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嘉玄觉及其《证道歌》考辨张子开唐朝南宗慧能大师门下的五大宗匠之一永嘉玄觉,所著《证道歌》士庶同唱,流被海内外。但自宋代始,也不断有人疑为伪,屡屡发难,甚至视玄觉“直是一位乌有先生!本来没有这个人”①。可见,对深刻影响东南佛教的玄觉及其《证道歌》,实...  相似文献   

2.
聂清 《宗教学研究》2000,(1):131-137
从历史上看,早有人怀疑禅宗《证道歌》的作者并非永嘉玄觉。近代胡适依据敦煌资料重提这一论点。虽然胡适在论证中犯了不少错误,但批评他的人也未能圆满回答胡适提出的疑问。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证道歌》的作者不是永嘉玄觉,而是荷泽神会。  相似文献   

3.
永嘉玄觉禅师(665—713)是唐代高僧,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俗姓戴,字明道,号永嘉玄觉。他八岁出家,博探三藏教典,尤通天台止观。后于温州龙兴寺侧岩下自构禅庵,独居研习佛学,常修禅观。因受左溪玄朗的激励,于是生起游方之志,与东阳玄策一起游方寻道。至韶州拜谒曹溪慧能,与慧能相问答而得其印可,慧能留之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称之“一宿觉”。  相似文献   

4.
近四十年来,学界尽管很重视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但没有一部的系统的著作问世。周梦江先生的《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堪称研究永嘉功利之学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5.
永嘉之学扬弃了理学注重心性修养的治学方向,转向强调致用的经制之学。永嘉学人多为理学家所指摘,甚至被视为异端,但这正表明了永嘉学派的学理转向。永嘉学派经制之学的建构,涉猎广泛,注重社会生活,助力南宋在经济等领域走向鼎盛。然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反转,明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策略,打断了"南宋模式"的延续。永嘉学派的出现,本质上是一场儒学内部相异于经学传统的批判与启蒙的思想运动。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格局中,永嘉学派的研究历来不是学术界的主流.从永嘉学派诞生之日起,对它的研究和评价无不以程朱理学为参照系,似乎永嘉学派的理论特色只能从与理学的比较中才能彰显;在历史上,只有当人们发现理学不能应对时代的新挑战时,才意识到永嘉学派的独特价值.这种研究路线延续至今,基本上仍居于主流地位.可喜的是,新的研究风气正在渐渐改变这一格局.  相似文献   

7.
王宇 《中国哲学史》2005,(2):105-111
薛季宣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一方面,他承受了二程以来的道学传承,另一方面,他以"制度新学"为旗帜,指明了温州区域文化与北宋后期以来的道学传统分道扬镳的方向,由此奠定了永嘉学派的理论基石,迎来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全盛时代.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 (公元 1150— 12 2 3)诞辰 850周年 ,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纪念叶适诞辰 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2 0 0 0年 11月 7日至 10日在温州市举行。来自加拿大、日本及台湾、大陆的专家学者 6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论点综述如下。一、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批判精神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思想中最鲜明、突出的特点是其批判精神。叶适对自孔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学说皆有批判 ,其锋芒直指宋儒的理学 (心性之学 )。对此 ,…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学的一脉,永嘉学派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其展开的脉络和系统。与宋代主流的理学相对,永嘉学派趋向于以"实"拒"虚"。这里的"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即从外部对象出发,而不仅仅根据人的主观想法和意念去行动;其二,注重事功之学和经世致用。与之相联系,永嘉学派主张"事上理会",扬弃"无验于事者"。"事"体现了价值层面的追求。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价值层面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道"相联系,但永嘉学派同时把普遍意义上作为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想的"道"与人的"日用常行"或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永嘉学派对践行、对人所做的"事"、对"道"与日用常行之间结合的注重,同时关联着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概念,即"势"。进一步看,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与人格完善的这种要求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叶适提出的"内外交相成"这一观念,便十分集中地彰显了永嘉学派既注重于外在的事功,又肯定人自身的完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0.
(2 0 ) 10 4 1页:“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阳羡、丹阳之永世立。”按:义兴郡始置年代有二说,一说晋惠帝永兴元年(30 4年) ,一说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 ,而又都与周 有关。按周 ,阳羡人,惠帝永兴元年讨石冰,怀帝永嘉元年讨陈敏,永嘉四年诛钱 ,此号称“三定江南”。据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永嘉学派,自北宋以来,学绪相承,缕缕不绝。其导源发轫者可推北宋中叶的王开祖,奠定其学派规模的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永嘉九先生”,重振“九先生”之学的当推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转变其学风的则为薛季宣,而光大其学的乃是陈傅良、叶适。当乾、淳之际,南宋学术最称繁荣,而永嘉亦为焕然学问之区。及“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全祖望《宋元学案序录》)这种学术上鼎足之势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适对永嘉事功之学在理论上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2.
叶适对道统的批判及其知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代的永嘉学派,自北宋以来,学绪相承,缕缕不绝。其导源发动者可推北来中叶的王开祖,奠定其学派规模的是周行已、许景衡等“永嘉九先生”,重振“九先生”之学的当推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转变其学风的则为薛季宣,而光大其学的乃是陈傅良、叶适。当乾、淳之际,南宋学术最称繁荣,而永嘉亦为焕然学问之区。及“乾、淳诸者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全祖望《宋元学案序录》)这种学术上鼎足之势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适对永嘉事功之学在理论上的重新建构。一般说来,无论是朱惠的理学还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王开祖《儒志编》管窥永嘉之学的豪杰面向。四库全书本《儒志编》书前提要称许王开祖为"豪杰",而此评价在《总目》提要中却失落了。永嘉学派将豪杰标举为理想人格。豪杰之士兼有豪气、逸气、英气和卓识。豪气者,对文化使命的传承当仁不让。英气者,不迷信权威,是独立人格在理智上的体现。逸气者,不囿习见,是风流人格在理智上的体现。按照王开祖的卓识,心性涵养(成己)还必须展开在事功(成己成物)的过程之中。正是这一点,鲜明地体现了永嘉学派特有的精神取向,同时也构成了永嘉学派豪杰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重建思想范式的过程中,永嘉豪杰精神在事功中展开心性的面向不幸失落了,而王开祖所表彰的孟子绝学的要义即贵民轻君、挺立士道尊严则一开始就落在汪循、四库全书馆臣对"豪杰"的理解之外。居今之世,人类整体如欲向死而生,必须在根本处转变思想范式,创造出有别于现代性的新的思想范式。新时代召唤着豪杰之士毅然奋起。  相似文献   

