪式的发展变迁。首先,国家的强力调控限制了仪式的规模,改变了仪式的部分形式;另一方面国家以推广科举考试和其他宗教文化的方式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改变了仪式的某些内容与功能。  相似文献   

7.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与仪式密切相关,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本文以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为中心,来探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比较分析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相互融摄的文化意义。认为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的道教,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是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8.
莫力  马祯 《宗教学研究》2016,(1):177-183
"摆维桑"是耿马孟定地区傣族社会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仪式.该仪式不仅是孟定地区傣族人获得佛教功德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傣族怀念祖先和祭拜寨神的仪式依托."摆维桑”是南传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依存的仪式性体现.本文通过再现"摆维桑”的仪式场景,分析仪式过程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的融合揭示了二者在傣族地区的共存模式及其对傣族社会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桂东北恭城县过山瑶社会,度戒仪式与禳解家族成员疾痛、承接祖宗“兵马”的观念紧密相关,同时源自传度梅山教正一法门和酬还“三清四府七星愿”;其深受道教授箓影响,并体现了瑶族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和“许愿求保,还愿度戒”的神圣契约精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瑶族仪式传统。度戒仪式中法脉和血脉观念的联结,加强了瑶族的社会结合与共同体构建,为人们应对生活世界中的风险和无常提供了一种精神抚慰与文化解释。度戒仪式作为瑶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道教信仰与本土文化和社会结构深度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长春市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区,有回族三万六千五百五十人,市内居住有一万九千五百三十五人。丧葬仪式是回族的重要的风俗习惯之一。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在市民委的大力关怀支持  相似文献   

11.
甘肃临夏和政牙塘社火"牛犊爷",是当地民众在民族交界地带举行的一种原生民俗仪式活动。据传始于元末明初,流传至今。"牛犊爷"在祭祀、舞蹈、音乐、民间信仰、工艺美术和口传文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田野调查所获资料,展现并分析仪式过程中演员服饰、祭祀食物、"玩老鞑子"舞蹈及吟唱歌词折射出的民间信仰,对于重新认识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交界地区民俗活动,再现"层累的"集体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卓 《宗教学研究》2023,(3):155-160
广东排瑶“挨旦堂”仪式的高潮是传度授箓,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有相近的文化元素。通过广东连南房姓排瑶“挨旦堂”田野资料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文本的比较研究,深度分析两地授箓在法脉传承、神圣空间构建、文书内容、仪式象征符号方面的共有文化元素。认为由宋至清,龙虎山正一道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播,排瑶“挨旦堂”传度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就是龙虎山正一法箓传播地域社会的文化遗存。通过对两地授箓所反映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互动、融摄的比较研究,认为“挨旦堂”是排瑶对道教授箓文化的创造性吸收。对两地不同民族授箓仪式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龙虎山正一道影响南方地域社会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的还傩愿是传承久远的民间宗教仪式,其酬神还愿的仪式环节是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傩文化的典型遗存。论文通过石灰窑村还傩愿仪式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记录了石灰窑村族群还傩愿的仪式过程及信仰心态,分析仪式融摄儒释道三教及土俗神信仰、地域性傩神崇拜的多元宗教元素,认为仪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过渡意涵,能够在族群的心理调适、社会整合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着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辽阳地区的婚俗文化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对辽阳地区婚礼当天的婚俗作简要介绍,着重对婚俗中所蕴含的传统观念及文化心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去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科学地总结和提出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指导新世纪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于去年9月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并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对于加快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发展上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7,(4)
开封大相国寺向少数民族学校捐赠桌椅本刊讯1997年3月5日,开封大相国寺监院功真法师代表方丈弘法大和尚及大相国寺向开封辖区五县的六所少数民族学校捐赠课桌200张、凳子400只,以支持开封的民族基础教育事业。在大相国寺举行的捐赠仪式上,市宗教局长、民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于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的评述,基于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相关英文文献的全面整理、分类与研读,在时间脉络上主要截取198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将焦点集中在学者们持续深入研究的三种领域:汉传佛教仪式音乐研究、道教仪式音乐研究和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研究。透过此类型化方式及对典型研究成果的述与论,分析诠释民族音乐学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的整体趋势与理论取向,并为中国学者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可资比较的方法与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主体文化,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魅力,在精彩纷呈的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东巴画是东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因东巴教仪式的需要而产生并服务于东巴教仪式。由于社会历史等多种原因,东巴画在仪式中的运用呈现出逐渐消亡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岷江上游地区是川西民族走廊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边地。明清大一统格局下,岷江上游地区深受汉文化的浸润影响,其中文昌信仰的传播发展具有典型性。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岷江上游地区的文昌祠庙、地方官举行的文昌祭祀仪式、地区文治教化与文昌崇祀的考察,认为岷江上游地区文昌信仰的传播深受国家在场这一“生境”的影响。正因为有了国家力量的推动,文昌信仰在岷江上游地区得以传播并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交融且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许多民间宗教及其仪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兴。本文运用布迪厄、常人方法学等有关实践理论,通过完全参与观察方法,深入描述了福建莆田民间宗教"谢恩拜忏"这一仪式的具体过程,并着重分析了这一仪式在场域创制、权宜实践和历史隐喻三个方面的深度意蕴:以宗教仪式特有的符号和象征创制为基础,以多方参与主体对仪式禁忌和规则的权宜再生产为主线,以剧场游戏和历史隐喻为形式,逐步推进仪式实践的时空流动和参与者的情感变位,从而协同绘制了一幅涵括村落共同体与家族的集体意识、传统社会延续的性别格局和帝国政治的历史隐喻等因素混融在一起的行动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