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肖杰 《中国道教》2003,(1):35-36
在中国道教史上,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上承陈抟、陈致虚丹法,著《金丹直指》、《金丹秘诀》、《无根树》、《大道歌》、《大道论》、《玄机直讲》等丹经道籍,遂开三丰一派。李西月编《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称之为“隐仙派”、“隐派”、“犹龙派”,并将其师承追溯于老子的弟子文始先生——关令尹喜。据白云观1926年抄本《诸真宗派总簿》所载,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有17个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2.
梁巧英 《宗教学研究》2007,3(1):170-174
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养生史上影响甚大的人物。他的丹道思想在道教内丹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张三丰还被尊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其通过内炼养生的健身思想极受后世推崇、关注和效仿。“道”与“身”的思想是张三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其修道理论与实践着手,认为他的道与身的思想有以下几点:一、身生于道而归于道;二、道显于身;三、修道以修身为大。  相似文献   

3.
胡海牙在《追求》1996年第3期上发表了《我说扶乩》一文,以亲身经历谈了假降神骗信徒的经过。他说:“我小时候对扶乩感到很神奇,老想弄懂它。有一天在某乩坛内寻到一本书,是专门研究扶乩的,便如获至宝读起来。那书是个手抄本,书作者是这个坛以前的乩手。他除了讲这坛的历史外,就是讲扶乩的方法。那本书最后还写了一句话:‘扶乩很易学,点划和撇捺,两手要能倒写字,都得学会它’。这本书我认认真真地琢磨了两遍,终于看出了学习扶乩的秘密方法:原来扶乩一点也不神,‘神’的是人——扶乩手!我看了书后,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道教内丹学相当兴盛,不仅传统丹道派别活跃,而且还出现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丹道新派,内丹学成为这一时期道教理论的主流,林林总总的较为通俗化的内丹著述流传于社会.而且,其时的内丹著述融摄道儒释思想特别突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长久以来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陆西星、李西月的思想颇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提出了"仙佛圣凡同具同证","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竭力将三教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金元时期分衍宗派、各立教团、发展教义教规,扩充斋醮科仪,确曾一度十分活跃。但自明朝开国后,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为完成其君主独尊的政治体制,对宗教采取了利用与检朿相并用的政策,即优待其头面人物,而又控制其势力的发展。因此,道教之势渐趋减弱,不似已往之盛。但在明代也有特殊现象,这就是明世宗(公元1522——1566年)的崇尚道教;不过也只是短暂的兴道而已。纵观明清道教,虽在丹道方面有东派、西派的出现,南方  相似文献   

6.
对人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是道家、道教共同的基本取向,阐述生命之理、探究延生之道乃是道人乐此不倦的事业。一代“隐仙”、武当道祖张三丰,一生仙游四方,留下许多道迹道论,清代道仙李西月曾整理《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以示后人,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重人贵生”的生命意识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成就,也是道教“生命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一、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何谓“生命”?生命如何产生?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与儒学的天命说、佛学的空幻说不同,道家、道教均坚持道生合一论。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之母,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相似文献   

7.
根据《张三丰全集》以及相关史书的记载可知,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全真派道士。1314年,67岁的张三丰,因感人生光阴有限,富贵无常,入终南山拜火龙真人为师,学长生之道。张三丰在出家后虽然云游四海,但主要的隐居地却是武当山。相传他在武当山看到猫与蛇打架,于一夜之间悟出了“太极拳”的妙理。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实程度如何,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武当山道教内家拳的创立和流传与张三丰的名字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张三丰之所以在内家拳方面享有盛誉,是因为他勤奋学习和钻研道教传统的内丹理论,并将此等理论应用于武术的习练与创新过…  相似文献   

8.
张三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传奇人物,关于他的籍贯,历来就有多种说法.作者赞同<明史>说"辽东懿州人",这是正确的.辽东懿州,即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他在懿州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儒、释、道并修,创建了太极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道家学派.道教羽士那种孤云野鹤、栖无定所、到处为家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张三丰出生地有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张三丰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有关他的许多传说流传广泛,脍炙人口。明朝历代皇帝对张三丰极为推崇并多次诰封,但张三丰生性淡泊、不慕世荣,以修道者的清风峻节实践着其隐世求道的主张。他开创的武当道派和内家功夫影响深远,对道教内丹的发展和武术、养生的普及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张三丰的身世,有许多的说法。在《明史》、明郑晓的《今言》、陆深的《玉堂漫笔》、沈德潜的《万历野获编》、《名山藏》和《明史稿》中都有记述。据《明史》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  相似文献   