14.
鸠摩罗什与东晋佛玄合流思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余敦康一、佛玄合流思潮的主题自曹魏正始以至西晋元康、永嘉年间,魏晋玄学以天人新义取代了两汉经学的天人旧义,开创了一代玄风,代表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谓天人新义,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15.
清道光之后 ,学界涌动着一股反思汉学、回归宋学的潮流。其时 ,方东树《汉学商兑》的出版掀起了对汉学的“最激烈的反动” (胡适语 ) ,它实际上代表了道光年间一大批希望改弦易辙的士大夫的共同想法 :将文明发展之注意力由汉转向宋的方向。如此完成了清代后期思想史上一个关键性的变化。 (王森 ,第 5- 6页 )尽管永嘉学派主要活跃于南宋 ,因而很容易被近代归为所谓的“宋学” ,但对温州知识分子而言 ,复兴永嘉学主要的并不是向宋学传统的回归 ,而首先是振兴区域文化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以永嘉学派思想为文化资源 ,并在晚清学术语境和政治…  相似文献   

16.
祖语选录     
《法音》2022,(7):15-16
<正>业重少求俭用,免逼迫于心田;知足除贪,播馨香于意地。——唐·道宣律师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唐·玄觉法师持财以俭,持众以信,持安以不骄,持力以不奢。——唐·澄观法师为上无亢则无忧悔之畏,节俭财色则无病畏,居上不骄则无亡畏,为下不乱则无刑畏,在丑不争则无兵畏。  相似文献   

17.
吕祖谦是南宋学术界的领袖之一,与朱熹、张栻并称而长于陆九渊昆仲,更可以称作浙东学术如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导师,是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学术渊源。吕祖谦在学术发展史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浙东学术发展方面,事实具存。我们应当客观评价吕祖谦的学术贡献,辨明吕祖谦在浙东学术发展中的作用,进而认识吕祖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宋时的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事功学说的集大成者。在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盛行时,叶适接过事功派所另树的一帜,把这派学说推向一个新水平,确立了与理学、心学鼎足而立的地位。然而,作为事功派集大成者,必有其思想渊源。我们重视对叶适哲学思想的研究,当然不能忽视他的思想先驱、永嘉学派的导源者薛季宣和陈傅良哲学思想,本文试就对他们作一点初探。  相似文献   

19.
<正> 南宋时期,浙江儒学极盛,形成了地区性的三个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金华、永康、永嘉三地区,历史上称为“浙东”,所以有“浙东学派”之称。浙江三派的思想倾向有同有异:陈亮专言事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以经制言事功,历史上称为“事功之学”;  相似文献   

20.
西晋咸宁~太康之际,在朝中执政的“竹林名士”扶植下,玄学贵“无”派滥觞,于元康~永嘉之际风靡士族上层社会,其学术思想为何晏王弼贵“无”论与阮籍嵇康“元气”自然论的融合,与崇“有”派政治上共济而学术上颉颃。贵“无”派具有政治团体与学术流派双重性质,是西晋后期的学术主流派而非政治当权派,但是永嘉南渡后,作为“中兴名士”的主体建立了东晋王朝,并对江左意识形态的玄学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