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浅谈“信仰断法”的宗教意义与现实意义李鸿鸣伊斯兰教的“信仰断法”是从信仰的高度着眼,提出的一系列有关穆斯林宗教信仰和社会行为的教法判断与条规。“信仰断法”系阿拉伯语“艾哈卡姆·伊玛尼”的意译,是根据伊斯兰教信仰原则精神,对穆斯林提出的警诫要求。它不仅...  相似文献   

3.
《原道》2017,(2)
传统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以儒学为信仰的,今天我们却面临着信仰危机。信仰应该有四个层面的含义:超越性或终极性的价值诉求、心灵生活的意义来源、可以普遍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原则、解释生活的理论和安顿日常生活的仪轨等。传统儒学具备信仰的内涵,并且作为信仰的儒学与宗教信仰不同,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信仰"。文化信仰包含三义,其一,信仰的核心是人文教化的理念,此人文教化的理念核心精神即是贯通于天地人的即内在即超越的精神。其二,信仰建立于人文教化的基础之上。人文教化的核心目的在于成就此信仰,信仰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的。第三,此信仰的超越性精神,是靠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教化而不是靠宗教的形式来传达的。要重建国人信仰的天空,必须复兴传统儒学,必须疏通儒学本有的义理系统,并且恢复儒学在民间的教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植根于人性之中并且是人之生存、思考和行动的基础。研究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含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信仰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终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宗教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宗教信仰具有个体性、选择性、神圣性等特征。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为人生提供终极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中的“应当的应当”;对道德进行聚合和圣化;给人生带来无限的希望;使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发现于不同地域塔基中的舍利实物资料,探讨了舍利信仰所依存的二种物质形态的变化,即舍利形态的演化和佛舍利塔的功能变化。由此提出了宋代舍利信仰的“泛化”问题。继而通过对古代舍利遗物的形态变化分析,阐述了自宋代开始,舍利信仰已从原初以圣骨崇拜为核心的印度式信仰,泛化为具有象征意味的中国式的符号物信仰。进而指出了“泛化”的原因与晚唐至宋代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时代背景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汉代而前的中国古史研究中,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研究已累积了不少成果.回顾近百年来的中国古代宗教研究,正如该书作者所指出的,相关的重大内容以及与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关系"也已经相当清楚"(第3页).尽管如此,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何以得在中国生根?道教何以得从源远流长的民间信仰中卓然独立出来?以及如佛儒道之类洋洋大教何以最终不能彻底收编民间信仰?类似带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回答类似问题,如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所建议的,需要对中国固有的信仰土壤倍加留心①.不将信仰的基础运作纳入研究视线,我们关于类似问题的回答即总会是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7.
“揭谛”是佛经咒语翻译中产生的音译词,最早见于中古汉译佛经;入唐后“揭谛”表示广义上的揭谛信仰,用于表示多种信仰形式,这种用法反映了本土揭谛信仰的形成与盛行;明清时期,“揭谛”可以用于表示佛道文献中的神明,这是揭谛信仰人格化的具体表现。语言所指只是表层形式,其内在所代表的宗教信仰的发展才是推动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揭谛”词义演变反映了中国本土密宗的形成、盛行以及孕育于此的揭谛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与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学术上讲,民间信仰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民间信仰和宗教有着很多的关联。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而更多的是将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相混,有时甚至很难区别哪种是纯粹民间信仰,哪种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真正的宗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在数量分布上,…  相似文献   

9.
表明上看来,尼采和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似乎是截然对立的。因为尼采否定了一切超越性的维度,坚持内在性的原则,并且提出了主人道德和超人,而列维纳斯坚持一种面向他者的伦理学,并且试图重建伦理学的超越性维度。不过,从更深层的视角来看,尼采与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并非只有纯粹的对立,而是有着很多基本的共识。首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于人的内在性领域的肯定。对于尼采来说,这个内在性的领域就是权力意志及其所创造的意义、价值或真理,而在列维纳斯看来,这一领域就是主体通过享受和劳动所建立的内在性世界或家。其次,他们都肯定了一种无法被内在化的外在性维度,这一外在性维度在尼采的哲学中就是“偶然性”或“命运”,而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则是“他者的面容”。不同之处在于,尼采所肯定的外在性没有伦理维度,而列维纳斯则明确地强调了外在性的伦理维度,并且将它理解为一种伦理意义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0.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所面临的生态恶化、精神危机等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使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它不仅成为当代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而且成为当下实践努力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理性作为生活艺术的自律,以彰显意义、价值和坚定人类信仰为旨趣,借助于现代性批判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世俗化,倡导建设性后现代世界观、理论范式和生活态度,在过程思维下从哲学、神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科学、宗教与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本文即是对这些不同的视角做一个概略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考察信仰问题的若干维度。这些视角主要包括:基于宗教哲学的对信仰与理性的区别;基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广义的信仰概念;基于高端信仰的狭义信仰概念;基于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一神信仰概念;基于宗教多元论的多元信仰概念;基于发展角度的考察:信仰可能由高端向低端的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北爱尔兰的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中,不知有多少人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无辜伤害。纵观历史长河,“宗教裁判所”、“十字军东征”等,因信仰不同发生冲突的,无不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切实地落实,特别是以江泽民...  相似文献   