10.
《法言会纂》是四川火居道派"法言坛"所常用的一部大型道教科仪书合集,由晚清四川地方社会中著名的文人团体"刘门"编印。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梳理了《法言会纂》的编纂历史,认为法言坛的形成与刘门及《法言会纂》的影响密不可分;又介绍了法言坛的科仪活动与道脉传承,认为其中所反映的"道"与"法"的分工结构是儒家与道教两大文化传统在近现代四川地方社会中相互影响、共同合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张三丰的道教文艺理论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一、"道"、"时"相联的思想;二、"灵性"观的提出.放到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可以发现,张三丰的文艺理论思想是整个古代文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因此,本文对张三丰文艺理论思想的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兴化人坛班的个案研究,探讨华南乩童仪式传统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兴化历史上的坛班,是经由"肃坛持戒"形成的乩童组织,分属于不同的庙宇或教派。兴化坛班传入新加坡之后,最初主要是教派组织,后来在同乡庙宇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兴化方言群的主要仪式团体。为了因应当地的特殊历史环境,兴化坛班的仪式传统不断创新,其组织形式也日益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新加坡兴化坛班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东南亚华人乩童仪式传统的能动性与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了仪式组织对海外华人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法言坛从清代乾嘉时期至今,在巴蜀地区传承约200余年,其中刘沅与槐轩门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传承作用。法言坛的传承与发展除了和刘门的设帐讲学、秘授丹道功法和斋醮做会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与刘沅的子孙和门人在巴蜀各地踵行教业、广阐其教密不可分。法言坛借助槐轩学派在巴蜀地区的传播而发展,在成都市区、简阳市、新津区、邛崃市、三台县等四川各地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听到武当山遇真宫主殿烧毁殆尽的消息时,是在道教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关心道教文化遗产的人打来了无数询问和质询电话,在场的人全都震惊了。武当山是以武当山古建筑群而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这些与山势自然融合,反映道教“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宫观建筑,以其气势恢宏、规模壮观、建筑精美而征服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官员,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武当山遇真宫,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成的三十三处道教宫观之一,这里原为道教祖师张三丰结茅立庵处。三丰祖师在此制药炼丹,救治穷人,称为会仙馆;或许那闻名于世的…  相似文献   

15.
张涛 《宗教学研究》2008,26(1):173-175
张三丰在道教历史上地位崇高.其丹法内容丰富,影响巨大.本文将张三丰所传授的主要丹法分作了清修、双修与睡功三种方法;从顺则人,逆则仙的理论角度,对其逆转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进一步指出了其丹法于炼己、小周天、大周天及还虚几个阶段的具体功法与其内景.  相似文献   

16.
道教以修炼养生为主,故特别重视内外兼修。如张三丰首创“武当内家拳”就深受世人崇尚。但对其渊源,虽然研究者不乏其人,而众说纷纭,仍无定论。“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众所公认的。但因宋、明两代皆有“张三丰”的史料记载,所以对首创内家拳的时代发生质疑。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翻阅了有关史籍,微有所得,特提出就教于方家。明清之际,有宋张三丰别少林为外家而自创内家拳的史料记载。黄宗羲《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真武)授之拳法,厥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新史料文献,考察了明代林兆恩三一教与道教南宗的关联。林兆恩拜莆田道士上阳子卓晚春为师,时常往来于道教南宗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一带,对南宗宗师十分敬仰,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钟吕、张伯端、白玉蟾、陈致虚一系的南宗丹法;林兆恩对道教南宗祖师的经典十分熟悉,其《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多援引南宗丹道思想来论证其"三教合一"的"道理";林兆恩的"艮背心法"功法与道教南宗有密切关系,《九序心法》中的道教内修元素主要是指道教南宗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道"的理解和主张是张三丰道教思想的核心和修身成仙的理论根基。在已有的研究中少见对张三丰道论的系统阐释。本文试图从道本始论、道虚实论、道——中观三个层面探讨之。  相似文献   

19.
啬色园,香港地区四大宫观之一,主要供奉赤松黄大仙师,且尊崇儒释道尊神,俗称“黄大仙祠”,既有古色建筑,也有环保园林,是现时黄大仙信仰最具代表与影响力的道教庙宇。啬色园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前私营道侣之清修道场以及抗战后转型现代化的善团。啬色园的道脉沿自广州芳村普济坛。普济坛是在广东民间黄大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乩坛。  相似文献   

20.
清代,来自武当山的陈清觉、张清夜、穆清风等道士相继入蜀,使四川全真道逐步兴盛发展起来,成为整个清代道教"龙门中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方志资料为主,辅以金石、碑刻、文人游记、诗文及其他资料,对青城山、二仙庵、青羊宫、灌县二王庙、大邑县鹤鸣山、温江县龙盘寺、重庆府五福宫等四川地区的宫观及知名道士作了介绍,以期勾勒清代四川地区全真道尤其是全真道龙门派发展的大致样貌,为日后总结清代四川道教的发展史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