13.
祖先崇拜本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但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随着数百年来道教与其原始宗教逐渐融合,其祖先崇拜已远非原初意义上的形貌,早已与道教信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瑶族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笔者近几年在云南瑶族地区调查的资料为主,从瑶族“家先”观念的发展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瑶族道教成仙信仰的本质。一、道教与家先观念的发展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家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所谓“家先”,是他们对具备了某些条件,死后得以把灵名列在“家先单”上得到后世子孙供奉的家庭或家族祖先的称呼,并非是指本家族已亡故…  相似文献   

14.
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民间信仰重要的信仰资源。从民间信仰的思想根源上来说,《易》构建了鬼神信仰的理论基础。同时,《易》及其蕴含的思想又在民间信仰的具体信仰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对于塑造圣人形象,帮助求仙得道,神秘化图腾,神化凡夫俗子等信仰活动存在影响。究其原因,《易》的起源、《易》的衍生物、《易》的研究目的等方面的世俗化沾染了浓郁的信仰色彩,以致易学与民间信仰保持的多重关联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本刊在今年的第一期,转载朱维群同志的《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一文。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这本来是个常识问题,正如朱文所说,一个公民加入共产党,“就意味着他无条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就意味着他根据公民所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自愿选择了不信仰任何宗教。”怎么可能既相信以科学无神论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又相信有神论呢?这不是很滑稽的事情吗!  相似文献   

16.
“信仰义务”与穆斯林文明建设李鸿鸣穆斯林诸多优秀品德的建立与完善,无不与其思想信仰有密切联系。伊斯兰教的“信仰义务”将穆斯林所行之善功与信仰的必然条件融为一体,这对推动穆斯林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信仰义务”系阿拉伯语“瓦吉拜图·伊玛尼”...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中,孔子的信仰问题很大程度被遮蔽了,对孔子信仰的诠释表现为一个除魅过程,其结果不但遗失孔子信仰的真意,且将孔子学说中的宗教信仰和人文理性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面向对立起来.本文对以往学术界有关孔子天命观的几种主要解释范式进行辨析,指出其解读方法上的不足,并从信仰对象、信仰态度、信仰的情感及人格塑造等方面解读孔子信仰的内涵,力图还原孔子信仰的本来意蕴.另从中国古代宗教史的角度探讨了孔子所以"敬鬼神而远之"的原因,揭示其天命信仰与鬼神观的关系,突显孔子天命信仰所具有的伦理宗教特质.  相似文献   

18.
石丽 《宗教学研究》2012,(1):263-268
本文以宗教信仰的社会性为前提,以宗教信仰中的“关系”为视角,对分类体系下的、外部权力影响下的宗教团体秩序的结构及其如何建构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宗教团体秩序是在信仰行动者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群体认同,是在宗教信仰规范的制度化过程中,以及在仪式基础上对权威体系合法性的建构与认同中形成的。外部权力也不断通过其精神内核的意识形态以及利益集团的分化需要对团体秩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石丽,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9.
剑川石窟周边的白族社会,一直保持着对石窟的崇拜与信仰。当地白族民间许多民俗活动,其实是来自对石窟的崇拜,并植根于白族佛教信仰传统之中。白族社会中许多看似“民间”的习俗,大多渊源于佛教密宗信仰。宗教信仰演变为民间习俗,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转型中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现代哲学》2006,(6):121-125
在西方法律传统的演变中,法律信仰的转型是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凸显而发生的。基督教理论承认人的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的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的局面。在自然法理论中,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的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的帮助,仅凭理性的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的法律,获得对法律的信仰。西方法律信仰的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的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的中国人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